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人专栏 > 从银生到普洱,从倚邦、易武到佛海看普洱茶的产、运和销流变史

从银生到普洱,从倚邦、易武到佛海看普洱茶的产、运和销流变史

作者:刀哥  日期:08-16 来源:刀哥说茶

第一次试品勐麻河单株

普洱茶原料。

前言:20多年前刚识得普洱茶的时候,得到的信息就是:“普洱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也就是一个生产、加工和交易的中心。从这里运出去的茶,叫普洱茶。”后来迷上普洱茶了,又了解到倚邦、易武和佛海也是这样性质的所在,就糊涂了,到底是以哪一个为中心?围绕它们的普洱茶的产、运和销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早就有一种要梳理一下这些关系的冲动,怎奈手上资料杂乱无章,百度上的“故事”版本倒是很多,但大多数道听途说良莠不齐,整理起来毫无头绪,很多时候,凡有茶友问到此类问题,我总是既惭愧又惶恐,多数时候要么是含糊其辞敷衍过去,要么就顾左右而言它,至今作为心病一直搁浅。

有病得治,何况这是忍无可忍的心病了,在痼疾+强迫症的驱使下作为理科生的我,不得不勉为其难,做一些粗浅的尝试,不为名就,但求心安。

普洱茶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云南茶叶的发展史,这是专家们研究的很大的学术课题,作为普洱茶的业余爱好者,我自然无力施为,也无意置喙,只想以旁观者的角度,找到几个普洱茶历史上的关键地为纲(银生—普洱—倚邦—易武——佛海),再以当时普洱茶的产—运—销状况为目,串联起来,做成一张纲举目张的网,让和我一样的普洱茶爱好者们一眼看明白。

提普洱茶从无到有,由兴转衰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几个与普洱茶加工、制造、贸易息息相关的地名,这些特殊时期的地名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年代的更迭以澜沧江为主线依次由北向南延伸:

银生——普洱——倚邦——易武——勐海。

一、银生——散收时代(唐宋时期)

云南茶最早有文献记载是在唐代,当时叫银生茶。

唐以前,产地和销量都没有数据可查,因此只能从“濮人制茶”的故事和大茶树的树龄去推断远古时代居住在云南的先民食茶、饮茶的历史。

唐宋时期,也就是云南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今滇南一带的古茶山已具雏形。据唐代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864年)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当时出产的茶叶可称之为“银生茶”,即今普洱茶的前身。但当时的“银生茶”是“散收,无采造法”,即没有固定的采摘季节,没有内地团饼茶的采制技术。

产地:银生时代,云南茶的产地范围较大,即“银生城界诸山”,指当时南诏银生节度辖区各茶山,包括今普洱、西双版纳境内各茶山。

运输:“银生茶”虽然比较原始、落后,但已作为一种土特产品通过原始交通工具(人或马),首先是通过银生城(今普洱市景东县)运送到南诏的政治中心,一部分在大理一带消费,根据“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推断,另一部分有可能再由大理中转,往北进入当时吐蕃的神川都督府,再进入西藏。

销区:云南大理一带或西藏。唐代,唐、吐蕃和南诏战事不断,时打时和,来往频繁,如唐朝和南诏吐蕃联军的天宝战争,南诏称臣于吐蕃,吐蕃人喝到的茶,既有可能来自唐(唐蕃古道),亦有可能来自南诏(滇藏古道)

二、普洱——一举成名(明末——民国)

唐代,位于今天景东县的银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宋、元以后,一个更靠近各大茶山的小城逐渐取代了银生城的地位,

元时,这个小城名为“步日部”,明代改名为普洱(即现今普洱市所在地)。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的《滇略》中记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之。”

只可恨这谢先生用字太精简,导致此时的普洱仅仅是“普茶”,还未能正全名,直到明末清初方一智所著《物理小识》(其稿明末完成,由其子方中通、方中履等于清康熙三年1644年出版)中说:“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普洱茶”才得以正名,也由此一举成名并发展成云南茶叶的主体部分。

