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富莲与《中国古茶树》
虞富莲先生
文/云南谭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
一
十多年前,一位普洱摄影师送了一块茶化石给我,黄褐色的岩层上有一片叶脉的印痕,装石头的小盒子里有一张纸片,记载为宽叶木兰。化石当是稀罕之物,故将其束之高阁。
今秋,意外看到了《中国古茶树》,作者虞富莲。在书中我读到了这样一些内容:“所有植物都有地理起源和栽培起源的问题。杨士雄(2007年)认为,地理起源是指某一植物分类群从无到有的自然过程,是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且时间是以地质年代(百万年)为单位来计算的。”“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地矿局何昌祥等在云南景谷县发现了渐新世景谷植物群化石,共有19科、25属、36种,其中有宽叶木兰。在野生茶树分布比较集中的云南西南部的临沧、沧源、澜沧、梁河、腾冲等地也都发现了木兰化石。由此推论,茶树是由第三纪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进化而来的,并作为茶树原产于云南的一个依据。”
云南出土的木兰化石,在虞富莲的《中国古茶树》这本书里找到了让人欣喜的理由,它说明了,云南不仅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山茶科植物的地理起源中心。这成了我与好友喝茶聊天的“资本”。
二
2019年11月13日,勐库戎氏创牌20年时光庆典,一个午后,在戎氏茶庄园里,我见到了虞富莲先生。很快,我们的谈话便聚焦在《中国古茶树》上。边喝着浓酽的勐库大叶茶,边谈论着一些我感兴趣的问题。
2019秋天虞老在双江
80高龄的虞先生高瘦,面容清矍,思维敏捷。走近他,似乎走进了科学的三维空间,我不断地解构着自己,想镕进虞先生构筑的古茶树境地里。
“临沧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他肯定地说。“2002年,我们十几位科技工作者,在双江勐库大雪山考察论证了目前发现的海拔最高,树体最大,分布最多的野生型茶树,这是很震撼人心的。”他有些兴奋地说,茶树原产地问题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还是个民族自豪感问题,是中国的先民发现了茶树是饮料植物,这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树原产地国际上有争议,中外多数学者认为以云南为中心的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但国外也有人认为印度等地是原产地。云南茶树品种资源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在版纳、普洱、临沧、文山、红河、保山、德宏、楚雄、昭通等州市都有野生茶树,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有人说印度阿萨姆是茶树原产地,但经过考证,印度没有野生型大茶树,印度的栽培茶树品种是也是从云南引去的。其中可以佐证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2002年,日本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先后5次到印度阿萨姆地区考察,未发现有野生大茶树,而栽培茶树的特征特性与“云南大叶茶”相同,属于普洱茶变种。他认为阿萨姆栽培的茶种很可能是早年景颇族人从云南带去的。
印度阿萨姆的景颇族人
第一、原来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江心坡地带(与今云南怒江州接壤),在中缅边境调整前属于中国,当时从云南到印度不需要经过第三国或绕道西藏,且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离云南西北部最近,景颇族又主要居住在滇西一带,这样景颇族的迁徙完全是有可能的;第二、现今阿萨姆地区从事茶树种植业的乡民多为景颇族,他们仍保留着云南景颇族的民居和着装,尤其是饮竹筒茶的方式与云南一样(松下智先生13次到过云南,1995年到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三、当地居民亦有着嚼槟榔的习惯,而嚼槟榔是景颇族的一种嗜好,且竹筒茶与嚼槟榔还有着密切关系。由此,他推断印度阿萨姆地区的景颇族和茶树都是与云南同宗同种的。
三
虞老不断引证着《中国古茶树》的内容侃侃而谈,他有些眉飞色舞,谈笑间,我仿佛见到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在高山峡谷中调查古茶树的身影。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了对古茶树的考察论证,走遍中国大部分茶区,尤其是云南十四个州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踏遍青山人未老”,现今耄耋之年还常深入到滇、黔、川考察鉴定古茶树。
