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大师”乱象透视
图为普洱茶茶汤,图由董帅茶业提供。
近年来,茶界“大师”现象大有泛滥之势。笔者耳闻目睹了一些茶界“大师”之事并与其近距离接触,从中深感茶界“大师”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困扰,更扰乱了茶行业的健康发展秩序。受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的约稿,笔者就茶界“大师”乱象现状及根源予以剖析,望茶界“大师”们能够自省、自律,也希望有关行业组织慎重评选“大师”。
茶界“大师”乱象现状
“大师”一词本是佛教用语,是对佛教界学养修为深厚、德高望众并开宗立派、对佛教发展贡献卓著高僧的尊称;后多指在学术界、文艺界、科学界具开创性思想学说、社会影响深远、深孚众望的大成就者。如此看来,“大师”是由历史影响与众望所归自发形成,没有任何组织机构评选认定。如今,许多“大师”则是行业组织对业内技艺高超者的评定,意在扩大提升行业影响力与技艺水平。由于后者是人为单方面产生的,其影响力仅拘限于小范围内,故这种“大师”与自发形成的大师差距较大、份量悬殊,充其量只是对行业技艺高手的变相称呼。如今“大师”一词变得司空见惯,大师身价也因此大跌,以至民间流有“大师满街走”的调侃语。
在“大师”称谓泛滥、降格、变味的演变浪潮中,茶界“大师”也加入其中,特别是有一定做茶时间者,多以“大师”命名。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茶界“大师”有权威认定机构吗?笔者认为多是封闭操作,故茶界大师的权威性不高、公信力不大,影响力有限。
制茶工艺虽是构成好茶的一个要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因而不能将茶叶大师之名简单等同于好茶标准。茶叶知识体系繁杂,市场缺乏简易的好茶认定标准,因而消费者也不具备好茶知识与辨识方法。而一些“嗅觉”灵敏的茶叶经营者,从茶界大师身上嗅探到了可资利用的巨大潜在价值,于是便投入巨资对其进行大肆包装炒作,将原本罕为人知的茶叶大师作为好茶标准向消费者强力灌输,并以此作为打造品牌、推销茶叶的法宝。
近来来,获得各类茶叶“大师”称号的越来越多,而没有获得大师称号的从业者也不甘人后,纷纷想方设法通过出书、讲课、自媒体等手段,将自己包装为“茶艺大师”、“制茶大师”等,以抬高身价行走江湖。一时间茶界“大师”似疾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交织成一张无所不在、声势浩大的概念网络,令消费者目不暇接、头晕目眩并深陷其间,而茶叶价格则随着茶叶大师们的加持一路飙升。由茶界各路大神小鬼联手打造而成的“大师”效应,声势威力之大,将茶叶“大师”变为了让消费者衡量好茶的标准与好茶代名词,成为了茶叶经营者一件玩转市场的制胜法宝。
“大师”效应也许在短期内有利于塑造茶叶品牌、推动茶叶销售,但其负面作用与危害却是深远而巨大的。构成好茶的要素有很多,绝非单一要素。仅用虚泛的“大师”之名片面标定好茶,显然不能作为好茶标准,因而也就难以令人信服。目前大多是从专业角度审评好茶标准,而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制定简单易用的好茶标准,消费者普遍欠缺好茶知识与辨识方法。茶叶品质是构成茶叶品牌的基础,但并非唯一要素。
品牌需要针对受众的特定需求及困扰的问题,提炼出独特的品牌价值;此外,满足消费需求意味着不断更新迭代产品,不是以“大师”标准为市场标准,这样才能赢得受众,有效提高竞争力。看来,想要靠“大师”概念包打天下,显然偏离了经营正道,其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
回顾中国茶历史,茶界的确涌现过不少真正的大师,如当代茶圣吴觉农、茶学大家陈椽与庄晚芳、茶界泰斗张天福、岩茶之父姚月明等一批茶界前辈,他们以其开创性的思想学说与创新工艺,对茶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以及深孚众望,当之无愧享有茶界大师旳称誉。而今由茶界评选的各种大师,权威不够、内涵欠缺、程序失范,不仅没能起到提升茶行业影响力的作用,反而产生损害自身的严重不良后果。
茶界“大师”乱象根源
对于茶界过度消费大师造成的乱象危害,只有从根源上挖掘,方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营销观念落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茶叶流通体制放开后,茶叶营销推广的阶段与手段大致可概括为几个关键词:茶文化、好茶、大师。在放开茶叶管制初期,由于普遍缺乏品牌营销知识,茶行业主管部门号召用茶文化推广茶叶,故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茶店与茶叶包装都是一副古色古香的相同面孔,还有随处可见的“禅茶一味”的牌匾,以此彰显茶的文化气质。近十多年,茶叶经营者普遍采用“好茶”的说法叫卖推广,而对何为好茶却说不清、道不明,只是简单罗列一些茶叶生长的自然要素,以及诸如香高味醇之类的泛化说法。而近几年来,则是茶界各方联手营造“大师”效应塑造品牌,借用“大师”名头来推销茶叶。
