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羽晴川说泡茶:困鹿山系列茶会,秘境野生古树茶
说实话,这次的茶会,我就是冲着茶会上的“秘境野生古树茶”来的——纯野生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自己独立生长在云南的密林里,努力向阳生长,终于长成了近三十米高的大树,树干长满了绿绿的苔藓,只在顶端分出枝叉,长出茶叶。
最后,这茶叶被人采了下来,做成茶,又被远在北京的我们有幸喝到,十分之难得。此茶有微毒性,所以一般生普茶用150ml的盖碗泡其投茶量是6g,而今天茶会结合人数用了4.5g的投茶量,依然以其之“十足的野劲儿”冲击到了在场所有的各位!
干茶的样子就是黝黑油亮的,每一根叶子都很挺立。(不知各位有没有观察过宠物们的毛色经验,那种特别健康、养的特别好的小动物们,你可以直接从毛发里感受到它们旺盛和张扬的生命力。)
当茶叶遇水以后,舒展开来然后抖擞起来,在茶碗中盈盈而“立”。茶叶的内含物质析出,茶汤是透亮中带着一点点粉的银色,公道杯的香气聚拢而又深长,在场感觉敏锐的两位茶友立刻激动了起来,一边闻一边沉醉,这才叫“好香”哪~~
第一杯茶汤,喝到嘴里,微苦之后,茶劲儿十足,茶汤直接就走到了下腹,然后整个脑袋都被(茶气)冲击了,有点闷闷的感觉,胸腹腔都暖暖的,有人说后背都热了。这真是一款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茶!
今天的茶会是云南困鹿山系列,所有的茶都来自这里,前三款茶依次是农家茶,大树茶,以及古茶园古树茶,然后是细叶皇后(小叶种的普洱茶,大部分都是芽头),最后是这款纯野生的古树茶。
农家茶因为小作坊工艺的不稳定,茶汤中有明显的烟火气,第二、三款可以从香和滋味的长短来对比茶叶的品质。等到了“细叶皇后”,也是千年的大古树,都被封为“皇后”了,滋味的深长性和香气的持久性,以及茶汤的细腻程度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用叶老师的话而言,“(茶汤)细节呈现的更多了”。
然后就到了这款野生古树茶,它的“个性”可以暂时让品茶者不用常理来评判它,只是去感受它的那份原始的热烈。
的确是有些苦味,但接着席卷而来的“茶本身的力量“推着”你走”。你的口腔和脑袋暂时已经变成它的主场,茶汤的滋味里洋溢着各种的冲击,舌两侧及中间都在汩汩的生津,并不是一种具体的香气在口腔里肆意地挥发着,茶汤似乎更像一团聚拢的物质,内里含着淡淡的杏仁的苦感,外头是香甜的细腻,哧溜一下就滑到了肚子里……因了这茶汤的“强力劲道儿”,似乎它在你身体的哪个部分,你都能感知到。
十几泡以后,叶底依旧特别干(出)净(尘);二十泡以后,叶底依然如丝绸一般光滑。与边上其它茶叶的叶底有些泡“醩”的感觉相比,这叶底看着真心叫人舒适!虽然最终“茶是味觉的审美”,但其实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以贯之的,从香气、干茶,叶底,滋味等所有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冲泡及品赏的过程中,验证之,清晰地看到、品到,这才是一场专业茶会所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直到最后的最后,我们又把这难得的4.5g的野生茶,煮了两壶喝,“茶尽其用”,因为之前泡透了,再煮出来,只余其清甜甘爽,余韵依然,爽口而隽逸。
接下来说说这次茶会给我的一些启迪。
唯有珍惜,才更投入。
因为有了前三款茶的对比,让茶友很容易地就注意到“细叶皇后”的更多细节呈现;然后是野生古茶树的飘逸出尘的鲜明对比。
正因为野生茶的各种来之不易,才有工作室的珍惜,茶会上喝的珍惜,引起重茶友的极大重视,最后喝的格外认真和仔细,才有了如此清晰的认知。“唯有珍惜,才更投入”,是我在今日茶会上的一个很深的感触。
一个物、一件事,如果来得太过容易,并不会引起你的重视,于是你会错过很多。所以,我开始对于之前每一次来茶室都是卡着表倒计时的状态,有了感恩之情,正因为有限制,所以更加珍惜习茶的每一刻,时间都被充分而高效地利用起来了。
进而,可以深入到自己的内在,有什么我可以再利用,而不会轻易就埋怨外界对自己的限制,于是整个人都会更加从(优)容(雅)一些。
聚焦的能力和系统的强大支撑,世界变得如此简单。
今天的茶会,赵姐也来了,她的各种感觉都非常敏锐,尤其是味觉,而且有个人极鲜明的喜好。
是她第一个喝出并表达了农家茶的烟火气,是她连喝了三款茶之后,觉出了困鹿山地区的茶相比邦崴地区的茶,有些“雾里看花”的模糊,于是我们中途加了一款邦崴地区的“那些年”,对比之下,的确后者的花香和滋味的清透和深长就很明显,于是在我的“味觉记忆库”里,又丰富了这样的一次学习经验——地区的总体感觉。
喝最后两款重量级的茶时,赵姐也是喝的非常清晰,并迅速地定位(如果和这两款生普比)自己还是更喜欢“拈花”,爽快利落!从赵姐的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聚焦”的能力,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目标),很快就能在纷繁的内容中锁定住自己想要的,并且判断是否是自己喜欢的,谈笑间不忘重点,游刃有余间从容自若,她是一个能带动节奏的人,并同时不偏离主方向,和她一起参加茶会,气氛非常欢乐又能重点突出有所得,向赵姐学习!
