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说茶:老乌山古茶山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滚滚的澜沧江冲破横断山脉的阻拦奔腾而下,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古濮人在这里种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民族。
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临沧与普洱一带有一种云南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条茶,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藤条茶不是茶叶品种,而是一种留养模式。这种模式的茶树老叶片很少,主干一般留2—3米高,岔枝多而下垂。一根根细藤的下段多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
藤条茶的名字最早是詹英佩老师在写《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中提出并作介绍。包忠华在2013年调研发现翔临区的昔归古茶园,双江县的大户赛、小户赛,镇沅的勐大、振太、按板等镇,景谷县小景谷,澜沧县小坝等地都有大量的藤条茶,但没有人更多关注。
2015年与白马非马、李琨一起构建策划“老乌山——中国藤条茶之乡”时,较详细的解读了藤条茶的形成过程、特色优势及历史文化价值。
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主山脉纵贯南间、景东、镇沅三县。而沿澜沧江东岸有一座长百余公里的支脉,在金鼎山与主脉分岔,被称为“二无量”。“二无量”夸景东的漫等、景福、大朝山东镇,镇沅的勐大、振太,景谷县凤山、小景谷等地。将藤条茶作为核心名片来宣传,是要冒点风险,同时需要足够的认识和勇气。
藤条茶鲜叶采摘后,因留下的老叶子较少,茶叶在冬季休眠期对叶子与枝条的养分消耗少,在开春发芽时,养分集中供给枝梢,所以藤条茶发芽时发的更集中,产量更高,茶味也更独特。
建国以来,云茶产业提倡发展台地茶,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追求高产量、有卖相、讲嫩度的绿茶化管理模式,很多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
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回到老祖宗的传统种法,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平时周身无芽、少叶,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的行为被误解。
其实,这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了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古老采养经验。
包忠华以前在普洱市茶业局工作,镇沅、景谷、景东都到过,都是直接去单个的山头,没把无量山系的“二无量”走通。与李琨从景东的漫湾出发,沿着无量山一直向南走,经过的地区属于历史上景东县的西五区、南五区(南五区在解放初期划给了镇沅、景谷两县),即沿着漫湾、林街、景福、大朝山东镇、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凤山,用三天时间顺着有茶山的山路走,人们把这条山习惯称为二无量,山的最高顶和核心区为老乌山,为了方便统一宣传打造,就做主把它统称老乌山古茶茶。
这一片区,气候、海拔、土壤、品种、种茶历史类似,总茶叶面积近20万亩,以藤条茶为主的百年以上古茶有4万多亩,呈现种植密度不高,小区域分布的特点。老乌山藤条茶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舞动,婉若众仙女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以“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藤条茶在采茶时是顺枝条勒下来,再进行分拣,茶叶中常带有马蹄,茶叶条索肥壮、芽头肥大、汤色黄亮,苦底较重,入口醇滑,香气高扬,回甘持久,茶叶仓储进入中期茶转化品质好。
以老乌山古茶区的名义,打造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中国藤条茶之乡。老乌山自古为银生辖地,以老乌山为核心的茶区南北直线距离60公里,可包括景东的大朝山东镇,镇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凤山、民乐共7个乡镇。当地居民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为主。海拔14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茶叶而言,景迈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岛地位在其之上,但对茶区进行整体综合性开发,打通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庄园经济、世界文化遗产来打造最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来看,景迈山是云南茶产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范本意义。
构建老乌山大茶区,就是借鉴景迈山模式对古茶山进行综合性的深度开发。过去这一带是以乡镇为单位分别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镇沅打造老乌山古茶山、振太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这些古茶山多以行政名称为主命名,文化挖掘不够,不利于品牌推广。在大茶区整体打造之下,可以学习易武茶区的经验,像易武大茶区下推介弯弓、麻黑、刮风寨等顶级品牌。我们可以在大老乌山茶区之下推出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笋山、罗家村、大石寺、和尚寺等顶级古茶园。
老乌山不但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澜沧江从旁边奔腾而过,古时为银生节度故地,是“茶出银生”的地方,也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当地人重视文化教育,农耕文化发达,拥有凤岗、按板等多处盐井,也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道教在云南交汇的一个分水岭。
以“刊木古道”为主道连接各条马帮盐道,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这里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
古道悠悠,马帮的铃声曾经响彻无量山深处,此情此景只能去想象过往的岁月。如何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继景迈山、凤凰山之后又一座区域性名山?
随着墨江——临沧高速和景谷——宁洱高速的建成,在大交通的格局下,针对老乌山涉及景谷、镇沅与景东三县,以茶文化为突破,以交通为纽带,为避免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高位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只有在市委、政府的顶层设计统筹,整合三县在无量山系(俗称二无量)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山,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同时结合茶马古道遗迹和振太古村落等对其深度挖掘,打造又一张“茶旅融合”的新名片。
作者:包忠华,图文来源:新华国茶,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