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热点:遭遇职业打假,“香茗源”赢了!
“不速之客”引起纠纷
2018年12月16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大街的香茗源茶楼走进了一位王姓男顾客,他选择了台湾贵族茶园生产的阿里山乌龙茶试喝。
茶楼总经理张平女士热情招待,并向其介绍此款茶叶为台湾地区出产的优质乌龙茶。顾客试喝后表示十分满意,并购买了14盒茶叶,支付12600元(单价900元)。
顾客购买的台湾贵族茶园生产的阿里山乌龙茶。
12月17日,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却接到一位沈姓男子(消费行为发生的银行卡属于他,故他有主张权)的举报,称该茶叶为台湾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识。
12月18日,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到达香茗源茶楼进行调查,发现茶楼销售的阿里山乌龙茶未张贴简体中文标识,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并暂扣两盒茶叶进行调查。随后,张平提供了供货方“山东济南槐荫广友茶城贵族茶园经销处”的相关信息,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核实报告等。最终,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过调查认为,该茶叶包装虽未张贴简体中文标识,但其包装字体为繁体中文,且多数文字简体与繁体通用,未张贴简体中文标识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下达了《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
张平本以为此事已经告一段落,没想到几天后,沈姓男子将张平告上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称,14盒茶叶中,有一盒茶叶有效期处为空白,要求经营者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张平及时应诉,并向法庭提交了茶叶采购商的合法《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以及该茶叶的进口报关单等材料,证实该茶叶有合法进口手续。法院一审判决张平胜诉。
一审判决书(略)
随后,沈姓男子不服判决,又分别以茶叶外包装未标注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营养标签未标注能量值、NRV参考值为由,先后进行了二审上诉和终审上诉。张平出示包装上二维码中包含的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并提出《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日食用量≤10g或10ml的预包装食品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该茶叶食用量小,对机体营养素摄入贡献少,未标注营养标签,符合相关规定。
二审判决书(略)
最终,2019年9月29日,北京市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张平胜诉,驳回沈姓男子的诉讼请求。按照判决书要求香茗源茶楼返还沈姓男子13盒茶叶货款11700元(原告提交的14盒阿里山乌龙茶,被告认可其中标有有效日期的13盒茶叶为其销售产品,剩余1盒在有效日期处为空白的茶叶,被告不认可系其销售的产品,原告亦未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商品来源),沈姓男子退还香茗源茶楼保持完好的阿里山乌龙茶13盒。
终审判决书(略)
初审案件受理费1536元,由原告负担1406元(被告承担130元);二审案件受理费3072元,由原告负担;终审被告提交证据目录、相关证据、答辩状等,经法院合议,驳回原告诉讼申请,故未开庭审理。
为何茶行业频繁遭遇职业打假?
近年来,国家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食品、药品监管,加大了对消费者保护的力度,出台、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现了一批以“打假”为生的“职业打假人”。
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茶庄、茶馆频频传来遭遇职业打假的消息。茶行业为何会频繁遭遇职业打假?首先,虽然茶叶市场不断扩张,茶叶的标准化,工业化进程却刚刚起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其次,有些行业从业人员缺乏诚信教育、只单单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假售假。
第三,部分行业从业人员接受教育水平较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不够及时等。这些问题为职业打假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打假非常容易找到目标,获取利润的空间非常大。
最后,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对法律过程不熟悉不信任。很多人认为打官司耗时耗力,“战线长”。其实,打官司的时间长说明有关部门调查举证的程序多,调查的线索多了,真正的事实也就更容易“浮出水面”,这也正是法律越来越严谨的表现。另外,我们普通人对法律的知识可能只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部分,关键时刻需要寻求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及机构的帮助,依法举证。
职业打假人的“手法”
“职业打假”在进行有目的、有目标、有策略的打假维权行为时,其专业性和坚持性更强。
而“职业打假”本身就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消费维权”,他们往往抓住,甚至制造条件“引导商家售假”。如要求茶商在销售符合国家规定的商品时另外提供礼盒包装,随后以礼盒上标签内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为由要求赔偿;再如要求商家开具与购买实际商品名称不符的发票等。
购买成功也就是“证据确凿”后,“职业打假人”通常会与商家打一场“心理战”。他们会先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再利用商家法律知识浅薄、怕打官司耗时耗力、希望降低惩罚力度的心理,提出“私了”。
如果,私下解决未达到目的,“职业打假人”往往会诉诸法院。从“专业性”来说,“职业打假”无疑是具备茶叶行业及诉讼技能“专业”的,他们保留证据,诉讼资料完整,诉讼手法如“合格产品”一般“规范标准”。
遭遇职业打假怎么办?
那么,遭遇职业打假,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记者阅读了食品药品监管相关书籍,总结了以下几条应对之法:
首先,要遇事不怕事,运用法律,沉着应对。接到职业打假人的投诉举报不要惧怕,拿起法律武器,准备相关材料。尽可能学习、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抓住每一个细小的信息与投诉举报人沟通,夺回主动权。
其次,练就“火眼金睛”,分清案件性质。目前职业打假案件主要涉及投诉、举报、信访、政务信息公开等。面对不同性质的案件一定要分开处理、答复。
需要着重提醒的是,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信件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投诉信与举报信分开写,一种是投诉、举报内容合并起来写。
无论是哪种形式,处理都必须按规定进行。不能只处理其中一个,更不能两项工作均不开展,否则会被认定为行政不作为。
第三,按照法律程序,有关部门配合调查。职业打假人举报或投诉后,有关部门会进行依法立案调查,一定要配合调查,提交有关部门需要的产品的相关证书、证明等材料。
最后,一定要抗争到底,不要有“花钱消灾”的想法。职业打假人的目的是要求赔偿损失,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的时间往往很长,职业打假人通常会利用经营者应诉疲惫、应诉时间不足等“弱点”,要求“私了”。面对这样的情况,经营者一定不要妥协。
职业打假“教会”行业什么?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茶叶从业人员要注意商品质量安全的不断检查,入货渠道要注意手续齐全;及时关注学习原产地、包装、商标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
其次,要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如果遭遇“职业打假”,而且自己存在错误,不能一心想着逃避惩罚。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做错事本来就该承担相应的惩罚,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不会再次犯错。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一定会给予最公正的结果。试图通过“私了”来减少损失的,最终往往是错上加错,鸡飞蛋打。
最后,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遇到“职业打假”,很多人因为法律知识浅薄,而被“唬住”。这时候,一定要沉着应对,及时寻求律师、企业法务等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他们一定会提出最专业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回顾过去,茶行业从小农经济一步步适应市场经济,成为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行业不断标准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职业打假”的现象会出现得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作者:梁妍,图文来源:茶周刊,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经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