茶会中,赵姐还提到了一个问题,说自己在家泡茶,因为人少喝的慢,有时会间隔很久再继续刚才的那一泡茶,但是滋味就差了很多,是否有解决之法。然后有茶友解释说“可能因为……释出物质……茶多酚……(太过科学严谨,我只能记下来几个关键词)”,非常地有理有据。
然后叶老师就人间清醒地说:“很有道理,但不具有可操作性”——清晰地定位,我们是泡茶者&品茶者&科研人员?
我们是泡茶者,茶多酚等都是看不见的,话是很有道理,但是没有用,作为泡茶者,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手头的器具及技术把茶泡好,才是始终要坚守的内容。
所以,隔了很久已经凉透的茶叶,如何保证好滋味的继续,关键在于注水的分层和出汤力度的把控以及知止而止等技术细节的控制(要真的做好,需要刻意练习。)
不同的人对同一款茶的触动点并不相同。对于同一款茶,原来每个人的关注重点并不一样,这是我头一次如果清晰地认识到,然后就突然明白了三五好友一起品茗的妙处了,如果是一款好的茶,(如果不能如同老师那样的专业或者优秀同学的敏感)你一个人能品评到的其实有限,但是加上大家伙儿的分享,每个人对这款茶的认知的丰富性就大大提高了,很有可能,你以往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种口感,有豁然开朗之感,一下就彻底明白了。
这次的野生古茶树,就让狄姐非常清晰地感知了“汩汩生津”究竟是何感觉了,然后她的顿悟,又加深我对于生津的。
好茶究竟是如何养嘴的?
如果一款茶,本身的内含物质平平无奇,没有更多的内容,是肯定没法养嘴的,借由这次茶会,我对这一点的认知也有了突破性的前进。
大多数时候,大家都不喜欢一类(款)茶,有可能真的是这款茶不好喝——真的好茶,即使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但是最起码大家喜欢喝,愿意喝,喝着舒畅,就是好。
好的茶,香气“长透幽悠扬”,茶汤细腻,口感丰富,层次很多,既有品茗时间上前、中后的变化,又有口腔内不同部位的不同感知(舌尖、舌两侧,喉头等部位,甘甜、生津、微涩即化开……等等),还有极为丰富的综合感受,总之,有足够多的维度让你去感知和赏析,有太多的细节让你去学习,其乐无穷,有一种自己和自己的嘴对话的“妙”。
所以,好茶一定不白喝,因为好茶不仅丰富度极高,而且非常清晰,不含混,于是你的感受和体验也是清晰可循的。但是不好的茶,即使喝的再多,嘴肯定是养不起来的。
晚上我又在茶室泡了一会儿茶,扎实的基本功已经实锤了——因为被琴琴全方面各角度有细节的夸奖之后,手上的功夫基本没有走样,因为茶汤很好喝,哈哈哈。而琴琴也通过看我泡茶不停地意识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也替她感到由衷的开心——唯有自己看到的“问题”,才是发生改变、真正进步的开始。
这几年来,踏实走过的每一步“茶路”,让今天我感觉特别踏实,心里有底气,手上有功夫,啥时候泡茶都从容,才是真的让人从心里美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一石头,2023年3月9日
图文来源:叶羽晴川说泡茶,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