茶叶营销的有效途径是塑造强力品牌,这是茶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与长久制胜之道。近几十年茶叶营销推广手段所呈现的空洞、浮夸、虚泛的状况,反映了一直以来茶行业营销水平低下,与国内其它行业早已采用品牌营销的节奏极不合拍。这是造成当今茶叶市场不景气、茶叶经营者普遍感叹生意难做、叫得响的茶叶品牌寥寥无几的原因所在,而究其根源在于茶行业营销知识匮乏,品牌营销观念滞后,不遵循市场营销规律,而是病急乱投医、乱开方,以致至今仍深陷误打误撞的黑暗盲区。
茶文化思想体系缺失。茶行业之所以营销观念落后,没能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其深层次根源在于茶文化思想体系不健全。思想文化及观念决定文明的存续形态,没有正确思想文化与先进观念引导,文明势必难以取得发展进步。传统茶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受缺乏逻辑、大而化之的思维方式局限,过于崇尚微言大义,茶文化思想都是零散不全的片言之语,而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茶文化思想知识体系,而现今从本质上对于茶的定义,从消费者角度对好茶标准的界定与茶的核心价值至今尚无明确定论,未能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茶文化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造成茶文化思想知识体系不健全。茶文化对茶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茶文化缺乏清晰明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势必就会限制茶文化影响力的发挥,茶的价值魅力因而无法得到最大释放展现,茶对公众的吸引力与说服力也难以得到提升,由此会极大抑制茶的受众面扩大与消费量增长,从而制约茶叶市场兴旺,阻碍茶行业健康发展。
茶叶市场混乱无序。长期以来,茶叶市场假冒伪劣到处横行,坑蒙忽悠随处可见,炒作之风盛行不止,营造虚假概念层出不穷,造成茶叶市场陷入混乱无序的恶性发展态势,使得茶叶消费的选择成本极高,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困扰,因而造成茶叶消费者体量与消费量不大并增长缓慢,远不能跟上茶叶产量增幅,从而导致茶叶产能过剩。
茶界“大师”乱象对策
鉴于茶界“大师”乱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茶文化思想体系不健全与营销观念落后,因而构建形成适应当前时代的新茶文化思想,树立品牌营销观念,就成为消除茶界“大师”乱象的根本所在。
营造产生新茶文化思想的氛围,构建协同共创模式。鉴于茶业乱象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缺失适应时代的茶文化思想,作为茶行业管理部门要想切实消除茶业乱象、引领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须深入根源、立足长远,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建立有利于促成新茶文化思想产生的机制,营造茶文化思想创新的有利氛围,以此为新茶文化思想创生提供坚实动力保障,从源头把握引领茶业健康发展的根本。由于茶文化是一个内蕴深厚、多方跨界的复杂巨系统,仅靠单一的研究机构难以承担此项浩繁重任。应由茶叶生产、流通主管部门及茶文化研究权威机构共同牵头,通过设立唯才是用的选拔标准,甄选茶文化、茶科研、茶教育、茶传播及品牌咨询等诸领域具真才实学者,组成一个广泛协同的联合体,形成共创新茶文化思想模式,以此为构建新茶文化思想提供强力组织保障。
树立品牌营销观念。茶业从业者应通过强化品牌营销意识,建立品牌营销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品牌营销学习,并与品牌咨询机构进行合作,培养树立品牌营销观念,有效提高决策科学性,提升塑造品牌力度,以更好引领茶业健康发展,使企业得以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要消除营造“大师”效应给茶行业造成的乱象与危害,推动中国茶产业振兴与茶文化复兴,根本在于构建引领时代的新茶文化思想,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作者:祝国强,来源:茶周刊,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经“茶周刊”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