至清雍正——道光年间,普洱茶成为贡茶,借助此光环,普洱茶无论产量和销量,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道光五年(1825)阮福著《普洱茶记》亦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京师尤重之”。清设“普洱府”,府治设在今宁洱县。距今200多年前,十二版纳出产之茶,盖集中普洱制造,随着普洱茶名扬天下,商贾云集、马帮汇聚的思茅普洱自然成为滇西南一带乃至整个云南最著名的茶叶集散中心,其辉煌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产地:“车里”产区普洱府管辖范围之十二版纳,包括古六大茶山的“大山茶”和车里、勐海一带的“坝子茶”。

运输:

明代主要由车里产区经滇藏茶马古道运送到滇西北的永宁府(今丽江宁蒗),于藏人进行茶马互市。

清代普洱茶的运输,从普洱出发的茶马古道有四条主干线:

向北可至昆明经邻近省份达京城;向南经佛海打洛至缅甸;向西过糯扎渡口至澜沧再运往缅甸;向东经整懂、分别至易武和江城出老挝。

另:清顺治十八年(1661),应达赖喇嘛及青海根都台吉之请,吴三桂奏准清廷在北胜关(今永胜县)开茶马市场,从此,来往于丽江到普洱之间的古宗商人络绎不绝,每年运往藏区的茶叶高达300万斤。

销区:京师、邻近省份、藏销和侨销。

三、倚邦——贡茶光环(清·雍正——清末)

说普洱茶的历史,不能不提倚邦,即便它是小叶种茶。

因为普洱茶最风光的贡茶年代,始于倚邦。

普洱贡茶始于何时?有说明代,有说康熙年间,有说雍正时期,但雍正以前的说法要么只是口口相传,要么相关文献资料偶有只言片语且语焉不详,不足为凭。至雍正十二年,文献中有了正式的明确记载:

曾任云南布政使的广西桂林人氏陈弘谋撰写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培远堂偶存稿》收录了清雍正十二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内有“每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送..等文字,可见当时普洱茶已进贡清廷且是由“思茅通判承领办送”;

另据清宫《内务府奏销档》载:“雍正十二年(1734),时任云南巡抚张允随所进贡单中有普蕊茶一百瓶…

清道光《普洱府志》和《清实录》载,自雍正十三年(1735)始,普洱贡茶由倚邦时任土千总曹当斋负责采办,这是清廷在古六大茶山任命的第一位普洱贡茶采办官。至此,以倚邦茶山为中心的六大茶山贡茶供给地始成规模。

而倚邦缘何在六大茶山中独领风骚?有3点原因:

1、倚邦的在古六大茶山中历史悠久。倚邦种植茶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南诏(三国)时期,据云南《明史》记载,倚邦茶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从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六大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倚邦作为六大茶山的实际行政中心的地位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2、倚邦在六大茶山中政治地位突出。清代吴大勋的《滇南闻见录》、阮福的《普洱茶记》和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众多史籍中,都有对倚邦茶的记载。至今倚邦村委会尚保存有乾隆二年的《禁贩私茶碑》、道光二十八年的《按茶抽收茶银碑》和咸丰元年的“龙王井”《功德碑》等实物碑文。

3、倚邦同攸乐一样,是易武茶入普洱府的必经要道,在六大茶山中领先进入辉煌。因为其经济繁荣,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在倚邦开新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面积至少已达2万亩以上,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乾隆20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石屏会馆、江西会馆,各地的商旅羁客常驻倚邦。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石板路被铺成“龙脊背”状,街两旁全是商铺和住家。石板路从倚邦一直铺设至普洱府,人声鼎沸,车马不绝!

4、倚邦茶特别是曼松贡茶的一枝独秀,使得倚邦茶山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六大茶山的头牌。纵观普洱贡茶史仅供皇家享用的曼松御贡茶无疑具有最高的知名度。曼松茶品质、滋味冠绝倚邦,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更何况,曼松御贡茶经冲泡之后在杯中能根根直立悬浮,弥久不倒,煞是好看。象征着“百官来朝”“江山永固”之意,自然深受皇帝喜爱。

倚邦可以说既是原料产地,又是普洱茶加工集散中心,还是茶马古道运输线路上的重镇,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彼时倚邦虽然贵为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古六大茶山的产茶、制茶、收茶中心以及商贾云集茶庄字号林立之地,依然取代不了形势冲要,地理适中,扼内地与边区交通之枢的思茅(普洱)这一老牌集散地的黄金宝座。倚邦之茶,大部仍由茶马古道运输至思茅,而后再向各地延申。

