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茶真相,第3条最“害人”!|谢付亮讲透茶产业
高端茶?
高端大气上档次?
很多人想做高端茶,想喝高端茶,但,究竟什么是高端茶?
内心被蒙蔽的时候,我们就看不清世界,很容易陷入物欲不可自拔。
高端茶,正如其它高端产品,都是裹挟人欲、暴露人性的载体之一。客观看待高端茶以及高端茶市场,至少要从七个角度去审视去反思,以认清高端茶“真相”。
其一,高端茶是个相对概念。
高低是“对比”出来的,没有对比,就没有贵贱,也没有高低,且古今有别,人人有别。
例如,有些人认为600元一斤的茶是高端茶,另一些人可能觉得600元一斤的茶是低端茶,因为各自比较的“参照价”不一样。
当然,其中原因很多,诸如,很可能与具体的茶叶品种有极大的关系。
比如,曾经600一斤的霍山黄芽,就是不折不扣的高端茶,但是随着各种各样的市场运作,价格越来越虚高,在某些地区,600元一斤的霍山黄芽,或已算不上高端茶。
其二,高端茶必须有好品质。
好品质是高端茶的基础,是高端茶的“1”,其它附属价值则是“0”。再多的“0”,失去了品质之“1”,也终究是“0”。
但反过来说,好品质的茶未必是高端茶,因为高端茶需要品牌体系的支撑。单纯依靠好品质,已经很难成为高端茶,至少短期内很难是这样。
人心就是这样,往往很难去看“内在的品质”,找对象、买茶叶都一样。
例如,若是看看现实,有个现象很奇怪,有些茶的品质一般,穿了一身华丽的“衣服”,也成了人见人爱的“高端茶”,这不正常,最终难免被淘汰。
其三,高端茶不一定就是高价茶。
从消费者的认知规律看——
消费者很容易把高端等同于高价,或者把高价等同于高端。
这是很多品牌的定价技巧:高价=高端,所以,就简单粗暴地把价格提高再说!
例如,透过苹果手机新一轮的定价策略就能知道,但“认知”不等于“事实”,“感知”也不等于“真相”,茶叶品质的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因此我建议——
消费者买茶要关注内在的品质,多深入比较,“多喝喝茶”就能明白了。至于茶商,要长期维持品牌影响力,必须控制好品质,必须对得起消费者。
其四,高端茶的价值评判和饮茶习惯有关。
虽然认知不等于事实,但必须在保障品质的基础上,重视认知规律,并在必要的时候,按照认知规律去塑造品牌。
比如西湖龙井,对很多人来说,从前是高端茶,现在也是高端茶,但若习惯了喝品质好的大红袍、黄山毛峰、正山小种、语堂奇兰、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这个来自西湖龙井的“高端”还有多少价值或意义呢?
恐怕多半是品饮之外的意义,比如,送礼、面子等等。
其五,高端茶不是“铁饭碗”,也不是“铁板钉钉”。
今天的高端茶,若不管理好质量和品牌,必定会形象大跌,渐渐与高端无缘。
相反,若是今天看上去的档次不够,也可以通过恰到好处的质量提升和品牌运作,跻身为高端茶阵营。
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怎么做!
其六,高端茶不等于生态茶。
农残不超标,生态环境好,本应该是茶叶的基本要求,就像一个人不能闯红灯一样。
倘若某一天,你我他,都“向遵守交规的人致敬”,那就有点讽刺了。茶叶也同理。
理由很简单——
老百姓就应该喝质量低劣、农残超标的茶叶吗?
当然不应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了两千多年了,还要再说吗?!
长期来看,我们应该把生态、有机当作茶叶的底线,而不是炫耀的资本,就像老百姓应该遵守交规一样。
其七,高端茶应该“道法自然”。
人与人本就有差异,必须看到并接受;茶叶也有茶叶,同样必须看到并接受。
高端茶不可能遍地开花,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喝高端茶,这一切就像金字塔,无论怎样,处于“顶端”的必然是“少部分”。
消费者不必刻意追求高端茶,而应该追求品质安全的茶;茶商也不必刻意追求高端茶,而应该追求造福消费者且顺便赚取合适利润的茶。
如果不听,一定要追求高端茶,那就很可能成为被割的韭菜。
归根结底——
人品高高低低,
茶品高高低低,
坚持推心置茶,
切莫违背良知!
作者简介:谢付亮,著名品牌专家、国学专家、茶叶品牌营销权威导师,《中国品牌》杂志报道其策划的“白茶娶妃”为“茶叶品牌第一案”,马来西亚《联合日报》称其为“中国茶叶品牌策划第一人”。
图文来源:谢付亮品牌策划课堂,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