首页 > 茶叶产地 > 景迈山普洱茶 > 景迈风土纪行:兰韵背后的人与历史(内有重磅史料)

景迈风土纪行:兰韵背后的人与历史(内有重磅史料)

作者:茶世恩  日期:10-14 来源:晓德书号

晓德书号

大米从哪里来?

从茶中来。

穿披从哪里来?

从茶中来。

盐巴从哪里来?

从茶中来。

针线从哪里来?

从茶中来。

生产工具从哪里来?

从茶中来。

铜炮枪从哪里来?

从茶中来。

茶是母亲的乳汁,

茶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茶是金银树,

我们热爱茶,

我们更崇拜茶。

——《茶是我们生活的源泉》

不管从哪里出发,抵达景迈山都需要时间,这和普洱茶性格极度吻合。

从昆明驱车到达景迈山,八九个小时都算是快的,坐飞机到景迈山机场,到达景迈山茶山,还有100多公里的二级路,从思茅到景迈山,从勐海到景迈山,基本都是三四个小时打底。

我们是从普洱市市府所在地思茅出发,坐大巴到的澜沧,再由杨嵩安排朋友,从澜沧接到景迈山,中午1点出发,在杨嵩的景迈山家中坐定吃晚饭的时候,已经快接近8点了。

景迈山,一直都是普洱市普洱茶山的流量高地,成名早、产量大。对每一个普洱茶爱好者来说,虽如雷贯耳,但未能踏上这片令人向往的神奇土地。

阅读杨嵩《景迈山拾茶记》的时候,自己就下定决心,有机会要去景迈山看看,去看看那里的树,去看看那里的云海。

景迈山随处可见的原始森林

景迈山随处可见的原始森林,杨嵩摄

在思普沿边行走,会引一种眩晕,绿色的眩晕。森林是绿色的,茶园是绿色的,目光所及,皆是绿色,像水波一圈圈荡漾开来,让人的思绪沉溺其中,脑海中却浮现了大象、森林里迷路的人。而在去往景迈山的路上,这种遥远思绪,却一直左右缠绕,自己不时在想,以前在森林里穿梭种茶采茶的布朗族、傣族人,会不会迷路?遇到满山的大象、麂子、老虎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困惑?当运送茶叶的人,赶着马匹,成群结队在绿色森林里寻找出路的时候,会不会困惑?当地方的行政官员,要徒步穿越森林,去抵达陌生的遥远之地,站在莽莽的森林面前,去确认疆域,去管理经营的时候,会不会困惑?这种遥远与异域带来的胡思乱想,一次次出现在抵达景迈山之前。

但坐在布朗族人竹凳上,喝一口自烤酒之后,一切困惑,都迎刃而解。

一、千年万亩与20年景迈之路

景迈茶香,绵延千年。

景迈山的先民们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使用茶,经历了漫长历史,才形成了今天景迈山丰富独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芒景寨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之子苏国文在《芒景布朗族与茶》一书中认为,其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药用期、食用期、贡品期、交换期、商品期。

药用期,以茶为神药,用以消除人身上的各种疾病。

食用期,则是把茶当做作料,开始食用,在今天的景迈山上仍然有遗风留存:凉拌茶、酸茶、茶叶炒鸡蛋等等。

 

茶魂树,杨嵩/摄

贡品期,景迈山最初供献给神灵,后来用于上贡给最高首领。贡品主要有两种:“勉”和“腊戈新”,即酸茶和小雀嘴尖茶,酸茶象征着庄重严肃;小雀嘴尖茶,是贡品中最高档,象征高贵、富有。据《仁宗本纪》记载:“辛丑,八百媳妇、大、小彻里蛮献驯象及方物”。当时的景迈山作为八百媳妇的领地,当时的景迈山的茶叶极有可能作为“方物”贡献给当时的统治者。在景迈上的历史传说中,部落首领将其送给版纳傣王召勐巴拉纳西和孟连宣抚司王孟连召伙康。1950年,芒景布朗族头人苏理亚把这种茶赠送给毛主席。

交换期,是景迈山的先民们把生产出的茶叶与其他友邻族群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活的必须品如:盐巴、布匹、粮食、生产工具,让更多人了解了景迈茶。当以物易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景迈茶就进入商品期,发展成为了一种商品,景迈茶也随着发展被更多人认识。据说,800多年前芒景一带就出现了初具市场规模的茶叶交易市场,布朗族称为“嘎轰”。

 