产地:古六大茶山。

运输:

有5条线路,其中2条先到思茅普洱:其1是由倚邦往西北经曼拱,过小黑江至勐旺,达思茅倚象寨,再到普洱;其2是从倚邦经蛮砖茶山到攸乐茶山到勐养,到关坪进入普洱。另外3条则独辟蹊径,其1从倚邦向南经莽枝,革登茶山过罗梭江经橄榄坝,再从勐海打洛出缅甸;其2从倚邦向东经曼腊、曼乃到老挝乌得,达越南河内;其3从倚邦向东经蛮砖茶山抵易武各茶砖,此条线上的磨者河上有建于1919年的承天桥,可惜于2002年被洪水冲走。

销区:除运至思茅从普洱的茶马古道销往的各地之外,单独从倚邦运出销往缅甸、老挝、越南等地。其中既有京师和邻近各省,有侨销和藏销,而且比普洱运往的销区更多更广。

可以说,在普洱贡茶光环的指引下,在倚邦茶山最风光的年头,象明的倚邦和思茅普洱两大集散地齐头并进各领风骚,使普洱茶的生产和名声,都达到了顶峰。

倚邦茶山的辉煌,成就了古六大茶山的辉煌,清末,由于战争、疾病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茶马古道运输不畅,普洱贡茶被迫取消,藏销普洱茶也逐渐减少,每年运销量仅200多吨,不足繁荣时期最高年份的十分之一,仅有侨销普洱茶还基本稳定在300吨左右。普洱茶的产量到清末也下降到每年1000吨左右,不足清代中期年产量的三分之。普洱茶总体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局部茶山已经衰落,首当其冲的就是倚邦。

物有兴衰,盛极必反,倚邦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倚邦衰落始于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内地商人不敢入山贸易,易武的后起也加速了倚邦的衰落;1942年,攸乐人起义,攻入倚邦城并焚烧整个古镇和茶山,倚邦的大多数古建筑在火灾中化为灰烬,大量倚邦人不得不离开家园,战火和疫病让倚邦向历史和命运低下了头。直至上世纪70年底,倚邦因为贫穷,仍然有人不断迁出,倚邦山最后只剩下30几户人家。

四、易武——六山荣誉(清·道光——民国)

进入民国,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已经移向了易武,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一支,易武因茶而兴,也因茶而旺。从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时期的90余年间,是近代易武茶业最兴旺的时期。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大量汉人进入易武经营茶业,使易武茶业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石屏人为主的一些外地汉族来到易武做茶,他们不仅带来更精细的制茶工艺,还带来先进的经商理念。他们在易武开设商号,精选易武乃至古六大茶山的优质原料制作茶饼,也将产品远销我国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使得易武镇迅速取代倚邦成为新的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

随着茶叶事业逐步兴旺,明清时期,商贾、民众集资投劳修路架桥,开辟茶马驿道。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935年),开辟易武至思茅的古驿道,全长535华里,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的第一条石板铺就的“茶马古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修通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的青石块铺成的茶马古道,路面宽3-4尺,全长470华里。民国21-27年间,历任镇越县长下令各区、乡组织义务民工整修,以县府治所易武为中心,通往各区、乡的便道。至1949年,易武通往国内主要驿道有7条,总里程2875华里。通往老挝的有4条,总里程1480华里。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现在保存完好的已经很少了,只有少部分残留下来。如今易武乡境内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马古道有19段,总长10617米左右。

普洱茶的兴旺促进了云南茶区的发展,而景谷和勐库等茶区的崛起并占据了对川、藏茶销交通的天然优势,加之古六大茶山疫病流行、地方不靖,提卫六山最后荣誉的易武茶区在清末民初之际一销量亦日见萎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茶庄纷纷停业,易武茶业走向衰落。

20世纪末21世纪初,普洱茶再次名声鹊起,茶业市场迎来了又一次春天,再次焕发生机。沉寂多年的普洱茶传统加工作坊纷纷涌现,传统制茶工艺继续传承,以易武为中心的古茶山再度崛起,重新捍卫了古六大茶山的荣誉。

产地:古六大茶山

运输:

(一)、以易武为起点往国内的主要驿道

民国21-27年间,历任镇越县长下令各区、乡组织义务民工整修“茶马古道”,使其成为连接内外的国际商道。民国至1949年,以易武为中心,通往国内的主要驿道有7条,总里程2875华里。依次介绍如下:

(1)易武至江城:向北途经曼洒-曼乃-象庄-整董-中寨-官寨达江城县。计7日程450华里。

(2)易武至江城:向北微东途经麻黑-曼洒-曼腊-勐板田达江城县,计5日程280华里。

(3)易武至思茅(今普洱市):向西北途经曼乃-曼拱-倚邦-补冈-补远-勐班-高酒房-黄草坝达思茅,全长535华里。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思茅设驿承专开此道,普洱府向清廷上贡的“女儿茶”就是从这条驿道运出。

(4)易武至思茅(今普洱市):向西南途经曼迁-倚邦-补远(吊井)-勐旺-黄草坝-弄坝达思茅,全长470华里。

(5)易武至宁洱:向北微西途经曼洒-曼乃-象庄-整董-曼克老-曼老街-大树脚-石膏井达宁洱,全长610华里。

(6)易武至车里(今景洪):向西途经纳堵-勐仑-勐宽-橄榄坝达车里(景洪),全长300华里。

(7)易武至车里(今景洪):向西微北途经牛滚塘-渡罗梭江-基诺山石嘴达车里(景洪),全长230华里。

(二)、以易武为起点通往国外的驿道

清乾隆年间,元宝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茶道由易武经缅甸、泰国至香港,远销美国、法国、南洋等地。民国10年,茶商新开通易武经老挝乌德至越南莱州的驿道。通往国外的驿道有4条,总里程1480华里。依次为:

(1)易武至老挝勐悻:向南途经勐醒-勐远-曼各-勐捧-勐满边境入老挝达勐悻,全长410华里。

(2)易武至老挝磨丁:向东南途经老白寨-会都-纳卓-勐腊-龙哈-磨歇-尚勇-磨龙边境入老挝边境的磨丁,全长550华里。

(3)易武至老挝丰沙里:向东南途经洒代-新山-勐伴-老挝的勐奔达丰沙里,全长280华里。

(4)易武至老挝乌德:向东途经曼洒-曼腊-丁家寨出境进入老挝达乌德,全长240华里。

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现在保存完好的已经很少了,只有少部分残留下来。如今易武镇境内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马古道有19段,总长10617左右。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销区:除由数条茶马古道至思茅普洱再销往国内外(请参看普洱销区)之外,尚有易武至江城、至车里,至石屏、至老挝等地。

五、佛海——茶业复兴(抗战时期)

再看昔日集散地老大思茅普洱,民国初年缅甸(英属)、越南(法属)、暹罗等南邻诸国销区,被印度及日本国蚕食,普洱茶遭到排斥,印度更是不容普洱茶进口。省城昆明四川方面,年销几万担的市场,也被新兴的景谷茶、勐库茶取代,缘因景谷、缅临一带出茶较早,产茶较旺,到达昆明先于思茅十日,故能抢做头盘生意。三四十年代,景东、景谷两县年产茶叶约12000担,以景东县属之景谷街(距景东县城四站半)以及景谷县之龙潭街(距县城约60里)为新的集散地,以销四川及本省为主。真是世事难料,风水轮流转,昔日银生城似有重振雄风之势。

而思茅普洱运出的茶叶,对内无法与低价的景谷茶竞争四川市场,对外被印茶排挤,双重打压下,思茅茶黯然衰退。以民国七、八年(1918-1919)与光绪(1908)比较,产销量减少了50%-60%,且有逐年下落的趋势。抗战前夕,思茅茶叶更趋没落年产销总额仅5000余担,普茶销区,印度、暹罗和四川等地已然绝迹,仅3000余担紧茶售与一根筋只认思茅茶的古宗人(藏人),另外少量运至昆明。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昔日老大普洱轰然倒塌,古六大茶山的老新领袖倚邦、易武亦随之衰退。

这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同历史时期星光煜煜的普洱茶集散地一个个黯然消退,最后的接力棒该交到谁手上,抗战时期,谁能堪当茶业复兴的重任?

