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深度观察】中国茶怎样用好“世界非遗”?

【深度观察】中国茶怎样用好“世界非遗”?

作者:茶周刊  日期:12-01 来源:茶周刊

采茶工在福建武夷山茶园采茶

采茶工在福建武夷山茶园采茶。

11月29日晚,从摩洛哥拉巴特传来好消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

研究名录的申报项目清单,你会发现它堪称由制茶技艺和茶俗两大类44个项目组成的代表中国茶的“团体奖”,项目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涵盖了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茉莉花茶全门类,可谓是尽锐出击。放眼世界,无出其右,荣登名录,实至名归,可喜可贺!

这是世界对“中国茶”技艺与文化的认可,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茶历史地位和发展延续的褒奖。中国茶该如何用好这个名录,无疑需要全行业认真对待、精心研究、扎实推进。

作为服务行业20年的专业媒体,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分析认为,我们需要从“文化赋能”“产业提升”和“行业带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将“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效能发挥好。

“文化赋能”是基于世界非遗的特征和优势进行的第一项工作。这个名录倡导推动的就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茶制作技艺和茶俗是中国茶文化的技艺精华和人文脉搏,此次申遗成功可以极大改善中国茶制作技艺和茶俗的认知环境、认知水平。从日用而不觉到价值觉醒、价值发掘,从敝帚自珍到弘扬光大,无疑是提升茶人自信、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更高起点。

对于参与其中、与有荣焉的这44个项目而言,其传承人的自豪感、荣誉感自会今非昔比,其项目品类和茶区企业自当获得更高的责任、更好的发展动力:

对外,可以借助世界非遗平台将中国茶传播得更远更广,与“国际茶日”、中欧地理标志商标互认形成合力,以文化背书营销,以营销推动文化传播。

对内,可以借助世界非遗文化理念和保护传承规则,使这44个项目全面深入接轨国际市场、提升行业欠缺的国际视野,为中国茶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重要的参照和舞台。

“产业提升”是基于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要做出的判断和期许。

首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按照以往的经验,这44个项目不论是文化叙述、公共传播、专业表达、硬件规范、传承发展,都将参照世遗要求迎来新的提升。

其次,这次申遗成功正好与茶产业三产融合、茶文旅一体化发展从积累到爆发的时机相遇,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背景下,必将为这15个省市区的相关项目带来崭新的文旅发展机遇,使它们呈现新的文化形象。

最后,我们相信,这次成功申遗会为这44个项目的茶区企业与国际市场交流打开新的通道、空间,随着交往的扩展和加深,国际市场的标准、需求和规则,对传统茶企业都是一次学习提升的良机。

这次组团申遗成功的44个项目肯定是中国茶制作技艺和茶俗的精华和代表,但也肯定不是中国茶的全部。这种看似“矛盾”的状况,恰恰蕴含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

一方面,它会督促这44个项目的传承人和茶区企业再接再厉、守护荣誉、挖掘内涵、弘扬文化;

另一方面,那些“后进”的中国茶制作技艺与茶俗,一定会不甘人后、蓄势待发,一定会对标非遗、扎实做好对自己制作技艺、茶俗文化的整理、保护、传承、发展。

不论将来他们以何种方式去追求申请世遗,这必将是一个学习、提升、创新的过程,也必将有更多的中国茶制作技艺和茶俗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形式,成为世遗大家庭的新成员。这样看来,这次中国茶的成功申遗,为行业带来了丰富启迪、有益带动。精彩更多,值得期待!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44个项目组成的代表中国茶的“团体奖”。梁妍/制表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作者:赵光辉,图文来源:茶周刊,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资讯 > 行业资讯 > 【深度观察】中国茶怎样用好“世界非遗”?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