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讲好普洱茶故事:邓时海著《普洱茶》重读

讲好普洱茶故事:邓时海著《普洱茶》重读

作者:马哲峰  日期:08-02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邓时海普洱茶

当下茶书出版事业方兴未艾,尤以普洱茶类图书最为引人瞩目。仅以笔者个人的收藏来看,逾六千册茶书中,普洱茶类图书多达上千册。若论其中影响最大者,非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莫属。

倘以普洱茶类图书的出版时间来看,千禧年以前寥寥无几,最近二十年则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从发展曲线来审视,普洱类茶书出版伴随普洱茶市场的发展渐趋兴盛。

千禧年之际,尚且流行一种说法:普洱茶产在云南,销往香港,藏在台湾。究其实质,这与经济发展轨迹相吻合。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先行进入发达经济体的行列,伴随饮食需求与文化享受的双重驱动,在普洱茶消费市场中一度领先。并且在普洱茶类图书出版中领风气之先,其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当属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伴随中国大陆地区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广东省在千禧年之后成为普洱茶消费、交易与收藏的中心,普洱茶潮流自此之后席卷全国各地。与之相应的是普洱茶类图书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专家、学者纷纷致力于普洱茶的研究与图书出版。若论当下茶类图书作者群体,当以为普洱茶出书立说者数量为最,成为当下茶书出版中的热点现象。当下普洱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所有的茶类中都罕有与其匹敌者。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普洱茶的推广与普及,两者之间可谓是相得益彰。

邓时海普洱茶

对于爱茶又爱书的人来讲,当下的烦恼在于品不完的好茶,读不过来的茶书,这实在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仅仅在二十年前,还是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当时想要找到一本普洱茶书来读,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想当年自己的亲身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在朋友处看到了一本邓时海著《普洱茶》,欲借来一睹为快,眼见朋友流露出为难之意,于是商定借阅的期限。及至还书之际,尚觉意犹未尽,不得已只好拿去整本复印下来,时时拿出来反复阅读。到了2004年,终于盼来了云南科技出版社简体字版本的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这本书当年4月第一版只印了2000册,到了7月份第二次加印了2000册。我手中的这一本,就是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书。直到四年之后,遇到邓时海先生,获得了作者亲笔签名。而后,机缘凑巧的情况下,获得了壶中天第出版社繁体字版的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这个版本于1995年12月第一版,我拿到的是2010年10月第四版。2014年,复请邓时海先生签名留念,邓先生高高兴兴地签了名,然后又拉着我合影留念,而后悄悄地低声告诉我:“小马,你买这个书是盗版哦!”坊间传闻,《普洱茶》一书累计发行数量超过一百万本,因为并未向作者与出版方求证过,具体真假不得而知。但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之高,市场影响力之大,则是有目共睹的一件事。以至于朋友赠我的书,被作者认定是盗版。以笔者近二十年的茶行从业经历,这是茶书中有盗版的仅见一例。

第一次见到邓时海先生是在2008年,身为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的邓时海先生赴陈家沟寻源拜祖,回程转道郑州。应河南省茶叶商会姬霞敏会长之邀,在国香茶城做了一场小型普洱茶讲座。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邓时海先生应姬霞敏会长邀约到郑州开展普洱茶讲座,笔者则受姬霞敏会长之托担任主持人。由此,能有机会与邓时海先生面对面交流,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邓时海普洱茶

近二十年过后,如今的普洱茶真正是名遍天下。普洱茶的市场热潮涌动,普洱茶书出版繁花似锦。当我们回望普洱茶过往的经历,审视普洱茶书的出版历程,重新回顾当代普洱茶与茶书出版的发轫期,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隔多年之后,当再次翻阅《普洱茶》一书,就有了更深的感受。1995年,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由中国台湾壶中天第出版社推出繁体字版本。2004年,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本。将两个版本进行比对,还是发现会有细微的差别。其一是目次上的调整,1995年繁体字版中,茶道篇殿后;2004年简体字版本中,茶道篇前置。其中,前一个版本中作者告白(普洱茶)篇幅被删减。其二是内容上的调整,1995年繁体字版本中,史话篇所列文献引文内容更加详尽;2004年简体字版本中,史话篇所列文献引文进行了较多的删节。其三是茶谱篇的调整,1995年繁体字版本中车顺号的次序靠后,2004年简体字版本中车顺号次序前调,并且增加了陈云号的图片,为前者所无。其四是附录部分,1995年繁体字版本中“普洱茶的瘦身抗癌”一篇,在2004年简体字版本中被删减。除此外,繁体字版本中有原出版方编辑发出的邀约,简体字版本中有后者的出版说明。其中,着重提到了对繁体字版做了一些重大的的修改、增删。并特意对陈露云女士所作的工作表示感谢。并在书后为特邀编辑杨凯先生署名。与陈露云老师、杨凯老师相识多年,也曾与两位老师谈论过引进出版简体字版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的逸闻趣事。