景迈山云海,松间堂/摄

一代又一代的布朗人,在帕哎冷的召唤之下,把茶树一山一山的种下,在千年的岁月里,留下了万亩的古茶林,和参天古树一道,绿了景迈山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景迈山都籍籍无名,虽然有过景迈茶“小雀尖嘴”给毛主席献礼的高光时刻,但之后一直在沉寂中。

直到1997年,何仕华开始制作景迈古树茶,澜沧县茶厂改组为澜沧县古茶公司,杜春峄成为实际负责人。以景迈古树茶为原料的“版比腊告”、澜沧古茶“0081”和“0085”等明星茶品的出现,景迈茶快速被普洱市场追捧,一度成为名山茶的代表。

 

2000年版比腊告

2007年第一波古树小高峰的时候,景迈古树茶约650元/公斤,而同期的冰岛老寨约500元/公斤,昔归约为400元/公斤,易武麻黑约400元/公斤,邦崴约150元/公斤。当时景迈山算得上是绝对的一线山头,但在07年至今的古树茶发展的后半程,景迈茶却有些乏力,价格增速远远没有赶上其他茶区的优质古树茶。(价格数据来源于《普洱帝国:云南普洱茶24寨》,仅供参考,不具有指导意义)

 

惠民茶厂制作的景迈沱茶

如今茶叶市场中也很少见仅仅做景迈茶的企业,听说很多大厂都在景迈山收料,但是景迈山的现象级产品却很少出现,也很少有厂家主推景迈山。

当然,对热爱景迈兰韵的茶友来说,景迈山现在都还买得起、喝得起,也是件幸福的事。

二、哎冷山与大平掌,两大顶流小微产区

景迈山好茶多,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哎冷山和大平掌,两者目前处于景迈山的顶流,两者也是布朗族林下种植茶叶的代表性古茶园。

哎冷山,是景迈茶高地,是整个景迈山海拔最高的茶园。茶园分布在茶祖庙和茶魂台之间的森林中。

从茶神庙顺着山一路走到茶魂台,目光所及,都是葱郁生长的茶树。我们是上午去的哎冷山的古茶园,一路走,云雾一路围绕着我们,走进古茶园,感觉和我们住的芒洪村子里的温度,还是有些差异,明显更冷一些,看了下海拔,1500多米。

哎冷山古茶园

哎冷山古茶园,杨嵩/摄

顺着弹石路,杨嵩带我们去看哎冷山的茶王树,在他表哥的茶地里。一行人穿过高低不一的茶树,避开树上结着的蛛网,时不时踩在落在地上的锥栗,不一会儿,茶王树就出现在眼前。

听杨嵩说,今年这棵茶王树,制作了1.3公斤干茶,卖了好几万块钱。

哎冷山因为气候海拔及茶园面积的原因,产量较小,价格在景迈山中最贵。今年哎冷山纯古树价格在2800元/公斤以上,挑树采的价格基本都在6000元/每公斤以上。

杨嵩亲制的景迈山

杨嵩亲制的景迈山

在杨嵩芒洪家里的茶室,也喝了今年的哎冷山挑采的古树茶,确实惊艳。

但基于自己的对景迈茶的熟悉程度有限,所以摘录杨嵩在《景迈山拾茶记》一书中关于哎冷山古树茶的品鉴,供参考:“茶汤入口丰富饱满,气足韵长且有较强的山野气韵,粘稠度好,甜感明显,虽有细苦弱涩,但化得极快。具有净度高,色泽美,香气扬,回甘快,生津好,甜度高,茶气足,喉韵深等特点。”

而同去的人,觉得那一泡古树,是不折不扣的“蜂蜜水”。

哎冷山的紫芽茶杨嵩摄

哎冷山的紫芽茶,杨嵩/摄

在景迈山,和哎冷山齐名的,就是大平掌。大平掌古茶园,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据说因其地形像手掌而得名。

景迈山古茶林标识

“景迈山古茶林”标识,杨嵩/摄

一是曝光度极高的“景迈山古茶林”就在大平掌茶园的入口,二是茶园和参天古树共生,茶园中有大量的大多依树,古茶树的大小差异不大,古茶园茶树生长较为匀净,产量也比哎冷山多,价格也比哎冷山的茶略低。

大平掌古树春茶,约3000元左右一公斤,挑树采摘的价格会更贵一些。大平掌的茶,在兰韵的基础上,滋味的协调性和气韵深远上有更好的表现。

润词茶的李彭给了一片他2019年做的大平掌挑采。普洱回来之后,自己试了两次,觉得特别惊艳。

大平掌的古树茶,虽然茶有一点涩底,但是生津感和气韵特别足,茶汤一入口,感觉滋味就在嘴里炸裂开来,整个口腔都充盈着花香、蜜香混合的愉悦香气。听李彭说,之前大平掌的茶的价格没现在这么夸张,在2019年的时候,有人开着运钞车去大平掌收茶,价格才拉起来了,现在要收到高品质的大平掌需要花费的钱力,比两年前多得多了。

