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下篇」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下篇」

日期:03-31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

上接《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上篇」》一文。

三、主要建议

(一)优化供给、生态发展,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

1.夯实茶叶生产基础。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茶业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高标准茶园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装备支撑,根据发展实际兼顾茶叶产品创新、生产效率提升、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进行品种改良和茶园种植管理,加速推进老化茶园改造进程,实现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覆盖率高速提升;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节能的茶叶生产模式。

2.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开展茶叶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创新茶业多种经营模式,按标生产、规范管理,推进茶叶全程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性茶叶产品和服务;质量强茶,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普及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创新,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茶叶供给。

3.创新产品结构增强有效供给。积极引导广大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注重产销平衡和产品结构平衡,注意供应中不同档次、不同风格、不同功效、不同定位产品组合。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盲点”,强化产品设计中的“消费与生活实景”模式植入,不断提升产品功能、发挥产能效应、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围绕健康消费诉求,在产品研发中做加法,如与山西开发的药茶等花草茶、花果茶新型产品进行合作,丰富产品的风味和所承载的服务机能,拓展增值空间;深化茶叶有效成分在健康方面的功能评价研究,将健康研究成果转换成产品力,推进深度开发、技术创新,提取功能性成分,开发系列化产品与制品,实现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

(二)装备提档、智能发展,实现茶叶加工提质增效

1.提升加工装备水平。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两化融合提高茶产业装备水平,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茶叶加工机械研发,推广节能高效制茶装备,促进茶叶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牵引,研发推广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茶叶生产高效实用机具,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

2.加快生产经营智能化改造。提升茶叶生产性服务,充分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茶产业智慧种植服务平台,建立茶园环境监测系统,实现茶产业种植环节的可视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健全完善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扫码入市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再到茶杯的智慧化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动“大数据+”深度融合,开发数据资产潜在价值,发挥数据辅助决策分析的效能,促进茶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使数据“资产化”成为行业新动能转换的源泉。

(三)营销创新、渠道发力,开拓市场丰富场景促进消费

1.精准分析促进市场规模扩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开发潜在市场和潜在消费群体,围绕茶叶消费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统计分析模型,聚焦新兴增量市场,洞察消费升级诉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生产研发与市场信息的互动,促进生产、加工、营销、消费协同运作,通过“数据画像”实现精准产出,以目标消费群体对茶叶产品的实际诉求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商品研发与个性化内容发掘,避免产品同质化现象产生,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茶叶产品特性与市场特征精准识别,构建围绕茶叶消费拓展的市场分析、客群拓展、渠道建设、宣传策划等的专业服务体系,因茶施策、因人施策全面促进茶叶消费。

2.需求侧出发丰富消费服务。加强对消费者茶叶知识与信息诉求的分析,立足市场发展建立产品评价推荐体系,从消费视角出发简单明了普及饮茶知识、科学客观阐述健康知识、生动形象传递产品信息,激发市场潜能。优化消费过程的综合体验,围绕产品附加功能进行拓展,促进茶叶消费从产品选购向综合服务发展延伸,逐步实现茶产品流、信息流、服务流、商务流的融合发展,加强茶产业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

3.创新茶叶渠道建设方式。根据产品流通和客群触达的实际需要,推动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体验融合、商旅文体协同、购物体验结合、规模业态组合的现代化茶功能空间,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提高消费便捷程度。紧密关注媒体宣传平台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多平台、多触点、多模式、多社群整合宣传,根据不同输出途径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茶叶产品宣传内容,丰富宣传网络覆盖面。主动拓展销售途径,跨界开发和丰富茶叶采购平台,与花草茶、山西药茶等农特产品共享渠道。

(四)提升意识、健全体系、提高茶叶品牌经济比重

1.加快茶叶品牌培育进程。加强舆论宣传,在全行业形成“关注品牌、争创品牌、维护品牌、崇尚品牌”的良好氛围;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着力提升品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茶叶类专题品牌研究、咨询和评价,探索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茶叶品牌产生机制,有效指导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推进茶叶品牌国际化,增加茶叶出口的品牌化比例。发挥优质区域品牌的支撑作用和优势品牌企业的引领作用,协同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度高的茶叶品牌,通过茶产品的文化与农产品双重特征,引领中国茶产品打造国家品牌。

2.构建品牌发展良好生态。发挥茶企品牌建设主体作用,制定茶企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以品牌管理体系、品牌传播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品牌文化体系及品牌保护体系为核心的茶企品牌建设综合体系。鼓励开展规范的品牌建设服务活动,建设茶叶品牌服务平台;注重对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加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培养茶叶品牌建设专业人才,提高品牌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

(五)加速转型、规模适度,推动现代茶业企业建设

1.构建现代化茶叶企业。树立企业是产业发展核心的意识,科学布局、突破地域限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扩展企业经营板块,实现全国买、全国卖的有效经营模式,打破茶叶企业规模瓶颈,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企业;逐步转变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梳理企业治理模式构架,进行股份制改革,培养职业经营团队,增强管理活力。

