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宛晓春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右)为宛晓春(左)颁奖。
安徽省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合肥召开。会上,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这既是对宛晓春躬耕于茶学领域46年所获成果的高度赞誉,也是茶界的又一项重大荣誉。
以下为宛晓春在会上的获奖发言
新春之际,省委、省政府在此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能够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向各位领导和科技界的朋友们汇报交流,我非常荣幸。
1978年我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茶学专业大学生,从学茶、研究茶到服务茶产业,至今已经46年。当时国际茶学基础研究以美英日德等国为主,专业教科书上的成果大多是国外学者的发现;我国茶叶加工也主要依赖手工和手工半机械,与日本相比,加工技术和装备比较落后。茶叶的国际标准和国际贸易也主要被国外把持。
茶起源于我国,盛行于世界我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和消费国。作为一名中国茶叶科技工作者,面对这样的情形,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的博士后经历,对我触动很深,激起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国后,我带领团队在茶叶的基础理论、加工技术和国际标准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创新工作。面向世界茶叶科技前沿,领衔建成茶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学术影响力有6人进入全球前10,并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率先获得中国种茶树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揭示品质成分形成机理及其在加工中的转化,成果在PNAS发表,并入选当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08年以来,我作为茶叶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提出茶叶化学分类新理论,主导制订《茶叶分类》等国际标准,使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成为国际规范,扭转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制订无主导权的被动局面,抢占茶产业竞争制高点,有力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面向茶产业重大需求,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产业核心问题。为了解决产业的“卡脖子”难题,我们联合国内茶叶机械制造、茶叶生产等企业,集中攻关茶叶加工生产技术和装备。2005年底,我们创制的国内首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宣告问世,随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等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相继成功研发并投产,我国茶叶加工迈进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茶叶加工和拣梗去杂技术及装备的研发,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迅速在全国茶区广泛推广应用,并出口到越南等1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助力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色选机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历经20年,该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科技支撑技术升级和产业壮大之后,我们就在思考如何通过产业带动更多茶农增收,服务国家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10年前,我们在考察了安徽各个茶区之后,发现大别山区夏秋茶利用率很低、弃采浪费严重,我们利用夏秋茶粗老叶加工成黄大茶,形成了从技术、装备、深加工产品全产业链的研究思路。创发新的加工技术,制订了国家标准,创制了国内首条黄茶的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有效推动了安徽省夏秋茶资源高效利用和黄茶产业发展,让茶农每亩茶园每年增收2000元至2500元。这些技术还推广到了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相关深加工产品获得安徽省新产品认证,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茶人,生逢其时,也当不负时代。我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强化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让安徽茶中国茶香飘世界,为科技强省和农业强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宛晓春的成就单
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国家人事部记一等功;
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振华科技扶贫奖等荣誉;
建设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领衔完成的“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运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黄茶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健康屈性挖掘”项目,获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2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得者。
作为我国茶学学科领军人才,宛晓春教授躬耕于茶学领域40余载,为我国茶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图文来源:茶周刊,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