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人类生态文明的范本
(摄影|刘建明)
2023年9月17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申遗项目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处世界遗产。
也是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摄影|李晓文)
多年来,中国以“茶”为名为一座茶山申遗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景迈山即将登上更大的世界舞台,其独特的魅力也将被世界更多人看到。
相信世界会爱上景迈山,这里繁衍千年的古茶树延绵数万亩,它记录了在原地产茶树从野生到人工驯化栽培的生命脉络;这里传承着千年布朗族、傣族山民的文化和信仰,它呈现着远古的农耕文明的村寨和习俗;令来访者可以凝视人类童年的眼眸。
1、生态文明的典型代表
景迈山表达着人、村、茶、林四位一体的多元生态系统,是人类农耕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范本。
景迈山这座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茶山,完好地保留下了古茶树、古茶园、世居民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古茶园相互依存的生态智慧。
这一切,让景迈山成为了一座足以代表茶叶原产地云南、代表中国、代表世界的古茶山,如今也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
2、珍贵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智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
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景迈山世居民族早期在森林中定居建寨,并在村寨周边的森林中小范围种植茶树。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逐步认识到大叶普洱茶生长特性,尤其80%左右的光照度最利于生长,于是他们采取了特殊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的生产技术,即在森林中片状开垦,以保障每片之间保留隔离森林以便防风防虫,每片又保留高大乔木和森林生态,确保不施肥、不用药的情况下实现茶叶的有机和可持续生产。
景迈山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方式,更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
为保护古茶园,布朗族和傣族也制定了一系列乡规民约,将古茶林作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来爱护、继承和发展。
3、古老而完整的茶文化民俗
(摄影|谭春)
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且极富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包括制茶、食茶、饮茶、品茶、用茶等文化。
茶文化使各民族在景迈山和谐相处,也促进了对茶林的共同爱护,保障了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延续。
景迈古茶山遗产区内有10个自然村寨,主要居住着布朗族、傣族两个世居民族。
据研究考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已有近1800年的种植历史,从元代起,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敬献皇帝的贡品,茶叶销往中原地区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直到今天,景迈山还保存着中国少数民族中古老而完整的茶文化民俗。
遵循“你们一定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茶树”的祖训,景迈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树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
千百年来,每年4月布朗族都要在布朗山举办“山龛节”,举行祭祀茶祖的活动,向千年古茶树顶礼膜拜,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代代相传。
为了表达对茶祖和茶叶的感激与敬畏之情,布朗族将茶叶这一具象实物抽象成一种“一芽两叶”的图腾符号,作为民居建筑屋顶的装饰,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景迈山,历经千年沧桑,茶已经完全融入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无事不茶”,无论是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还是岁时节令,都要用茶来表达心意。
在这里,人塑造了茶,茶塑造了人,二者已经融为一体,茶就是人们的一切,茶就是这里的灵魂。
4、独特的审美特质
云南的古茶山之中,景迈山的美景是很出名的,堪称最美的一座古茶山。
在秀美的群山之中,森林密布,流水潺潺,茶林弥漫,村寨星罗棋布。
在景迈山,森林、云海、茶林、村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人们就生活在茶林里,空气中飘散着无边弥漫的茶香、花香以及万种草木的芳香。
这种情景,正如著名歌唱家孙楠歌中所唱的:“想那个地方,青翠的山岗,山花在开放,清泉在流淌;想那个地方,炊烟绕夕阳,茶的摇篮,云的故乡……”
如果说天底下有一座茶山美得像天堂,这座人间的天堂便是景迈山。
文|《普洱》杂志
供图|朱力(除署名外)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