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2023年茶行业前景展望「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入眼所见,最近三年,茶行业中人,日子大都不好过。尤其是即将要过去的2022年,日子尤其难捱。又到了岁末年初的时候,面对马上要步入的2023年,茶行业的前景如何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最近这三年的经历,每个人都是这样,日子好过的时候,反倒不会去想那么多。日子过得不如意的时候,总要去找一下原因。
先看一下我们每个人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来自于外部的影响,当时并不觉得有多么深远,只有时过境迁,才能够有切身的感受,那是因为实实在在的影响到了每一个个体。既往基于世界自由贸易的好时代终结了,从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带来了二十年左右经济的高速增长。世界头号经济体挥舞起大棒,从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打击。这个过程一直在持续,而且在肉眼可见的期限内,都是逆全球贸易化的趋势。乐观主义者高歌的地球村,正在倒退回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来自于内部的影响,在房地产去金融化的背景下,经济增速下滑。一种说法:国内家庭财富60%以上都在于房地产。一种令人疑惑的提法:房地产不算实体经济。这不符合基本的价值判断,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衣食住行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就是在前现代社会,人们辛辛苦苦积攒点银子,也都用来买地、建房、购置家居。居者有其屋,是老百姓心中小康社会的愿景,如果能住的舒适,那就是大同社会了。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城市化,人们从乡间移居到城市里生活。无论是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都是城里面更好。人往高处走,就是往城市迁徙。现在的人之所以留在乡下,并不是他愿意,而是没有财富支撑。财富分配不公,才是根本的问题所在。几年下来,我想问一下大家,以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现在是比以往买房子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见到和听到的都是席卷全国的商品房断供潮吧!以我们所从事的茶行业来看,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摘与加工,都是在乡村里进行的。但是茶叶的贸易,主要还是靠城市里的消费者。茶产业的从业人员,在有了原始的积累后,同样是从乡村往城市迁居。人民群众有过上更好生活的权利,自由的迁徙就是他们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内部政策的调整,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是教育。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社会流动性。和平年代,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通道就是教育。以教育公平为口号,将过去政策力主支持的民办教育大肆打压,甚至规定了民办教育的比例,少到微乎其微的地步。难道回归公办教育就会更加公平吗?显见是优质的公办基础教育,更容易为掌权者所把持,反而更不公平。以往无权无势的老百姓,靠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供自己的孩子去读私立学校,以期提高孩子的成材比例,现在连这条通道也被堵上了。由此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社会流动性更差。只要我们的教育体制还存在普高与职教分流,或者换句话说: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还存在天堑与鸿沟,事实上存在不公平的社会地位。就是治标不治本,达不到类似德国那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只要大学还存在双一流与普通高校,本科与专科等分层。我们要承认,教育仍然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制度本身的公正性更为重要。全国有超过3000所高校,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超过6%。目光所及之处,似乎边地都是大学生了。我们暂且不讨论,自高校扩招以来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就先看一下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存量人口,仍然占到了社会的绝大多数。全国设有茶学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不到一百所。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超过1100个产茶的县市区,涉茶人口超过8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这个是事实,脱离这个事实,奢谈茶行业的现代化都是空中楼阁。英国之所以出现立顿,是建立在英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且经历200多年的经济发展进程洗礼。英国更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而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国内的茶区大多数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经济发展的阶段,都注定了我国茶行业将长期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因此,不能苟同某些专家所鼓吹的茶产业大农场、大集团发展的单一模式。事实上,经济的发展从来都不存在只有一种模式。同样具有农业经济作物的属性。中国的茶产业,更有可能走向法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模式,事实上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径。法国千千万万家葡萄酒家庭作坊,同中国千千万万家茶叶作坊,有着惊人般相似的产业属性。家庭作坊式的茶产业现状,也绝不是某些专家所谓的落后的发展模式。他们也是我们国家民营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有效解决了千万级别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茶产业的本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到了接纳我国未受过高等教育,大部分低学历的劳动力资源的湿地效应。而且,就我们深入产业的调查,这部分群体,无论是自家的作坊,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他们的收入普遍高于进入企业务工的群体。我们的李总理就说过:小商小贩是个宝。正视茶产业的基础,对他的不足之处进行引导和督促,而不是无视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味鼓吹所谓高大上的模式。每个公民都有生存发展权,茶产业的从业群体也是一样。
