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临沧“大勐麻茶区”:大勐麻的茶马史事(全文)
——大勐麻的茶马史事
“大勐麻茶区”位于今临沧市云县和临翔区,在大勐麻土司辖区腹地。勐麻河将地形一分为二,在勐麻槽子的茶马古道延长线上,形成的晓街乡、茶房乡、大寨镇、大朝山西镇、邦东乡的五乡镇,被誉为“勐麻五镇”。
根据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东晋的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分别记载。
史记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庸、蜀、羌、鬓、微、卢、彭、濮八个小国讨伐商纣王。其中濮(pú)族祖居云南,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后裔分支,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蒲蛮、德昂、崩龙、布朗等。东汉的说文解字记载:这些称呼都是由“濮蛮”二字的音源而来,只是译音取字不同而已。清朝时修建于大勐麻土司辖区的古墓碑文中尚有“蒲蛮”之词描述,流传至今,民间尚有蒲蛮一词流传,在大勐麻茶区的新合、南满等地有布朗族广泛零星分布。
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指出当时所指的巴蜀包括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故贡品中有云南茶。
华阳国志记载濮人曾向商王朝献短(或曰矩)狗;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也说,明清时期规定云南顺宁府的蒲蛮以矮犬为贡品;在属于顺宁府云州的大勐麻土司辖区的晓街、茶房、大寨、大石头寨、邦东等各村寨,至今仍有矮狗(小土狗)大范围零星家养。
由此可知,濮人祖居大勐麻茶区的历史久远,分布面广,当地有适宜种茶的条件。以上证据印证吻合濮人为云南种茶始祖之说、商周时期云南以茶叶为贡品之说。在以布朗族为原始居民的今天的大勐麻茶区,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就已经出产茶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王室。
据《蛮书》《云南通志》《道光云南志钞》《顺宁府志》《康熙云州志》《云县民族志》《云南土司世袭名录》记载:
唐代学者樊绰在公元863年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勐)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明朝大勐麻土司管辖区域就属于唐朝时的银生城界诸山范围。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云县城关设立布朗族阿氏的大候州巡检司,此时的大勐麻茶区属于布朗族居住。这期间,大勐麻傣族俸键与大候的傣族分开,成为一派,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傣族俸偶担任大候长官司的时候,俸键也来到大勐麻寨开辟后成为土司。
传到第四代俸恭,于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俸恭随官军征讨耿马有功,赐授功牌,二十五年(1597年)从征大候,擒获谋杀印官的俸学,以此功劳,获得中原王朝册封成为土巡检,直至清末1892年的时候土司大印才核销。
《云县志》
随着傣族先民的到来,原居于此地的布朗族先民,便向大勐麻寨四周迁徙,傣族先民在来到这里后,发现原是布朗族居住区的这一地区盛产普洱茶,到这里驮普洱茶的大马帮南来北往,便给这里取名为“勐麻”,因辖区地域广阔,被称为“大勐麻”,册封为巡检司后称“大勐麻巡检司”。
古时候,驮着普洱茶离开大勐麻辖区的嘎里渡口,去往澜沧江东岸的普洱府,不远处就是景谷县和宁洱县磨黑古镇。景谷古称“勐卧”,在傣语里,“勐”为地方,“卧”为井,意为有盐井的地方,而“威远”系“卧允”的译音,意为盐井城。宁洱县磨黑古镇,“磨黑”,在傣语里,“磨”为井,“黑”为盐,即盐井之意。《蛮书》第六卷记载:“开南城在龙尾城(下关)南十一日程,管辖柳追和城(镇沅)、又威远城(景谷县)、奉逸城(宁洱县磨黑)、利润城(勐腊易武),境内有盐井一百来所”。
古时候临沧地区盛产普洱茶,却不产食盐。大马帮带着普洱地区产的食盐渡过嘎里渡口到大勐麻茶区,买来从云州、缅宁、庆甸各地驮来的茶叶,又驮起茶叶拿到到景东、景谷、思茅去卖,再换回食盐驮到临沧地区,周而复始的茶马贸易,满足临沧当地人民食盐需求的同时也让思茅地区成为古时候普洱茶的汇集地。
历代史书也证明景谷县、宁洱县、思茅、自古盛产食盐,直到今天磨黑古镇依旧享有“滇南盐都”之称,因古时候各地马帮带着普洱茶来到这里汇集交易,汉语也认为这里是“茶马古镇”。
在云州大勐麻巡检司总府衙门驻地,大勐麻寨简称而来的今天云县大寨镇,以大寨镇为中心的大勐麻茶区,自古盛产普洱茶,商客为购买产自大勐麻茶区的普洱茶,驮着思茅地区产的食盐来这里贩卖,然后驮起在这里采购来的普洱茶,拿到思茅地区销售,让这里形成客商云集,马帮成群的盛景,“勐麻”由此得名。在傣语里,“勐”为城镇、地方,“麻”为马帮,意为“马帮多的地方”“马帮之城”“茶马古镇”的意思。
勐麻河。
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往往有吐蕃至赕货易,云此山有路,去赞牙不远。南宋《续博物志》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滇茶藏销历时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大勐麻茶区进藏茶叶北走云州、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今德钦)、芒康到拉萨。从清康熙到同治年间,滇茶每年销往西藏的滇茶超过2500吨,历时200余年,盛行不衰。
明朝时(1368—1644)谢肇制的《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明朝时,明王朝把云州大勐麻土司辖区纳入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自此大勐麻土司经云州与大理的交往便密集起来。除少部分南下,该地大部分普洱茶经云州北上茂兰(勐郎)驮到大理购换食盐,大勐麻茶区的普洱茶在大理中转,推进着大理下关沱茶发展的同时也由大理进入藏区,促使藏区形成活佛达赖、班禅,普通藏民无一例外都有饮茶的习俗。
大勐麻茶区明清时产的普洱茶直接北上的多,南下的少,与明清时普洱茶经普洱府进入到京城获得明清史书记载失之交臂,甚是遗憾。历史的延续,造就版纳古六大茶山的名气。随着时间流逝,大勐麻茶区品质卓越的普洱茶,正再次被世人所熟知认可,如今大勐麻茶区已经成为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起止地,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本文系云南省地方史志研究爱好者黄丕峰先生提供并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说明:本文内容节选自黄丕峰先生历时十七载,搜集整理后编撰而成的“茶马古镇·魅力勐麻”文稿,仅用于佐证临沧茶区自古以来在中国普洱茶界中的重要地位,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