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茶业协会:云南“天价茶”现象之我见
2021年6月3日上午,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供销总社“天价茶”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勐海茶厂综合部会议室召开。
原标题《云南“天价茶”现象之我见——根据2021年6月3日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天价茶”专题调研座谈会发言提纲整理补充》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云南全省成品茶均价为104.1元/公斤,虽较“十二五”同比增长4.4%,但仍低出全国平均水平较多。云南向以普洱茶、绿茶和红茶生产为最主要,近20年来,又以普洱茶产业发展迅猛;市场上偶尔爆出的“天价茶”,则多与普洱茶中的“陈年茶”“古树茶”有关。
一、普洱茶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叠加
普洱茶是云南地方特产、历史名茶。清康乾盛世时始为贡茶;嗣后“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至清末民国时期,云南普洱茶内销川渝、京沪等地,边销康藏地区,外销俄罗斯等国,侨销港澳地区、南洋一带,名扬海内外。
盛世兴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茶产业得以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家曾称19世纪是属于中国茶的世纪,但那时我国茶叶的总产量亦不过500万担上下,约合25万吨。如今,我国茶叶年产量约达300万吨;仅云南一省,去年总产量就超过46万吨。由此可见,普洱茶的兴起,与我国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
普洱茶的健康功能。当代科学家对饮茶促进人类健康的研究,大体可归为两大学说,即“自由基学说”(延缓衰老:抗氧化、抗辐射、调节免疫、改善记忆、抗抑郁)和“肠道菌群学说”(调节代谢: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尿酸、减肥)。支持前者的主要是以多酚类物质含量较多的绿茶类;后者则以含有丰富多糖类物质的黑茶类为代表。而以云南大叶茶为原料制成的普洱茶,生茶属于绿茶类,熟茶属于黑茶类,且内含物质较省外以小叶类茶为原料制得的成品更为丰富,因此广受追捧,并赢得“减肥茶”“美容茶”“长寿茶”的美誉。也正是因为黑茶产品普遍拥有的这种健康属性,在进入21世纪以后很短的时间里,黑茶就成长为我国第二大茶类,仅次于绿茶。
普洱茶的文化属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在我国有着千年历史,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而饮茶不仅可以令自己身心愉悦,且有助于人际交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云南是茶的故乡,云南独具魅力的原始茶文化、边疆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自带吸引力。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文化是软实力”的概念。中国茶叶之所以自17世纪后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流行,并最终于19世纪成长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对外贸易商品,正是因为西方人士特别是上流社会对当时大清帝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深深吸引和折服。可以认为,烙上滇文化印记的普洱茶,在云南不断开放的步伐中再度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勐海茶厂生产车间一景
二、“陈年茶”“古树茶”的由来及利弊之分析
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普洱茶再度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陈年茶”因为同时具有较好的品饮感受、更多的健康成分、深厚的地方文化和因“物以稀为贵”而进一步触发的投资功能,市场价值得到重塑并逐年以较大幅度攀升。2010年前后,“古树茶”开始受到市场追捧。其原因,一方面当时普洱茶刚从2007年的低谷中暂缓过来(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当时熟茶生产的卫生问题产生疑问引发),市场需要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生茶正式列入国家标准,而以古茶树茶菁为原料制成的普洱生茶(即“古树茶”),以其饮用上的安全性、滋味上的协调性和数量上的稀缺性,成为了消费者的“宠儿”。
21世纪伊始,云南为实施古茶树保护条例,将其定义为“树龄100年以上”,大抵是将民国以前栽种的茶树归入此类。茶树树龄目前尚无科学测定的准确方法,窃据个人对云南历史、人文详加考证后认为,云南现有人工栽培、连片的古茶园、古茶树近30万亩。其中少量树龄超过100年,散布于西双版纳州境内古六大茶山、勐宋山、南糯山及临沧市冰岛等较古老的茶区内;大多数树龄接近100年,广泛分布于现有各大普洱茶产区。若以每亩产量20公斤计,云南全省每年古树茶总产量约为6000吨;其毛茶单价,大体言之,平均约为1500元/公斤。
从植物科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是品种特性的原因,云南的古茶树通常树形高大、主干粗壮,故省外人士咸以为其树龄远超百年。20世纪60年代起,云南老茶人肖时英先生就在普文农场开始种茶,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科学实践表明,自然生长的云南大叶茶树,每年树高增长39cm,10年后高达466cm。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内1985年以茶籽播种、自然生长的云南大叶茶树,到2016年时,大多直径已达20cm~30cm(离地20cm处测量数据),其中较大的一棵,树高830cm,干围135cm(直径43cm)。
科研人员正在测量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内1985年栽种的茶树干围
云南古茶树之所以可以留存如此之多、保护如此之好,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30年代末起,特别是1949年后计划经济条件下,云南被国家有关部门划定为红茶产区,80年代后又侧重于绿茶的开发,普洱茶生产则主要是国营下关茶厂的边销任务,转口和自营出口的数量很少,因而采摘困难、产量较低、芽毫不显、滋味欠浓、叶底花杂的古茶树不受关注,改造后的老茶园和新植茶园成为当时主要的原料来源。
尽管如此,“陈年茶”“古树茶”为人诟病之处,堪称多矣。
直到21世纪初,云南省内尚以绿茶消费占最主要,不知普洱茶为何物者大有人在;以几大国营茶企为主生产的普洱茶,除边销藏区外,大多供应广东省和港澳地区等地市场。因此,所谓“陈年茶”的话语权,被销区而不是产区和茶企掌握,由此带来商品名称、生产年限的混乱,让消费者真假难辨,对逐年高企的价格疑虑重重。
“古树茶”平均单价总体虽然不高、耐泡度亦远超其他茶品,但每公斤价格跨度从几百元至数万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对于古树茶的鉴定和品饮,至今没有科学方法,没有统一标准,仅仅依靠社会评价及个人口味,既提高了普通消费者的门槛,让人望而却步,同时又给不讲诚信的企业和经营者以可乘之机,进一步造成市场混乱。
据云南省统计局统计,2001年~2020年,云南茶叶年均产量约26.67万吨,但同期云南规模以上工业的精制茶叶产量年均仅约10.45万吨,表明云南实际上仅是茶叶的原料大省。若以此作参照物(实际上“古树茶”在云南规模工业中的精制率更低),可见每年收购和生产“古树茶”者,大多为家庭作坊、小微企业及省外爱茶人士、个体经营者,增加了监管和调控的难度。
专题调研组实地走访茶叶市场
三、关于“天价茶”现象的建议
加强产地和市场联动,促进交流,让“陈年茶”具备真历史,摒弃伪文化。
搞好基础调查,摸清“陈年茶”“古树茶”的“家底”,建档入户,形成可追溯制度;各级组织和个人不宜为“陈年茶”“古树茶”背书;建议相关部门对古茶树拍卖过程进行实时跟踪调查,若参与拍卖的单位和个人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及时处理。
呼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严禁以境外茶、野生型茶树原料加工生产“古树茶”,扰乱市场;同时,建议对该标准中已不能适应当前条件下普洱茶生产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
淡化“古树茶”概念,对全省20世纪80年代前实生苗栽种的、品质接近“古树茶”的约100万亩茶园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将总量提上去、单价降下来;继续着力打造茶园绿色化、有机化,使传统的普洱熟茶生产品质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促进普洱茶总体消费和产业的平稳发展。
建议科研院校组织力量,针对市场需要展开科技攻关,培育出酚氨比适中即适饮性好且又兼具耐储存特点的适制普洱茶的茶树新品种。
作者:郭红军,图文来源:云南省茶业协会。
爱普茶网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