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上篇」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上篇」

日期:03-31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

(2020年12月)

茶产业是我国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承担着支撑茶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保证茶产业发展战略的高质量。惟其如此,才有发展过程高质量,才能最终实现茶产业发展结果的高质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是茶产业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振兴茶乡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推动茶产业加快改革创新、构建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的新发展格局,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茶叶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供参考和依据,特编制《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肩负着以产业发展带动茶区经济发展,实现产业扶贫的光荣使命,茶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全行业平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种植结构、生产结构、经营结构同步调整优化,经济体量、科技实力、综合效能跃上新台阶。

1.“十三五”主要成就

(1)经济体量迈上新台阶,扶贫贡献突出

“十三五”期间,茶产业生产、消费与经贸主要指标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果显著,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生产、消费、出口大国的地位。到2019年,干毛茶年产量达到279.3万吨、产值2396亿元,国内市场年销售量达202.56万吨、销售总额为2739.5亿元,茶叶出口量36.65万吨、金额20.20亿美元、出口均价5.51美元/公斤,较2015年增21.1%、57.7%、19.0%、69.1%、12.8%、46.4%和29.6%。以强基固本、市场引导为原则,行业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助推337个涉茶贫困县经济发展,通过技术支撑和构建茶叶产销通路进行精准帮扶,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2)茶园基地管理规范化,建设水平稳固提升

行业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生态洁净导向,全面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减肥减药技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的推广,带动茶农按标生产、规范管理,落实茶叶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强现代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茶园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茶园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产能和效益增长。发展至2019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面积达到4597.9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3690.8万亩,较2015年分别增长6.5%和9.0%;茶园亩产值和产能达到5190.5元/亩和60.8kg/亩,较2015年增15.7%和15.1%。全国茶园品种结构持续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68.2%。

(3)产品结构多元发展,质量与服务协同推进

茶叶企业质量管控能力不断加强,在监管力度和社会监督双向促进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健全,茶叶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茶叶产品监督抽检的项目增加至65种,总体合格率平稳提升,从2015年的98.9%上升到2019年的99.2%。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联苯菊酯、草甘膦、氯氰菊酯等农药逐步得到控制,检出概率显著降低。茶类结构轻微调整,格局总体稳定,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产品多茶类跨地域涉猎,通过多元发展、功能丰富、风味优化全方位刺激消费增长,积极创造有效供给。茶叶消费场景更为丰富多元,茶叶市场、专营店等传统渠道加速调整、功能优化,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断规范,直播带货、定制茶园等新模式竞相涌现、方兴未艾,渠道多样化、营销立体化、宣传分众化,促进消费市场规模扩增。

(4)品牌运营能力明显增强,实力稳步提高

行业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和宣传工作,品牌整体数量和质量均比“十二五”末有了大幅提高,各茶叶主产销区相继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及地方特色品牌,企业品牌蓬勃发展更具实力,促进产品集群和产业集聚,品牌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推力。截至“十三五”末,我国茶叶类登记注册商标总数超过68万件,申报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茶叶类)94件、中华老字号(茶叶类)37个,全国共有131个茶叶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数超过230件,28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5)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茶叶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更为显著,行业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活动,人工智能、遥感测绘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到茶叶生产、加工、跨界应用、储运等领域,推动了我国茶叶科技以绿色、生态、安全、智能、健康为重点实现系统提升和质的飞跃。“十三五”期间(2016.1.1-2020.7.15)茶领域共申请专利30909项,同比增长23.3%,实用新型专利增长迅速;国家和各省级科技奖成果丰硕,“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课题成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点专项课题。

(6)标准体系覆盖全产业链,国际化步伐加快

茶叶标准化体系愈加完善,团体标准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标准结构协同发展、协调配套。食品安全标准严格细致,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增至65项;基础标准更加扎实,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产品标准更为丰富,提升市场竞争力;方法标准补充更新,高效运用技术成果。“十三五”期间行业发布茶叶相关标准499项,较“十二五”增加了一倍以上。国际标准的参与度与话语权稳步提升,行业牵头承担了“乌龙茶”“茶叶分类”“绿茶术语”等三个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7)产业主体规模壮大,经营模式优化