2.机制创新激发主体活力。找准品牌定位、实现品牌创新、增强品牌意识的培养,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建立起企业牵头的校企合作模式,三产融合全面盘活资产。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茶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激发中小茶企创新活力,“专、精、特、新、优”发展,培育茶业发展“新雁阵”。

(六)完善体系、应用推广,发挥标准规范引领作用

1.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根据产业需求,以新标准化法为指导,不断完善茶叶标准体系,扭转流通领域内标准缺位的滞后局面,及时做好质检、包装、仓储、运输和检测等标准的研究制定;推进与文字标准配套的实物标准样研制工作,应用视频和三维图像技术推广、普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跟踪茶叶及茶制品主要进出口国和ISO标准动向,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与标准体系,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产业国际化的掣肘。

2.丰富标准服务功能。建立适应我国各地区茶产业发展茶叶标准服务体系和推广体系,创新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模式;提升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培养“标准+茶叶”复合型人才,加强监督,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和引领产业作用。

(七)科技释能,机制创新,智力资产确保效率变革

1.提高科技自主创新水平。优化科研氛围,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交叉融合,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协作体系,释放自主创新动能,培育符合现代茶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建立各类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科技成果与关联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激发技术、市场、服务、资本等多方充分参与。加强茶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和智库建设,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校企、院企双聘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营造科技成果转移的氛围环境,通过政府或行业组织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相关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加快成果的进一步熟化,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行业性、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互联网+科研成果交易平台”,汇集人才、成果、资金等各类信息,促进成果的宣传、提高成果的认知度并促进成果交易;通过技术支撑和生产示范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形成技术指导+商品化科技成果的一体化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扩大技术服务覆盖面。

(八)产业融合、功能拓展,茶旅文康健协同发展

1.发掘茶叶新功能新价值。依托茶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加强对茶叶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深入挖掘茶叶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促进各地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的信息对接与要素融合,推进茶区茶企在茶叶生产流通环节中融入文化旅游元素,鼓励扶持开发茶叶技艺非遗工场、茶主题旅游演艺、非遗体验、团建康疗、健康餐饮、茶浴茶疗等综合功能服务产品。

2.茶旅文康精品化发展。加强健康、生态、文化要素提炼,茶叶商品体现原产地文化、旅游和健康特色,鼓励茶叶产品与山西药茶等原产地特色花草茶产品合作,把握定位、差异竞争、彰显功能、错位发展;推进茶旅文康企业与茶叶种植生产、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异业合作,支持深化、丰富合作模式,多业态、多主体并行建设,实现茶旅文康业务规模化、品质化运营;茶旅文康项目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与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以规范化为导向,打造推介一批精品景点、线路、茶乡。

(九)普及传承、丰富业态,构建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

1.丰富茶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茶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和对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社会大课堂的组织优势,茶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开展普及推广活动,加强体验式茶文化传播体系建设。

2.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茶文化学科和技能竞赛,大力弘扬和传承茶文化,建设茶文化传承基地,评选茶叶制作手工技艺传承人,加强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茶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茶文化从业人员,提升茶文化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

(十)加强磋商、提升质量,确保茶叶出口实现新突破

1.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出口原料基地建设,从源头控制优质出口资源,强化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推进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和加工工艺技术的创新提升。发挥品类优势,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和市场份额;开发中国特有的特种茶,提高特种茶产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发挥中国传统红茶产品优势,开发红茶主要消费国市场;加快茶叶深加工产品、延伸品的研发,扩宽国际市场。

2.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磋商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发挥行业组织预警平台作用,有效解决贸易摩擦;支持和鼓励行业组织、重点茶叶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博览会、品鉴会和研讨会,通过宣传、体验、培训、指导,普及推广中国茶的品饮方法和生活方式,增强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国际化品牌营销,强化品牌塑造,打造国际化茶叶品牌。巩固西北非、中亚独联体市场等主要传统市场,拓展欧洲、北美、东南亚、日本等重点市场,开拓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四、保障措施

(一)政策扶持。各茶区结合发展实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制定发展规划,细化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引导。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茶产业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支持茶叶生产装备升级和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加大市场环境治理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立企业红黑名单制度,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二)科技引领。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茶树新品种培育、保护和推广,鼓励茶叶生产区域因地制宜开展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支持科研院校与茶叶产区、基地、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加速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服务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开展茶园委托管理、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宣传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经营方式,推广订单生产、茶叶庄园等,积极发展新业态,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四)人才支撑。强化第一资源意识,突出产出导向,对接茶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产业适应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化行业人才引进与发展政策环境,着力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加强精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弘扬工匠精神。

(五)氛围营造。注重典型带动和龙头带动,挖掘鲜活发展经验,加强行业交流,弘扬奋斗精神;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茶产业建设经验,普及科学饮茶。通过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产销衔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认可度。(全文完)

图文源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爱普茶网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下篇」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