润词茶大平掌古树挑采

润词茶大平掌古树挑采

过“景迈山古茶林”标识,进入茶地,就被茶园中的多依树所吸引。树上的果子层层叠叠,树下散落一地,多依果之多,自己在茶山行走中也是少见,也是自己见过最大、最多的多依树,它们和参天古树、古茶树,和谐共生在一片茶地里,一层一层,共同经历风雨,携手千年。

大平掌古茶园的古树多依树古茶树共生杨嵩摄

大平掌古茶园的古树、多依树古茶树共生,杨嵩/摄

多依树是一种茶叶品质的识别性的树种,多依树多的地方,茶叶品质好的概率都会高一些。多依树在景迈山不算少见,但是大平掌的多依树的数量和高大程度着实让人惊奇。

大平掌挂牌古茶树杨嵩摄

大平掌挂牌古茶树,杨嵩/摄

哎冷山和大平掌,算是景迈山的顶流了,价格也算不得低,但比起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倚邦茶山的曼松、易武茶山的薄荷塘,勐海布朗山的老班章,临沧双江勐库的冰岛等顶流小微产区,有着不小的价格差距,也和普洱产区的困鹿山、凤凰窝、砍盆箐等小微产区的价格拉开了差距。

当然,茶肯定不是越贵越好,但从对整个茶区的拉动效用来看,顶级山头对小微产区的拉动力确实可观,冰岛五寨、易武七村八寨、班章五寨的成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这个道理。

三、景迈山申遗下的机会与发展困惑

2021年2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国务院批准为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景迈山申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如果申遗成功,景迈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在《普洱》杂志的2015年增刊《景迈中国首次为茶山申遗》一书中,时任申遗办主任的饶明勇对“景迈山申遗成功将会带来什么”的问题,给出了他的答案:“一旦申遗成功,获得的首先是知名度的大幅提升,它将成为一张世界级的名片,这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投资商、开发商等等,无论从茶山旅游还是茶叶交易,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将会形成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交易方式和更多的经济收入。”

景迈山古茶园申遗成功,对景迈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宣传机会,是云南茶给世界发出的一张名片。这次在景迈山的行走中,也明显感受到“申遗”无处不在。越来越通畅的交通,越来越整洁的村庄,都让景迈山变得越来越好。已经改造完毕通过验收的糯干、翁基等村寨,都成了旅游景点,在走访的过程中,都有很多外地的游客。

糯干寨松间堂摄

糯干寨,松间堂/摄

但在与景迈山朋友的交谈中,也听出了他们对“申遗”的一些困惑。

为了申遗,景迈山上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少在批复房屋建设,而且对房屋高度提出了要求,不能超过两层,超过部分需要整改。作为最为重要的茶叶生产场地,茶叶初制所修建大小不能超过80平方米。就算顶格修建,80平米的初制所,一个季度能生产的干茶也就500公斤左右,这基本能满足茶农个体的加工需求,但各自加工对加工工艺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制茶水平会参差不齐,对初制的品质来说也很难把控,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有想法的茶农的发展,也限制了景迈茶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景迈山的房子,目前是禁止对外出租的,只能村民自主经营,但景迈山的原住民们可能擅长种茶、制茶,但不一定擅长接待,专业旅游服务人员的缺乏,会不会制约景迈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和游客混住,是否符合游客们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萦绕在景迈山人心头的一个又一个困惑。

希望景迈山早日申遗成功,成为云南茶、中国茶给世界的一张名片,让更多人了解景迈山,感受景迈山独一无二的兰韵。

四、景迈千年古茶与何仕华

从景迈山回思茅,我们拜访了何仕华老师。

在景迈茶推广及云南古茶树的保护与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景迈山能被更多的人熟知,也和何老师有关。

拜访何仕华老师

拜访何仕华老师

在何老师的茶室坐定之后,何老师给我们冲泡他一个月前做的80岁寿辰特别版的“版比腊告”,听他讲起普洱茶往事。

在普洱茶界,何仕华老师被称为“思茅古茶第一人”。他在“古茶”领域有两个重要的贡献:一、为云南的古树茶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是开发了最早的景迈山古树茶产品,让更多人了解了景迈山古树茶的好。