2002年12月虞富莲等专家考察勐库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
我们品茶论道之后,我再次拿起《中国古茶树》这本书,围绕着那些专业的术语和生僻的名词,在章构结句中囫囵着它的梗概。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旭对虞富莲如斯评价:虞富莲研究员长期从事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曾参与编写了《中国作物遗传资源》《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等多部著作。数十年来足迹遍及滇、桂、黔、川、渝、鄂、湘、赣等省、市、自治区。几度翻越哀牢山、乌蒙山、横跨澜沧江、红水河,古稀之年还深入到无量山、金沙江等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古茶树第一手资料;主持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征集保存了各类资源近3000余份;通过多学科的鉴定评价,建立了古茶树资源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历时数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古茶树专著《中国古茶树》。这本书是古茶树的集成,为促进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为保护茶树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以及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秋绽放的茶花(作者摄于永德)
虞老说,《中国古茶树》竭尽8年之久才告成。全书阐述了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茶树的植物学分类、茶树的生态类型及茶区的划分、古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古茶树、野生茶树居群和古茶山、特异茶树资源等。虽然专业,顺着书的脉络,却也能大致读懂。最可贵的是该书详细记述了18个省(市、自治区)的603份古茶树的形态特征和利用价值以及90个野生茶树居群和23份特异资源。大多数茶树都附有照片和生化成分分析,方便读者查阅。所以,《中国古茶树》不失为一部古茶树工作指南,一本茶叶工具书,是一旷世之作。我拼命地科普着自己,想要在这里找到一棵与自己家乡、村寨、山头有渊源的茶树,寻找岁月黄金的印记,为这个时代茶产业贴金。我对这本大部头著作十分崇赏,我要为它科学严谨的实证主义论述献上一束颂辞之花。
虞老在双江调研
四
《中国古茶树》成书于2015年,书中有一章为古茶树的现状和保护。从字里行间可看出虞老对古茶树的情怀以及对古茶树不断消亡的忧虑。他归纳了导致古茶树死亡的原因:掠夺性采摘、不注意保护、原生环境遭到破坏、将古茶树当观赏树出售等等。虞老是有见识的,时至今日,随着古树茶价格超乎想象的攀升,茶商、茶农见利忘形的过度采摘,古茶树遭受严重损伤,古茶园生态环境遭到难以逆转的破坏。在逐利者眼里,古茶树成了“摇钱树”。极不合理的采摘方式,对于古茶树无疑是灭顶之灾。现在每年都有一批古茶树在消失,如古茶树最为集中的双江勐库、勐海布朗山、景谷秧塔等地真正的古树茶产量逐年下降。古茶树需要休养生息,不断的强采狠采,只会导致死亡。
强采狠采的古茶树
早在6年前,虞老就提出了古茶树保护对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与2019年8月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出台的《关于保护好古茶山和古茶树资源的意见》并行不悖。这一措施有望按照最合理的划分、最坚定的执法、最实际的举措保护好古茶树资源。相信不久,古茶树和它曾经享有的名声一样,会健康地生长着,与人们和谐地相处着。
五
我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40万字的《中国古茶树》正文。原以为可以忽略的附录却因为一篇《云南古茶树种质资源考察散记》又勾起了我的兴趣。这是篇大散文,由虞富莲和陈炳环撰写,从中可以看到,1981—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茶叶研究所和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工作者为考察茶树种质资源所付出的艰辛。他们揭示着古茶树的奥秘,也一一记录下了一些趣闻轶事。
