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打造茶乡田园综合体,提升茶叶地域创造力
华祥苑茶庄园
开栏语
2月21日,新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明确今后“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核心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茶产业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小农经济特色在乡村振兴中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有千余个产茶县,其中337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百余个省级贫困县依托茶产业实现了脱贫。为服务产茶县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实战指导,《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开辟《茶产业如何融入乡村振兴专家谈》专栏,特邀一批农学、经济学、茶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助力茶乡早日实现现代化。
本文为『茶产业如何融入乡村振兴专家谈』系列第八篇。
往期链接:
②【热议】乡村振兴中的茶业之道
③【热议】茶区乡村振兴,茶如何扮靓角色?
⑤【热议】在乡村振兴中推进茶品牌建设
⑥【热议】茶旅融合发展,再造“安化模式”
⑦【热议】提升科技“第一贡献力”,促进乡村振兴
打造茶乡田园综合体,提升茶叶地域创造力
作者简介:张成源,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会长,国家全域旅游评审专家,SRBS全球总部文化遗产专家。
引言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审美文化的产生、层次与发展趋势,审美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德国学者戈尔诺特伯梅在《审美经济批判》中也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经济富足下,才会追求精神需求的不同层次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社会传统经济发展的富裕度,是审美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因。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这句话对于中华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也同样适用。保护我们的历史瑰宝,别让农业文化遗产在历史中“失声”。同样,在乡村振兴中,我们也必须让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中国茶产业,在文旅融合中,迸发更大的地域创造力。
乡村振兴催动“新乡村转型”
提升茶产业发展内生空间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已经步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动我国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全面转型发展,实现我国传统农村发展的最深刻变革,影响与促进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必须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引领第一产业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生产,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同时,也为第一产业注入现代化生产要素。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可以将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许多就业岗位和增收机会,焕发农业农村经济新的活力。
中国茶叶文明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融汇交互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形势下,全球茶叶的生产与贸易规模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趋缓。茶叶消费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茶叶生产国自销率的增加,而茶叶的健康保健功能将成为驱动茶叶消费增长的内在动力。未来茶叶生产将由现在的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变,并逐步实现清洁化、规模化、智能化,高效化,而“绿色、低碳”将成为茶叶生产的主流。茶产品也将从“看茶做茶”走向“品质设计”,由单一类别走向多样化,并通过功能挖掘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增值增效。
茶产品销售模式将由传统销售方式逐步以电子化为主,茶产业的功能也将多样化,茶业旅游将具有巨大活力。从全国茶叶消费市场趋势来看,茶叶需求将趋向多元化,在保持以绿茶消费为主体的基础上,功能明显的各种养生茶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茶叶生产将进一步集中,产业组织不断优化,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作用会更加明显;茶叶生产过程高效、节能、环保,茶叶加工将逐步实现智能化、标准化、清洁化。对茶产品的安全化要求会更加严格,将逐步实现从源头—茶园的绿色生态化到生产—加工的清洁化全过程的绿色安全生产。而这一切,都将提升茶产业发展内生空间。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茶产业高附加值深层立体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已成为当今茶产业高附加值、深层次、立体式开发的热点,如浙江杭州梅家坞,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贵州湄潭,云南普洱、西双版纳,广东潮州、梅州,台湾阿里山和湖北恩施等茶叶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蔚为壮观,亮点纷呈,游客如织,既宣传了茶品牌,又拉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当地茶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于需求对象、需求方式、需求内容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乡村产业的市场需求已经由本土向区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由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健康营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综合性高质量需求转变。农民自身单一农业生产劳作也向自主创业经营转型。智能化消费方式,正在加快推动传统农业组织方式向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变革。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一要注重全面,二要立足产业全产业链整体推进。具体是:推动由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农业向市场导向型农业产业转型,推动由单一产业向多样化集群式发展转型,推动由本土性市场向区域化全球市场转型,推动由分散的小农向集体主导的混合经济体转型,推动由低端供给向高质量高效益产业转型,推动由传统的“化学农业”向生态循环式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而这些特点和趋势,在茶产业转型升级中也无一不是需要着力的方向、提升的领域。
新乡村文化建设
打造茶乡田园综合体
中国的农耕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地域的渔猎、游牧文化,它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华夏文化,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哲思想、乡村治理法则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车轮中,游牧文明不能够适应文明发展的环境变化,也无法吸收落地生根的乡土社会形式,终究要走向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生活创造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乡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形态是村落生态环境和村落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观理念。生态环境是乡村文明发展重要路径之一,更是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在全面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政策推动下,曾经没有被我们经济发展车轮碾压着的所谓的“原始”、“落后”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自然村落,都隐藏着巨大的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文化资源,是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文化创新力、地域创造力。
乡土文化的物质文化形态中,特色农业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形态。作为乡村特色农业文化概念,主要体现在农业产品的“特”与农业产业的“特”上。在历史上农耕文明发展期间,乡村特色农业主要以自然环境优势、土壤种植优势、产品生长特性优势等突出特色农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比如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特色水果产地、特色农作物产地、中国茶叶种植等等。根据特有的种植和产品通过现代农业方式集聚化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仓储物流、体验、游赏、消费等一二三产融合的模式,形成一个以乡村集体为主体的综合农业园区。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茶乡田园综合体。
茶乡田园综合体是一种业态的延伸,是在原有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之上的延伸。是“茶农业+文化创意旅游+新农村”的综合发展模式,是以现代茶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和农业的功能拓展,以文化创意旅游为核心,形成农产品加工、科普会展、商贸娱乐、休闲观光、等多个相关业态,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作为农业居民以及旅游群体的共同活动空间,在满足农业收入有所增加的同时,还要保证休闲旅游功能的充分实现。
茶乡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路径,围绕一二三产融合,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体,实现乡村新社区文化的营造。乡村新社区文化通过改造乡村文化建设和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为重要手段,来实现向社区文化的转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方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乡村社区文化营造与新型生活方式的重新创造,是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文化基础。现代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文化营造,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三农。是推进新乡村社区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乡土特色情怀和诗意栖居田园风光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再造乡村社会新秩序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茶产业提升地域创造力的发展过程。
作者:张成源,图文来源:茶周刊,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