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热议」在乡村振兴中将茶产业建成富民、标准化和民生产业

「热议」在乡村振兴中将茶产业建成富民、标准化和民生产业

作者:管曦  日期:05-10 来源:茶周刊

管曦

图为本文作者管曦

开栏语

2月21日,新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明确今后“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核心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茶产业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小农经济特色在乡村振兴中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有千余个产茶县,其中337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百余个省级贫困县依托茶产业实现了脱贫。为服务产茶县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实战指导,《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开辟《茶产业如何融入乡村振兴专家谈》专栏,特邀一批农学、经济学、茶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助力茶乡早日实现现代化。

本文为「茶产业如何融入乡村振兴专家谈」系列第四篇。

往期链接:

①「热议」在乡村振兴中把握茶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②「热议」乡村振兴中的茶业之道

③「热议」茶区乡村振兴,茶如何扮靓角色?

在乡村振兴中

将茶产业建成富民、标准化和民生产业

作者简介:管曦,管理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福建现代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长期从事茶产业经济研究。

引言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拟从富民产业、标准化产业和民生产业三个角度谈谈如何实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茶产业建成为富民产业

1、存量控制和增量优化

中国茶产业近年来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茶园规模、茶叶产量都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叶产量277.7万吨,茶园面积310.5万公顷,较之2000年的68.3万吨和108.9万公顷,同期分别增加307%和185%。茶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也带来茶产业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因此,中国茶产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对茶产业供给侧的发展规模从总量上调控,优化升级原有茶园资源,对于茶园建设的主体,重点推进企业和合作社为主导的茶园管理模式,以高标准生态化建设为目标,对碎片化分布、小规模经营的茶农以标准化建设为导向,结合国家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会议精神,适时考虑推进茶农与企业及合作社的茶园有序流转,提升茶园的配置效率。对于新增茶园,则要以有机、绿色和区域特色作为抓手,优化茶产业的增量发展,让茶产业增产更增收。

2、巩固茶产业脱贫攻坚成果

茶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成为重要的脱贫致富优势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背景下,要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地方茶叶优势资源,打造适合于不同地区的区域茶产品,并以茶园体验文化游、休闲游、观光游等产业形式,升级供给端的茶产品内涵,夯实茶产业的脱贫攻坚成果,让茶产业持续成为富民产业。

3、深入推进茶产业结构调整

从供给侧加快推动茶产业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充分发挥茶叶产品的文化传承功能。加强对各地茶树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茶树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力度,通过建立国家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来加快选育特色明显、抗性显著、品质优异、适制区域广的茶树新品种。在各地通过产业集聚加快茶叶产业园建设,按照“加工标准、创新研发、传统继承、文创孵化”的思路,打造茶叶加工标准化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和文化传承联盟,推动茶叶加工的区域集中和标准化加工,发挥产业园的技术集成、产业融合、核心辐射等功效。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将茶产业打造成标准化产业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构建现代乡村茶产业体系,就是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地依托乡村茶叶的特色优势资源,打造茶叶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茶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我国的茶产业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即为数不多的大中型茶叶企业与大量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茶农长期并存,加上中国茶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碎片化特征,这使得中国茶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在适用范围领域一直存着宽泛和严格之争。

笔者认为,我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也决定了要对我国纷繁复杂的多种茶类和多个品牌进行缜密的标准化,形成一系列统一、规范化的茶叶生产、加工、内含物测定和色香味形,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成本也较大。

因此,中国茶产业的标准化,首先应着重于宏观标准化的制定,即茶叶标准化重点应该放在对整个茶产业的宏观标准制定和执行上,进一步严格规范茶叶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标准量,制定所有茶叶生产加工都要遵循的卫生标准,并要求所有的茶叶产品都要遵循这一标准,以保证茶叶的卫生品质。

其次要动态地看待微观标准的制定。我国茶产业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的区域茶叶品牌,而基于原产地保护或是地理标志产品的茶叶标准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微观茶叶标准的颁布固化了茶叶的品质和加工过程,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消费者需求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因此茶叶的微观标准必须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动态的部分调整,如茶叶产品的色香味形等,可以考虑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来调整,但对于茶叶的品质卫生、内含物测定等,则要始终坚持统一的标准。

当然以上的标准化,反过来需要各类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升级和改造,这就需要结合茶产业发展中的清洁化加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等趋势,在各地分别打造大、中、小不同规模的“生产+加工”的茶叶加工示范企业,通过发挥示范点的带动效应,形成覆盖区域、可供推广的茶叶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大型茶叶龙头企业成为标准“领跑者”,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

全面促进城乡茶产业消费

将茶产业塑造成民生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和茶园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茶叶消费者最多的国家。但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居民中,39.17%的消费者没有饮茶习惯,32.97%的消费者只是偶尔饮茶,仅有27.86%的消费者经常饮茶,茶叶还没有真正普及到成为“国饮”。当然,从另一层面来看,近年来茶食品、茶叶深加工产品、中式茶饮料、茶叶日化品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看到茶叶形态的多样性需求。因此,对于茶叶消费,我们也要改拓宽视野,将茶和茶叶的外延由原叶的冲泡拓展至多元化产品形态。

1、价格定位上,加快开拓大众茶市场

我国居民对茶叶消费有着一定的需求,但是市场上茶叶价格要不高高在上(动辄几千上万的品牌茶),要不价格又低的让人怀疑(淘宝的几十元包邮),使得中国茶叶产品市场出现两头宽中间窄的奇怪景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消费的健康发展。在中国茶叶传统分类中,存在所谓的大宗茶和名优茶之分。笔者认为,在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中国茶叶市场上最需要的是大众茶,即品质上名优、价格上大宗的茶叶产品,这类茶价格大多居于每斤300元—500元,是真正符合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茶叶产品。加大对这一市场的开发,使得茶叶回归到日常饮品的基本效用上来,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的茶叶消费都将被有效带动起来,将有助于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让茶产业真正成为民生产业。

2、消费者定位上,加快对不同类型消费习惯的识别

茶叶是一种嗜好品,但饮茶习惯形成后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严格意义上来看,茶叶消费视为一个由不饮茶到经常饮茶的连续分布,一端是不饮茶者,另外一端则是嗜茶如命的老茶客,中间存在着偶尔饮茶、间歇饮茶等不同的饮茶消费人群。对于消费者饮茶习惯的关注和研究、开发,不仅要关注两端的不饮茶者和经常饮茶者,重视不同饮茶习惯间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稳固原有消费群体;更要重视中间群体在市场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巨大的“潜力群体”中挖掘、培养新的消费人群,拓展茶消费的增量市场,意义重大,价值甚巨。

作者:管曦,图文来源:茶周刊,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出品,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热议」在乡村振兴中将茶产业建成富民、标准化和民生产业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