整体上来讲,1995年繁体字版与2004年简体字版邓时海著《普洱茶》,两个版本在内容上并无根本差异,有的只是细节上的调整。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内容上可大致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以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如史话篇、陈香篇、品茗篇与茶道篇;其二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茶品展示,如茶谱篇。以所占的篇幅来看,前者仅占约三分之一,后者则占据约三分之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排版设计,引来了极大的争议。赞誉者认为其于当代普洱茶出版,有着引领风气之功。批评者谓之实属广告图册。曾听过这样一个传闻,当年还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的邓时海先生,将自己辛苦挣来的薪资拿去收藏普洱茶,以至于饱受家人的抱怨。后来茶收的越来越多,就将多年研究的成果与收藏的茶品汇集成书出版。不久后,他所收藏的普洱茶,都被广东的一个藏家全数收购,该藏家拜邓时海先生作师傅,向他承诺以后仍然可以品鉴这些老茶。也确实看到过邓时海先生双手环抱着一大堆号级茶、印级茶,自豪宣称: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后续还听闻,邓时海先生将所藏老茶售出后,拿到的款项,用于在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为祖师爷杨露禅修了一座祠堂。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一本茶书是否应该大量配图,一千年前的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原本就有图,只是后来流传的过程中散轶了。当代的茶书,但凡是有需要,图文并茂是最为常见的形式。问题的根源在于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茶书,可否为商业进行背书?这才是争辩的焦点。其实答案特别简单,就是看作者的发心与目的。若是纯为学术研究的茶书,肯定要避免为商业背书。若是为了普及与传播茶知识,倒也无妨。想想看,大多数人看茶书,为的就是获取一点茶知识的同时帮助自身更好地享受茶带来的乐趣。私相猜度,邓时海先生本就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品茶、藏茶,而后出书分享。即使将自己所藏的茶转售,也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再有一点,品茶、藏茶本身就是一种经验的累积,尤其对于普洱老茶更是如此。自身并没有品茶、藏茶的经历,谈论普洱老茶无异于纸上谈兵,并无多大意义。

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饱受争议的地方还在于是否为造假提供了温床。犹记得当年,简体字版《普洱茶》一书甫一问世,许多人即按图索骥寻找老茶。且不说其时上距繁体字版《普洱茶》一书出版已历十年,至今为止都不乏此种行径之人。我们无意评论此种行为本身的对错,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马未都先生的一番话言犹在耳:任何一种古董,但凡鉴定的方法一经公布,造假的手段必定如影随形。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恐怕很难逃脱这种窘境。这是事实,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并非易事。

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遭受诟病的地方还在于书中的内容,无论是涉及到文字部分,抑或是茶品的介绍,存在细节失真或史实谬误的问题。这种问题客观存在,但不能全部归咎于作者。首先是《普洱茶》一书的性质,属于承继人文传统的普洱茶书,并非现代学术规范下的研究成果。其次是每一位作者事实上都存在的偏见,有时代背景的限制,有学术背景的差异等等。只有程度上的高低差异,而无绝对的客观可言。作者是这样,读者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有理想追求的人,都是竭尽所能减少偏见,而无绝对避免的可能。

据《光明日报》官微的报道,过去的一年,全国范围内出版书籍的种类接近四十万种。出版业内人士介绍,其中有半数以上是再版与重印。即便如此,一年内新书的出版数量也近二十万种。假使给某人每种送一本,一天读一本,百年才三万六千日,一辈子都都不完。更加叫人难堪的地方在于国人平均每年每人的阅读量只有不到两本。《光明日报》发布的这则消息的阅读量只有区区几百人次,更是印证了时下图书的境遇。一种数据显示,国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比列的约6%以上,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绝对人口数量上升,但是实际所占全民人口比例仍然有待提高。更何况是茶行业,以三产来划分,上中下游的从业人员数量多达八千万以上。其受教育的总体程度,不会高过前述整体国民阅读比例。因而实际的状况是,茶行业的发展受限于人才的数量及比例严重不足。普洱茶产业可谓是中国茶产业的缩影,看似兴旺发达的普洱茶书出版,种类与数量连年攀升,大多数的印刷数量有限,不久后就陷入涅没无闻的境地。以我们十多来亲身所见,无论是产地的茶农,抑或是销区的茶商,以家庭或茶店为单位,拥有一本以上茶书的都不多见。反过来再看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自问世至今,繁体字版本与简体字版本接连再版发行,至今仍然高居普洱茶类畅销书榜单。早已经走出了大多数茶书昙花一现的魔咒,不断在刷新生命周期,成为普洱书中的经典文献。