再来看一下自新冠疫情出现以来,公共卫生政策的变化。在疫情爆发初期,出于对病毒的认知极其有限,采用了包括封城等一系列严苛的应对措施,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防控效果。伴随疫情的发展,从健康码、行程码、以及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防控体系,一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伴随着疫情发展进入今年下半年,迫于现实的种种压力,以及前期所作的铺垫,防控政策出现大转向,迈入现在彻底放开的阶段。从早期的被动防御,到中期的相互僵持,再到如今的主动应对。参考国外以及我国香港特区的经验,我们正在步入开放的新阶段。当下最大的困扰在于医疗系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而舆论又加剧了意识形态的纷争。上到备受瞩目的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下到各地区大小医院的专家,纷纷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导致当下疫情防控的舆论变得如同菜市场般的嘈杂,甚至于普通的公众有无所是从之感。事实上,我们回过头来看,无论是院士或者是教授,他们的言论并没有全部应验。所谓专家,都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网络的传播,更是有偏颇性。比如年迈的老人家,极少有在网络上发声的。且不说他们不擅长使用新媒体。我们的父母辈,大多数都经历过吃苦受难的岁月,大多数时候,都怀揣不忍拖累儿女的心态,即便是有病,也都是认为扛过去就好了。由此,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网络上晒出病情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不代表全部的真相。我们基于常识的判断,对于当下疫情管控放开之后,既不可以畏之如虎,也不可以掉以轻心。须知,即便是极低的重症死亡率,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生命的消逝。人终究是社会性的,必须要进行社会活动。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应该大胆的走出家门去工作。如果不幸沾染病毒,这在当下几乎很难避免,症状轻微的该休息休息,该吃药吃药。目光所及,现实世界里并没有见到有人购买治疗新冠的特效药,无论是昂贵的进口药物或者是并不便宜的国产药。反倒最为常见的都是退烧的或者是治感冒的药物。如果有明显的症状,该去看病的时间,不要硬挺着耽搁了病情。我们已经看到了媒体报道的英年早逝的病例,让人痛心。即便是过往的三年间,线上的业务不断发展,但也无法完全取代线下的模式。熊可以凭借自身的脂肪,一个冬天躲着不出来进入冬眠的模式。人呢?纵使有所积蓄的家庭,过去三年的时间,恐怕大多数人已经花光了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了。当下的情形,无疑是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困难的形势,我想大家对此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值得警惕的一件事情,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中西医的争论时有耳闻。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于中西医无任何成见。甚至可以说,是最为理性主义乃至于实用主义的一类人,无论是中医西医,只要是能够治好病的都是好医生。但任何极端的推崇,都是缺乏事实的支撑。不妨翻一下中外的历史,瘟疫导致的人类大规模死亡史不绝书。在自然的面前,作为渺小的人类,还是应该抱有敬畏和谦卑。作为茶行业中人,更是对有人宣称茶叶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持本能的怀疑态度。如果有这么便宜的防治手段,疫苗、药物又有何用?现实也不支撑这样的论断,身边从事茶行业的人接连病倒,并没有看到茶叶防治新冠病毒普遍特异性。不可盲从,也不值得轻信。如果有的话,茶叶本身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我想对于身心大概能够起到抚慰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茶行业是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前现代社会,才会出现茶叶、丝绸、瓷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茶产业早已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而是受惠于社会经济的繁荣,随之律动。简言之,2023年,天下并不太平,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无根本好转的态势。内部的社会经济环境,传统的经济支柱房地产行业,虽然迎来来政策的转变,但无法承担其既往的重任,新经济的动能还在培育的过程中。历经三年的消耗,多数人的财富受损,恢复元气尚待时日。作为一种嗜好品,茶叶有着极大的消费弹性,仍处于底位阶段。茶行业中人应该做好预期,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伴随着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预计社会的流动性将逐步恢复。只要国人对于财富与未来幸福生活的期望不灭,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将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冬天不会成为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面向2023年,我们坚信,未来会更好。
作者:马哲峰,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