1、拯救邦崴千年古茶树与论证千家寨古茶树

1991年3月,何仕华老师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了“国宝级”古茶树——邦崴古茶树,让它从被砍伐的危险边缘拯救过来,同时组织国内外的茶叶专家做了详细考察、论证,发表了在中国古茶树保护历史上意义深远的《邦崴千年古茶树的发现与鉴定》、《邦崴千年古茶树的科学价值及其对我国古茶树保护利用之我见》,提出了邦崴古茶树是介于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之间的过渡型大茶树,完善了我国茶树进化史的链条,证明了我国是唯一具有完整茶树演化链条的国家,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证明了我国是茶树原产地,同时还表明云南是茶叶农艺的起源地。

晓德书号珍藏何仕华签名邦崴千年古茶树的发现经过

晓德书号珍藏何仕华签名《邦崴千年古茶树的发现经过》

何仕华老师不仅是古茶树的发现者,更是古茶树保护的先行者。在《邦崴千年古茶树的科学价值及其对我国古茶树保护利用之我见》一文中提出的古茶树保护的七点意见:(1)把800年树龄以上的古茶树列为重点文化单位,加以保护;(2)划定生态保护区;(3)重点保护的古茶树禁止攀登和采摘,保障古茶树生长条件;(4)做好古茶树病虫防治工作;(5)成立古茶树纪念馆,介绍地区历史,发现、考察、论证情况,存放专家、教授题词,介绍古茶树保护的工作人员;(6)成立摄影台,禁止爬树拍照;(7)成立古茶树保护基金会。(非原文,略有调整)这7点古茶树保护意见,在今天依旧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996年,何仕华老师作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千家寨古茶书号考察论证会”的领导小组成员和专家组成员,参与论证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并且撰写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茶树植物群落的发现及其意义》、《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一项巨大资产》等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千家寨古茶树的价值及关注古茶树的保护。

2、景迈山成名与何仕华

景迈山能成为云南出名最早的山头之一,何仕华老师贡献巨大。早在1965年,他就到了景迈山,了解到了景迈山丰富的资源。1986年,当时惠民乡政府在“增百致富”,村民们砍古茶树改种甘蔗。当时,他就劝导要对古茶树进行保护,把古茶树保护好了之后,财富会源源不断。

何老就一直致力于开发和利用景迈山的古树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景迈茶的品质、质量和价值,开发出了景迈古树茶的产品“版比腊告”。何老师制作的景迈山精品茶“版比腊告”成为了景迈山茶最有名气茶品,从1997年延续至今,是研究景迈山茶陈化的经典样品。何老师1997年生产的“澜沧景迈千年古茶晒青普洱”,是普洱茶中直接将“千年古茶”作为产品标识的第一款茶品,开启了普洱茶的古树茶时代。

何仕华制澜沧景迈千年古茶普洱晒青

何仕华制“澜沧景迈千年古茶普洱晒青”

何仕华老师不仅做景迈茶,还大力宣传景迈茶,撰写很多宣传景迈山高质量文章。《云南澜沧芒景、景迈栽培型古茶林略考》、《千年万亩古茶林——景迈旅游胜地》、《保护景迈千年万亩古茶林及开发旅游景点的建议》,更是在《中国思普地区三种类型古茶树应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提出了景迈山申遗的思路,不得不说眼光独到,意识超前,汇编成书的《普洱产研究与实践》与《普洱产研究与实践》也是学习普洱茶的重要书籍。

普洱茶研究与实践何仕华编著晓德书号藏书

《普洱茶研究与实践》,何仕华编著,晓德书号藏书

听何老师讲述思普地区的茶叶发展历史,静静品他用心制作的“版比腊告”轻发酵熟茶,特别美好。

何仕华老师虽然已80高龄,但精神状态极好,何老师这匹云南茶界的老马,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给我们书上的题词“以茶会友,天长地久”,希望更多的普洱茶爱好者,能在景迈山茶的兰香中相遇。

五、尾声:寻找早期景迈山资料

早期关于景迈山资料,在我们收集的普洱茶历史资料中,能见到的寥寥。从景迈山到现在保留的那么多的古茶园的角度来看,真的不可思议。

景迈山1934-1935年中缅边界调查日记

《1934——1935年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书影

经过努力,在周光倬的《1934——1935年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找到了相关的记录,这是目前笔者见到的最早关于景迈山文献资料。

