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古茶破壁出山|2025南华“兔乐之”古茶文化推介活动在昆举办
“在哀牢山海拔2000米的云雾深处,4000棵百年古茶树正讲述着生态与科技交织的现代茶经——这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智慧的传承。”
4月19日的昆明同德广场,空气中弥漫着来自哀牢山腹地的茶香。本次推介活动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南华县兔街镇人民政府、云南兔乐之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五方联合主办,活动以翔实的科研数据与鲜活的生态实践,揭开了“养在深闺”的兔街古茶神秘面纱。
从秘境茶山到城市客厅
南华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如军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
14时整,彝族传统舞蹈《纵纵歌》的铿锵鼓点拉开活动序幕。舞台背景屏实时切换着哀牢山古茶园的4K航拍画面,云雾缭绕的深山古茶树与都市CBD形成奇妙对话。中共南华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如军,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永和先后登台致辞,分别从政策支持和产学研融合角度为活动定调。随后登场的云南农大茶学院院长王白娟,用一组组硬核数据构建起整场活动的科技叙事。
生态茶山的科学认证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
王白娟院长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兔街镇现存古茶园近1000亩,百年以上古茶树达4000余棵。更令人振奋的是理化检测数据:晒青茶样水浸出物含量48.64%~54.72%,茶多酚24.61%~31.54%,氨基酸3.03%~5.53%,三项核心指标均达到优质普洱茶标准。特别是咖啡碱含量1.89%~3.42%的“低咖啡因”特性,为开发特定人群茶品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数据背后是独特的生态系统。”王白娟院长结合生化检测报告指出,哀牢山南坡特有的高有机质土壤环境,为茶多酚与芳香物质形成提供了优越条件。气相色谱分析证实茶样中检测到芳樟醇、β-紫罗酮等关键香气成分,科学印证了茶农世代传承的“野兰花香透着熟果甜韵”的感官描述。
茶园里的循环经济学
当大屏展示茶园套种食用菌画面时,王白娟院长详解“茶-菌”复合系统:利用茶树遮阴特性发展林下经济,食用菌种植既可作为生态监测指标,又能通过菌丝活动改良土壤结构。该模式实现了“以菌促茶”的生态循环,印证了土壤改良对茶叶品质的提升作用。现场茶农代表表示,套种技术让茶园亩均效益显著提升,鲜叶收购价同比上涨。
从深闺秘境到价值裂变
通过三年科技攻关,兔街镇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王院长用两组对比数据揭示产业升级轨迹:2021年全镇茶产业产值800万元,至2024年突破1亿元大关,茶农人均增收从2220元提升至6000元。在科技展区,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展示了茶叶深加工创新成果,包括茶多酚提取物制作的护肤品系列,例如口红、唇膏、香皂、面膜、香水等产品,以及茶树修剪物循环利用等技术,这背后的推力,正是科技赋能带来的价值重构。
彝绣茶盒里的文明对话
当身着传统彝绣服饰的模特手持创新茶具亮相T台时,现场快门声此起彼伏。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兔乐之”茶具礼盒以云南南华兔街“千年茶乡”为灵感,将茶韵、兔影与彝乡文脉凝于素白杯身。主体Logo以舒展的茶叶为形,叶脉勾勒出灵动的彝族剪影兔,翠绿色彩如春茶初绽,内嵌的茶脉纹理似山水延绵,暗喻兔街茶马古道的悠远传承。在古茶树认养环节,树龄逾800年的1号古茶树以6.8万元完成认养程序。根据活动公示规则,认养资金将全额纳入昆明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监管的凤凰社区基金,定向用于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与技能培训。云南农业大学团队为每株古茶树建立数字化档案,认养者可通过专属系统查看生长数据。这种“文创+公益”的创新模式,为传统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茶产业变革的南华启示
这场推介会最值得行业借鉴的,是其建立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型”。科技赋能的精准化路径:不再是简单的产学研对接,而是建立“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专题培训”的三级赋能体系,真正实现技术落地。文化表达的当代性转化:拒绝符号化堆砌,通过彝绣纹样的数字化解构、茶道仪式的场景化重构,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公共品牌的共建逻辑:政府背书不越位、企业主导不独享、茶农参与不失语,形成“品牌共有、价值共享”的治理格局。生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古茶树认领本质是生态服务价值的产品化,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提供可行方案。
以古茶树承载生态价值,以深加工挖掘经济价值,以彝绣传承文化价值,以助残基金升华社会价值,构建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当记者看到残障儿童制作的茶艺摆件与深山古茶同台展出时,突然理解活动主题“兔乐之”的深意——“乐”不仅是品茶之乐,也是产业共荣之乐、文化共生之乐、社会共融之乐。
联合主办: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云南兔乐之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承办:云南广播电视台文旅节目群
协办:同德·昆明广场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