行业集聚提升,各省积极通过政策扶持茶叶龙头企业,重点培养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集群,企业梯队已见成效。企业培优壮大、积极转型,股份制改制企业日增,加速形成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头部茶企生产销售两端发力,销售型企业重资产转型、产地设厂,产销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茶企跨界合作形式多样,多个行业与茶产业互动,创新协同,运用新的商业模式整合茶产业要素。截至2019年12月末,共有63家主营业务为茶叶的企业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对比“十三五”初期,增长超过三分之一。

(8)产业延伸触点丰富,模式新颖初见成效

茶产业积极探索延伸产业链和商业链,与文化、旅游、饮品、健康等行业创新融合,延伸效果显著,消费侧需求潜力得到激发。茶文化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茶区政府、社团组织、茶旅企业等持续加强茶文化旅游营销,结合商贸活动,茶旅融合节事集中涌现,项目主题内容愈加丰富。茶饮行业异军突起,形成茶叶消费新热点,激活潜力市场。截至2019年底,我国茶饮门店数量接近50万家,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茶馆业总计规模、经济效益同步扩大,社会功能凸显,服务日趋规范。截止2019年,全国茶馆已达到20万家。

(9)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支撑效应明显

茶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涉茶高校继续增加,招生规模扩张,茶学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平台不断提升,“茶学”代码写入《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截止2020年,全国涉茶高校增加到72所,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达到26个,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人数达15000人,增长34.3%。青少年茶文化教育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倡议青少年学茶饮茶在全国各地已成热潮,社会影响广泛深入。职业教育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助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提升。

(10)茶文化繁荣发展,营造饮茶氛围

茶文化多点发力,聚焦健康消费与居民文化生活,有力支撑茶产业持续发展。多部高水平茶文化著作出版,生动展示文化资源;茶文化学科和技能竞赛持续举办,促进交流互学,提升行业技能;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梳理保护,优化行业发展要素;茶文化创意作品形态丰富,促进文化传播。2020年5月21日被联合国确立为首个“国际茶日”,助推中国茶产业国际化发展。

(11)茶叶出口持续增长,国际贸易地位增强

茶叶出口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在全球贸易占比上升至19.4%,2016年至2019年间,出口数量和金额连创历史新高。绿茶出口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其他茶类实现强劲增长。至2019年,茶叶年出口量36.65万吨;出口金额增长至20.20亿美元;出口单价上升至5.51美元/公斤。茶叶进口数量、金额大幅增长,红茶为主要进口茶类。至2019年,我国茶叶进口量达4.36万吨,进口金额1.87亿美元。

2.存在问题

(1)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但消费市场扩增较慢,尤其是消费人口增长乏力。行业创新能力仍偏弱,对市场诉求把握不准确,产品品种质量与消费升级需求有一定差距,高附加值、适销性好的创新产品占比不高,导致市场库存不断加大,供需不对等现象加剧。出口产品利润较低,受到技术壁垒制约。产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2)发展方式粗放,竞争力不强制约行业提质增效。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瓶颈突出的背景下,产业原先低成本重扩增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减弱。茶叶生产用工依赖性高,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新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导致产业大而不强、品牌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外延式扩张特征依旧明显。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传统模式茶叶产品价格提升有限,利润空间收窄,带动茶农持续增收、巩固确保脱贫成果难度加大。茶企家族企业特色依然明显,现代经营模式未普及,运营与投资的风险加大,制约茶企突破规模瓶颈。

(3)品牌规划不足,滞后于茶产业经济发展。

茶叶品牌建设总体水平与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品牌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全行业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总数及规模总体偏少偏小,品牌价值及影响力偏低偏弱,品牌工作机制及服务机构偏松偏散;品牌引领作用还不够强,无法满足产业高质量的需求;品牌政策、法制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不健全,品牌的公信力、影响力还不够高,品牌研发创新平台明显不足。品牌发展仍然滞后于茶产业经济发展。

(4)科技转化效率低,关键技术仍存突破空间。

茶叶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较窄,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与信息宣传相对滞后,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茶叶关键加工装备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低;加工技术的智能化、定向化调控欠缺,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创新深度不够,产业和产品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能适应茶产业需求,标准更新效率不高,行业管理与服务标准有待完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还需加强。