景迈山文献资料

(三月廿九日)午后两点廿五分自南猛河边出发,上坡,经过班改村中,为摆夷,户口卅余家,位于山岭之一支坡尾。坡甚立,为蛮朗山,其顶点由1310公尺渐增至1510公尺,为其最高点,系越过蛮朗山者。以下又为下坡路。三点五十五分到大龙戛寨,汉夷合居,户口约五六十家。未休息,仅在此地换夫。该寨位置甚佳。茶树分布遍山坡。有竹篮装茶包者。有小河一道,水极清澈。有缅寺一座。予等穿过村,又上一坡。论村高为1420公尺。附近山阿林木繁茂,皆极高大成材,植物种类亦多,行走其间,气温为之凉爽,绝不似河对山之光山者可同日而语。盖此山概种茶,不能不保护森林,故无放火烧山之举。而成林之森林,得以资保全无缺。然由此亦可以推想,山林之重要矣。其间虽有烧山之处,然面积不大,外表绝看不出被破坏之现象处。越此山后,又为下坡路。四点三刻抵景迈茶山小寨,该处设有思茅茶消费税景迈总局,外悬有红旗一杆,内有一人云:此为小寨,本地土司,系招待于大寨缅寺。又继续进,五点五分钟即到景迈茶山大寨,招待于缅寺中。盥洗后偕寿增与杨分队长巡行全村,得第一次见制茶之法。拍一照片。始知中国茶之不洁如此,无怪外人之不相信华茶。而华茶销路,不尽受印茶日茶之影响,此不洁实至大之失败原因也。夜间将本地人召集问话,略告以应行改良各点。后又登至村后山坡,得见全寨,又拍一影。始相偕而返缅寺。寨中牛粪塞阻道路,其不洁已可概见矣。

景迈山早期制茶

景迈山早期制茶

晚饭后,召地方头人,问以生活实际状况。茶位其收入大宗,约一寨半数皆植茶。今年客商少,生意较清淡。

又将所见各家焙制茶之方法,太不清洁,予对于此点,特别告以后应注意清洁,诚实对商家,而后茶之销路,方有希望。头人又转告寨中人,皆觉欣然。问后已十二点半,解衣卧已近一点。气候较暖,盖棉被可以不必加毛毯矣。为予到边地温暖之地方。

(《1934——1935年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P243-244)

其中有很多关于景迈山的关键信息,如大龙戛寨的“茶树分布遍山坡”“有竹篮装茶包者”、“盖此山概种茶,不能不保护森林,故无放火烧山之举”;景迈小寨的“该处设有思茅茶消费税景迈总局,外悬有红旗一杆”,景迈大寨的“盥洗后偕寿增与杨分队长巡行全村,得第一次见制茶之法。拍一照片。始知中国茶之不洁如此,无怪外人之不相信华茶。而华茶销路,不尽受印茶日茶之影响,此不洁实至大之失败原因也。夜间将本地人召集问话,略告以应行改良各点”、“晚饭后,召地方头人,问以生活实际状况。茶位其收入大宗,约一寨半数皆植茶。今年客商少,生意较清淡”、“又将所见各家焙制茶之方法,太不清洁,予对于此点,特别告以后应注意清洁,诚实对商家,而后茶之销路,方有希望。头人又转告寨中人,皆觉欣然。”

民国时期的澜沧县政府

民国时期的澜沧县政府,扫描自《1934——1935年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

这些都是景迈山重要的历史记录及线索,但是比起其他民国时期其他茶区的资料,还是过于粗略了一些,只能期待能见到更多景迈山资料。

山一程,水一程,每一次茶山之行,都是对一杯茶香背后的历史的追寻,那些藏在山野里,那些藏在森林里,那些藏在故纸堆里的信息,重新发掘出来,重新赋予另一种温度,去感受茶香背后的历史故事。

历经千年,景迈兰香如故。

=本文完=

特别感谢品木记杨嵩、润词茶李彭、镇沅圣润茶厂苏晟、松间堂对本次景迈山之行的支持。

参考资料:

1、《景迈山拾茶记》,杨嵩著

2、《芒景布朗族与茶》,苏国文著

3、《普洱茶研究与实践》,何仕华编著

4、《景迈中国首次为一座茶山申遗》,《普洱》增刊

5、《普洱帝国:云南普洱24寨》,郝连奇、浦邵柳编著

6、《1934——1935年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周光倬著

7、《普洱茶研究与实践新探》,何仕华何强主编

8、《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詹英佩著

作者:茶世恩,图文来源:晓德书号,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产地 > 景迈山普洱茶 > 景迈风土纪行:兰韵背后的人与历史(内有重磅史料)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