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下关老茶庄,成昌号考
成昌号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总号设武汉,上海、下关、昆明设分号。他的大股东主要是三个人,杨显成、李琢庵、尹靖(或晋)成,杨显成任总理。抗日战争时期,迁回昆明,在重庆、叙府(今宜宾)、缅甸瓦城增设分号,主营川烟、川丝进口棉花、机器等,在四川叙府设有丝厂(与其他商号合资,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宜宾地方国营丝绸厂)。
成昌号商标(下关沱茶博物馆提供)
杨显成早年在永昌祥打工,后加入鹤庆商帮周守正的队伍。周守正作为鹤庆福春恒的伙计,后将福春恒挖空,成立自己的商号,同时,他兼任云南省的特货(鸦片)统运管理机构的处长,手下有很多颇为能干的年轻人,杨显成曾是他的部下。1930年代,云南一次大的大烟外运失败,军统将运到成昌武汉总部的大烟没收,滇西商帮损失惨重,杨显成被抓。后他们找到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职办公厅主任的堂兄,并用李琢庵将杨显成换出。此后他退出周守正的队伍,与替自己坐牢的李琢庵合股成立成昌号,经营自己的生意。
杨显成是离大理30公里的喜洲人,喜洲是一个白族村镇,广义的喜洲还包括它周边紧密相连的8个村落,尽管只有8个村落,当地人却称为喜洲16村。
喜洲人敢于冒险,信守承诺,多年的经营形成了以严燮成、董澄农、杨鸿春、尹辅臣为首的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颇为可观的商人群落,是云南省各商帮中资产最雄厚的。其中,永昌祥严家、复春和尹家、成昌号杨家以及元春茂张家都是当时著名的茶商。杨显成就是喜洲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中的八中家之一。他与喜洲四大家族的永昌祥严燮成的兄弟杨克成是杨家同族兄弟,他的合伙人尹靖成则是喜洲四大家族复春和号尹辅成的族兄弟。喜洲人之间的复杂的姻亲、过继关系,使他们和很多大商号都有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
1938年,成昌在下关成立茶庄和制茶厂,后又在昆明成立茶厂,他们主要生产沱茶和小饼茶。下关附近虽然茶叶产量不大,但它却以生产沱茶著名。沱茶的传说是这样开始的。1902年,有个景谷人叫李文相的,在景谷开设制茶作坊,仿制姑娘茶开始揉制景谷半圆形紧压茶。
什么是姑娘茶?姑娘茶应该是女儿茶的另一种称谓,是一种由少女采制的老秤四两重的团茶。早期,它可能是球状,1793年来中国的英国使团副使史但顿勋爵在《出使中国记》中说,皇帝赏给他的女儿茶是球形的圆茶。到李文相时代,这种球型茶变成了馒头型的茶。云南话里称一小堆一小堆的东西为一坨,同时,云南的月饼也是这种形状,重量相似,称为四两坨。也许,就因为这个四两坨的“坨”字,这种新出现的形状就在小范围内被称为了“坨茶”。这种如馒头形状的普洱茶,“形色味皆盛,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
1941年成昌号的茶业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表
1948年成昌号存货登记表
大约在1908年前后,云南大理的汪姓茶商和陈姓茶商到景谷学习“坨茶”制法,随后在大理的下关开设制茶作坊,用景谷料、勐库料制作“坨茶”。当时,在滇西和康定地区已经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永昌祥商号就雇佣他们代工,生产销往四川的茶。1916年他们将这种馒头型茶的中间揉出一个后窝,更利于通风保存。因为永昌祥的这种茶主要销往四川,而四川又有个沱江,他们就将“坨”字改为“沱”,很快,沱茶之名顺长江漂流,成了全国的知名产品。沱茶的创制就是在汪姓茶商手上完成的。
五台中学近照
杨显成好做公益,曾任1939年筹建的喜洲私立五台中学发起人,常务校董,五台中学的建设让到喜洲参观的老舍大为惊讶:
“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地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看样子必是一所大学校,我心中暗喜了。到喜洲来,原为访在华中大学的朋友们,假若华中大学有这么阔气的楼房,我与查先生便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上几天了。及仔细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五台中学,地方上的士绅捐资建筑的,花费了一百多万。学校正对着五台高峰,故以五台名。
一百多万!是的,这里的人确有出一百多万的能力。看,镇外的牌坊,高大,美丽,通体是大理石的,而且还不止一座呀!
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剑桥,街上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1951年,40师文工队在成昌号大院的合影。照片右边能看到牌匾上的“可风”二字。
1951年,笔者的岳父所在部队入住下关,借住现洱海宾馆对面的成昌号大院的部分住房,老人对当时成昌号内堆放的大量的棉纱、茶叶印象深刻,成昌老板和员工制作的干巴、乳扇,也是他们这些北方人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品。
本文节选自
下关老茶庄成昌号考
作者丨杨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9年12月刊
作者:杨凯,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