(5)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茶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跨界深度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专项规划与政策引导基础有待夯实,协同发展机制、制度建设不足。跨业评价体系、保障措施不够系统化,制约投资主体和要素支撑多元化发展。茶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形式和营收模式较为单一,交叉学科人才队伍不足,制约产业整体提升。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国茶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全面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窗口期。

1.政策方针

茶叶行业是重要的兴农富农产业,2020-2035年将进入中国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机遇期,对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扶植支撑。中央和地方的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将放活林地经营权,有效激活土地等茶叶生产要素。“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中国经济新格局,以满足内需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战略着力点,根本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增强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将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普惠效应有效释放,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茶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2.经济环境

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是茶产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抢占全球茶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产品与消费情境的多样化,以及健康消费氛围的形成,茶叶人群将保持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向。茶叶品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将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全球茶叶贸易量将有明显增长,主要是各产茶国经济发展、内销量持续增加。“一带一路”倡议协助茶文化快速广泛传播,有效促进贸易争端的解决,打通国际水陆通路,对于促进中国茶叶国际市场的开拓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3.科技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促使科技创新成为今后一段时期茶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动力。随着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5G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术与茶产业加速融合,数字经济对茶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仍将进一步拓展,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等在内的茶叶数字经济较快发展。人工智能是具有“头雁”效应的基础性技术,带动作用强,将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茶叶智能经济在绿色生态、生产制造、物流储运、消费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深。生物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将引发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以基因测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生物制造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将带领品种选育、深加工等茶叶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4.风险挑战

但也应该看到,全球性保护主义叠加劳动力要素供给下降,给生产技术水平发展带来停滞隐患;投资稳定性不足、茶叶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迫使茶产业调整增长模式;产能过剩导致茶叶产销不平衡,对茶叶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持续到“十四五”前期,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催生经济衰退、系统性风险上升、全球性供需结构失衡和产业链重构等重大变化;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挤压利润空间,产品出口难度加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质量优先、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化解风险,以茶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为重点,以提升茶叶供给能力、实现茶叶经济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长为目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新长效服务机制,推行市场需求导向、标准建设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融合促动,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绿色生态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强的茶叶企业,创响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特色突出的茶叶品牌,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构建茶业新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信用建设,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

(2)质量为本、创新驱动。坚持把质量作为茶业发展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建立体现质量核心的市场定价标准。以创新带动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增长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3)提质增效、品牌引领。培育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建设高标准茶叶市场体系。加强品牌创建,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知名茶叶产品和企业品牌。

(4)科技支撑、绿色生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协作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集群化高端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综合运用安全投入、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绿色防控等措施,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走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

(5)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延伸做强产业链,丰富提升价值链,开发优势资源、传承特色技艺,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多环节增效,茶农多渠道增收。加快茶产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培育多元主体,拓展功能模式,建立健全机制,推进茶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运行平稳提质增效。茶叶产能得到有效控制,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生产的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到2025年,茶园面积控制在4200至4600万亩之间,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提升至72%以上,茶叶产量控制在310万吨,年均增长4%以内,茶园亩产能提升10%以上,农药减量、使用量负增长。

——消费提升成果显著。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有效改善,市场培育成果逐步显现,增长潜力充分发挥。鼓励山西药茶等花草茶、调味茶发展,茶叶产品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类协调度明显提升。茶叶产品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平稳定在99%以上,预包装产品标签规范程度明显提高。力争到2025年,内销市场规模达到220万吨,年均增长3%以上,茶叶电商交易额占比达到40%以上,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1200亿,花草茶市场规模增至1100亿,茶叶消费群体突破5亿人。

——品牌经济比重提升。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创建一批国家级质量品牌示范区,茶叶品牌数量、质量、价值显著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到2025年,我国茶叶类登记注册商标总数达到100万件,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达到200个,品牌经济比重提升30%以上。

——产业链协作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企业突破70家。完善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贴合发展需求和产业适应度,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协同推进。

——推广智能高效生产模式。坚持推进茶叶生产过程工业化、智能化发展,培育智能制造模式,提高节能高效制茶装备的使用率。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渗透,有力支撑茶叶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质量升级,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茶产业国际话语权。到2025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超越40万吨,出口金额超过22亿美元,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新增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数量达到31个。

下接《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下篇」》一文。

图文源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爱普茶网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上篇」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