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先苦后甜。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会用这样的一句话安慰自己。事实上,很多茶已经不那么苦了。甚至是已经不苦了。
茶如人生或者人生如茶,就是表象的“浮浮沉沉”吗?如果,你只是一个旁观者,接受者,这种感受似乎也没有错。然而,茶如人生,就必须进入到茶的生命养成中。
六大茶类,是方便传播而诞生的。它本质上对于泡好茶的帮助确实是有限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为传播服务的。而且,诸君看完了以上文字,你觉得你能泡好茶吗?
专业上的好茶是由专家们通过严格的比较之后才有的,而这些茶又极为有限。某个区域、品种出好茶的几率可能会高一些,这也是一个概率事件。
提起茶文化就要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这是开门七件事,说这是茶文化俗的一部分,因为茶和日用的“柴米油盐酱醋”并列起来了,而且提到的是“开门七件事”。
关于泡茶,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关于茶道和茶艺的种种高大上的解释说了一道又一道,那些高大上的茶席对于泡茶的帮助有哪些呢?
受陆羽《茶经》“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影响,目前谈到泡茶用水就说“矿泉水”。甚至各大桶装水厂开始推出“泡茶专用水”。
还记得十几年前,我满世界在说:“我泡茶的时候有创作的感觉”。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然后我就不说了。再后来,遇到《溪山琴况》,我觉得我所有的感受都和《溪山琴况》里描述的一模一
关于茶书,这些年很少去关注。很多茶书仅仅是知识的灌输,甚至是炒剩饭,了无新意。我想看的茶书,要有新颖的论点,要有翔实的论据。然而,在茶书这块好像太难了。
曾经见到过一个说法,“三年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人”,说明很短的时间内人可以有很大的变化。
茶界的某些专业人士总是希望茶能做到兼容并蓄,使得塞进茶里的各种事物边界模糊。实际上每一个专业的领域都有清晰的定位也有清晰的范围,一旦进入专业的范围内,就必须有边界,这样结
今天的日常习茶是我最近这一段时期内心理上最踏实的一次,孩子考完试了,有老人接,可以晚回(感谢家人们的鼎力支持)。所以到工作室两个小时后我还没开始泡茶,真是史无前例的。
我只是一个爱茶的人,喜欢把每一款茶都泡出你喜欢的味道,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泡茶艺术,是一项专业,需要经过专业的刻意练习,才能有足够好的表达。
关于润茶的理论,行业里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比如我们常听人说:“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这句话非常流行,但是以我多年的实践,证实是一次行业里的群体耍流氓。
感谢你打开这篇文章。你打开这篇文章,就说明你是一个想把茶泡好的人,是一个想把泡好茶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的人。
20来年,对于茶文化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2017年10月之前,我只有一个办公室。那个时候还不敢叫工作室。只是自己在研究泡茶,喝茶而已。
我的这个说法可能让很多爱茶的人不服。觉得自己其实泡茶泡了这么多年了,喝茶的时间比我的年龄都要长,我怎么有资格说他不不认真,泡茶轻慢呢?
虽然我说学习完了内训班、精修班基本什么茶都会泡了。你不需要区分茶类,不需要区分山场,拿到一款茶,观察外形,然后热水下去,你就可以很快地知道下一步的操作该如何进行。
茶艺,应该是泡茶的艺术,把茶泡好喝的艺术。好好泡茶,茶就在你的生活里。别再说把茶还给生活了,你看不到的,它就在哪里!
对于泡茶技术的轻视,或者说对于基本功没有认知,或者是直接的轻视,导致了目前行业很难有一家以茶文化为名的茶艺馆是以泡茶技术或者艺术,或者是因为茶泡得好而名扬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