如在“专访日本茶”一节讲到:1981年10月14日我们前往龙陵赧场戴家坡考察“日本茶”。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为实现全面侵占我国的野心,一面从正面战场推进,一面从缅甸包抄滇西,龙陵便是最早受其侵害的县之一。出于侵华日军的饮茶需要或其他目的,1943年日军从缅甸带来了茶籽强迫群众栽种,每户分得一碗。戴家坡的茶树属小乔木型,与云南广泛栽培的“云南大叶茶”很相似。由此认为缅甸的栽培茶树也可能是早年从云南扩散过去的。
又如,20世纪50年代,省里提出“砍掉一株报洪茶(荒野茶),扩种勐库茶,等于杀死一个美国佬”,真意在推广优良品种。
这篇引人入胜的散记里还有着大量的考察细节。上世纪80年代,野生大茶树分布最多的高黎贡山、无量山、哀牢山等地区,山高谷深,交通极其不便,几乎还是马帮时代,他们起早贪黑,爬山涉水,显现出一代科学家为“国家找宝”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现撷取一段独龙江考察片段:
1984年10月行走在独龙江藤篾桥上的虞富莲
“林中的夜晚来得特早。当晚,在海拔3200米的东哨所宿营,大家挤在一间只有半堵墙的马厩里,边烤烘淋湿的被褥,边吃着夹生饭(海拔高,饭煮不熟)。尽管水在山涧流,但山上贵如油,大家顾不得满身污泥,躺下就睡了。
雨彻夜未停,早晨依旧狂风夹着大雨,为能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驻地,只得冒雨上路。由于体力还没有恢复,再加海拔高,不得不放慢了速度。越过3500米后,几乎每走几十步就得停下猛喘几口气。乏力、缺氧、心悸,使年过半百的老陈望着3900米的南磨王垭口却步,但为了不连累集体,他还是一步步艰难地向上攀登着,最后在老杨的帮助下终于爬上了山顶。
翻过垭口,依旧是崎岖千山复千山,极目远眺,只见奇峰叠嶂,峰连巅接,山势更加险恶;立于危崖上,只听得数峰吼鸣,万流俱响,山谷回音,惊心动魄;循声顺流,只见涧水奔腾,曲折翻卷,以一泻千里之势直扑独龙江。原来,前方深山峡谷之中的坝子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又经过了一天半的跋涉,终于于15日中午到达了独龙江区政府。连续三天冒雨急行,人人腰酸腿疼,但大家还是会心地笑了。”
这里记叙的是三十多年前1984年10月的事,现在独龙江通车了,后来人是体会不到的。
文章是自己写的,肯定不会彰显自己,但朴实的文字似乎让人走进了茶树王国,不由得由衷地赞叹。读着这些记叙,仿佛读着中国版的《消失的地平线》,他们是那个献身人类学的洛克;又好像读到费孝通的《田野调查报告》,他们用坚实的步子丈量着中华的版图。从虞富莲身上我们似乎见到了蔡希陶、吴征镒的影子。
六
我还聆听了虞老回答我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云南的滇红、普洱茶举世闻名,这与品种有关。勐库大叶、凤庆大叶、勐海大叶是1985年认定的国家级品种,是云南的“三朵金花”,现在云南栽培的“云南大叶种”,大多是它们的后代,昌宁、腾冲等地俗称的“原头子”“客子”“客孙”就是引种的一代、二代、三代。大叶种芽叶肥壮,生化成分含量高,比例协调,这是云南茶产业的资源优势。大叶种做红茶最适合,全国最优红茶之一的“滇红”就是凤庆大叶种制的;著名的冰岛、老班章茶是用勐库大叶、勐海大叶加工的。
今年11月,虞老在双江,并分享《勐库大叶茶质优成因析》
大家很关注茶叶的保健作用,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一是EGCG儿茶素,它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辐射,大叶种含量最高,但摄入量也不是越多越好,一个人每天300毫克就可;二是茶氨酸,也是大叶种含量高,它有思维益智,缓解压力的作用,上班族应该多摄取;再一个是咖啡碱,它是双刃剑,咖啡碱提神、利尿、增强记忆、降低患帕金森氏症的风险,还具有很快的降血糖作用,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喝茶会影响睡眠,有些人空腹饮茶会发生“茶醉”。所以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乳母、失眠症者以饮清淡茶或不饮为好,低血糖者空腹不宜喝浓茶。此外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以及普洱茶中的茶褐素、没食子酸等也都是对人体有利的。这方面介绍的书籍资料很多,有兴趣的可找来看看。
七
码完这堆文字的时候,我偶尔看到虞老微信中的几张组合照片,这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奖章纪念照,这个殊荣弥足珍贵。虞老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所以,荣誉永远是归于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前排右二
这世上,有些人被永远记住,被记住的人,会同勐库大雪山上的古茶树一样永葆长青。
作者:云南谭天,图文来源:勐库戎氏茶业,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