以今天的认知来看,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既有突出的贡献,亦有显见的疏失。就此问题,我曾经当面问及邓时海先生:“为什么没有对《普洱茶》一书进行修订?”邓时海先生的回答:“已经有很多书籍文章有了更深的研究,所以就没有再次修订。”这不能不说是一桩令人遗憾之事,以我的了解,除了极少部分的专家学者,大多数读过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的人,极少有人真正能够洞悉这本书的优长与欠缺,这既需要有专业的学养,又需要又精专的技能。但并不能因此求全责备,开卷有益,能从一本书中有所收获,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了。

书中“史话篇”梳理出了普洱茶的历史脉络,罗列出普洱茶文献,考证普洱贡茶,论证普洱府产茶之说。至今为止,其都是普洱茶研究者绕不开的热点。曾经有专家逐个对其论证展开批驳,实事求是的讲,现在发掘出的普洱茶文献资料远较以前更加详尽,邓时海先生开创性的贡献在于研究的思路与重点的提炼。

书中“陈香篇”初步构建出了现代普洱茶的理论框架。主张保留及栽培乔木茶树,制作级次纯正普洱茶,制作日凋生茶普洱茶,搜集及研究越陈越香。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这套理论引领了近三十年来普洱茶的市场潮流。换而言之,追求名山古树纯料,传统工艺加工生茶,干仓存放,追求越陈越香。归根结底,就是源自于这篇文章,原文曾在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继后被收入书中,其观念影响深远。

书中“品茗篇”首倡普洱茶品鉴艺术体系。偏重于生茶、老茶,弱化熟茶。从香气、滋味、茶气等方面,以文学的语言进行描摹,以艺术的眼光进行鉴赏,以感官体验进行品鉴。诸如水性、喉韵、生津(两颊生津、舌面生津、舌底鸣泉)、茶气等名词广为世人接受。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品鉴体系”而非“科学审评体系”,概因其多数来自于人文描述,个体经验与感官体验,与自然科学背景主导下的茶叶审评并不一致。诸如“普洱茶树的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这种论调曾被茶叶科技工作者批评。实际上,在古代茶书中类似的描述并不罕见。这是一种人文的传承,却不属于科学的论证。这套被自然科技工作者批驳的普洱茶艺术鉴赏体系,给予普洱茶以艺术赋能,带给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至今不乏深受其影响者。

书中“茶道篇”树立了普洱茶的终极精神追求“静真”。言简意赅的指出:“中国茶文化本来就是一直融会在‘清静无为’的精神领域中,也是以到家思想为主流。”进而总结“在中国数百种茶叶中,普洱茶是最能继承而代表中国茶文化道统的。”将普洱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推向崇高的位置,使其成为茶中典范。

书中“茶谱篇”所占篇幅为最多。金瓜贡茶、福元昌圆茶、车顺圆茶、同庆圆茶、红芝圆茶、敬昌圆茶、江城圆茶、杨聘圆茶、同兴圆茶、同昌圆茶、普庆圆茶、鼎兴圆茶、末代紧茶、班禅紧茶、可以兴砖茶、宋聘圆茶、陈云圆茶、鸿昌圆茶、宏泰昌圆茶、红印圆茶、绿印圆茶、红莲圆茶、黄印圆茶、圆茶铁饼、福禄贡茶、思普贡茗、广云贡饼、河内圆茶、白针金莲、廖福散茶、红印沱茶、银毫沱茶、文革砖茶、73厚砖茶、7562砖茶等。每一种茶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视觉效果直观且极富冲击力。以考据的方法对老茶进行探究,开创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范式。继后普洱茶的研究不断深入,书中对于茶号、茶品探究不断深入,其不够精当,甚至有舛误之处,逐渐浮现出来。但是其作为现代普洱茶奠基之作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围绕书中铁饼圆茶、红印沱茶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口舌之争,近乎于八卦事件,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无意中提升了普洱茶的曝光率,促使普洱茶知名度不断提升。

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单以讲好普洱茶故事来看,邓时海著《普洱茶》一书堪称翘首。无论是对于入门的茶友,抑或是久已浸淫茶行中人,相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当会有所获益。如果能够辨识出书中的不足之处,洞悉书中的精髓,想必会有更深的体会。

回想起过往在郑州主持邓时海先生的普洱茶讲座,每次讲座开始之前,邓先生都开宗明义:“我并不认为我讲的每一个观点都对,只是希望给大家多一种参考。”这种胸怀与学养,都是作为后学者非常敬佩的。

邓时海普洱茶

读一本茶书,品一盏普洱,闲话茶里书外的故事,安享奇茶妙墨俱香的时光。

作者:马哲峰,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讲好普洱茶故事:邓时海著《普洱茶》重读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