清代,思茅的茶叶主要来自以倚邦为首的古六大茶山,后随着倚邦茶山的衰落,又由新崛起的易武支撑,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六大茶山所产的山茶日减,思茅商制茶原料主要来自勐海所产的坝茶。

因澜沧江流贯境内,江之东称江内,即六顺、镇越及江城之西、思茅之南与车里之一部,所产之茶,通称大山茶;其产地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砖、莽芝、革登、曼松、攸乐等处为主,而以攸乐为中心。江之西为江外,即佛海、南峤、车里三县及宁江设治局地。所产之茶,通称坝子茶,其产地以佛海、南糯、苏岵、勐宋、曼芳、勐遮、顶真、勐混、勐阿、曼软、勐亢等处为主,以随南糯、勐宋为中心。以产量言,江外较江内为多。

佛海一直是滇南地区重要的产茶地,民国年间,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茶业中心,后又取代思茅,一度成为滇南和云南茶叶产销中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来自易武、倚邦等地所产的山茶日减,故思茅茶商只能拿山茶作为盖面和梭边,大概每一圆茶的原料构成,坝茶占了95%的比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迫于战事,中茶公司开始内迁,并指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到云南考察茶叶产销情况,得出云南茶叶资源丰富,适合茶叶加工生产之结论。

1938年,也就是距今80年前的12月16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中茶的前身)成立。缪嘉铭为董事长,郑鹤春为总经理,初步商定在佛海、顺宁、宜良三地设立实验茶厂。

同年,白孟愚受云南财政厅委派,到佛海筹办“思普区茶叶实验场”,现在南峤县(今勐遮)创办茶叶实验第一分场。

1939年,原任湖北恩施副厂长的范和钧先生与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先生带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技术精英,取道滇缅公路,经宝山、芒市、腊戌、仰光、景栋等地,前往佛海县(即现在的“勐海县”)境内考察当地茶叶产销情况,开始筹建茶厂。

在范和钧、张石诚跋山涉水地前往佛海的同时,白孟愚的“云南思普区茶叶实验场南糯山制茶厂”率先成立,开创了思普区制茶厂和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

1940年的元旦,在历经时任县长阻扰等一系列困难之后,佛海实验茶厂正式成立了,由范和钧先生担任第一代厂长。是年,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云南经济委员会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滇茶销藏达到高峰,全年销量达4万余包,合计1500吨左右。

1939年至1940年,在省茶叶公司的指导下,先后创办了复兴茶厂(现昆明茶厂)等茶厂,顺宁(凤庆)实验茶厂、佛海(勐海)实验茶厂、宜良茶厂、复兴茶厂和康藏茶厂。云南中茶公司的成立和一系列茶厂的创办,开启了云南茶业现代化之路,不仅为抗日战争换取了急需的外汇,也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地位的复兴之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佛海地区遭日机轰炸佛海茶厂员工大多数撤离,茶厂停产进入保管期,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受,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

抗战期间,尽管由于战争原因,佛海地区的普洱茶生产受限、运输被阻,却永远浇灭不了云南茶人不屈不挠,奋发图强,以茶业兴国的雄心壮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勐海,这个拥有悠久种茶历史的小县城,它接过普洱茶曾经的辉煌之地思茅、倚邦、易武的接力棒,从此,代代相传,成为时下普洱茶生产、加工和运输的中心,在当今普洱茶的产量、产值、品牌数量上均名列前茅,享誉海内外,无可争议地当选普洱茶新的武林盟主,不愧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产地:古六大茶山之山茶和勐海、车里一带的坝茶,以坝茶为主。

运输:南糯、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景迈一带的坝茶和景洪、勐腊的古六大茶山之茶,大部分运到勐海集中加工,从打洛出境到缅甸景栋,然后运到泰国、新加披、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等地。

此外,20世纪40年代初,鹤庆“桓盛公”商号二代传人张相时开辟了下关经缅甸、印度进西藏的“海上茶马古道”,与经丽江、迪庆的滇藏茶马古道构成“生命金三角”,1946年佛海茶厂于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吨被售予思茅桓盛公,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

销区:侨销、藏销、全国、世界。

参考书目:1、《黑茶通史》,2、《云南名特优茶》,3、《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

作者:刀哥,图文来源:刀哥说茶,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人专栏 > 从银生到普洱,从倚邦、易武到佛海看普洱茶的产、运和销流变史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