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事」品茗鉴山,欢饮镇沅八大茶
镇沅八大茶:砍盆箐,千家寨,老乌山,茶山箐,老海塘,打笋山,马邓茶,五一茶。(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金秋十月应邀回乡茶业研讨。这是一次汇集了地方父母官、专家团队、茶企、茶人和社会大众的品鉴会,虽在疫情之下举办,组织匆忙急促却井然有序。
会议在品鉴镇沅八大茶的愉快轻松气氛中展开,我因推崇普洱茶“喝茶品鉴法”而被推选为裁判长。
普洱茶喝茶品鉴法有:观干茶、嗅干热香、品茶汤、闻杯香、探叶底五大步骤。评分依据茶的八大因子及普洱茶特有的口感、耐存、耐泡、老枞香、山头韵等百分制审评。
一口品鉴、各自打分、现场点评、答疑解惑。在正式品鉴前众人统一观摩了所有茶样,因为是家乡茶,大家都比较熟悉其特性,一看就八九不离十大致猜出产区。
普洱茶源远流长,在长久的生产发展演化过程中,因为生长环境、品种特性、事物认知、生产力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技术手段不同,让不同产区普洱茶具有了自己的历史烙印风格特性。以下记录的是这八款茶的不同特性:
1号茶:干茶色泽偏黄、条形大、成片状、一致性好、干香润,其干茶色泽就独树一帜。汤色明亮、色度饱满、滋味鲜爽、水路细腻、回甘持久、韵味深长。具有明显的风格特色,一看一喝就能够辨出是砍盆箐茶。这茶有明显的外观特殊独特的山头韵味与时(实)相俱的工艺特征。它重在滋味弱于外形,用当下参照国标内外八因子的评分权重来评难得高分,但它良好的品饮特性和山头韵味而受到广大茶友的推崇。再加上产区不大、古树不多,极品砍盆箐是一茶难求,此次参会的就是难得一泡的极品,韵味十足实在好喝。
2号茶:干茶条形圆润,接近半曲,嫩度高、一致性好。严格按照现行采摘标准进行一芽二叶初展的标准叶采摘,是八个茶样中外观最精细的。这样的外形一般来说,只有五一茶区的与之相映。闻冷干香,有淡淡的品种特性,再闻热干香,有明显的普洱茶储存的后发酵时产生的香型。这茶大概已经储存了一段时间,但不长,约两年左右。储存几年左右的普洱晒青毛茶,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茶正在发汗”,滋味也好香气也好,没有了新茶的鲜爽,又没有显现基本的品质特色,就像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而令人头痛。储存到这阶段的普洱晒青毛茶,正吐故纳新进行返青(干茶的吐青)。这是除杂去异弃艺显本的过程,只有经过了此阶段,普洱茶才能进一步彰显本色。这茶是企业有规划选址,选择性种植标准化采摘规范化生产。茶青嫩、采摘标准、萎凋除青臭、杀青熟、揉捻够、干燥透,所以这茶在散毛茶储存中没有太多青可返,香气依清爽醇正。一般说来个人制茶做不得那么透,所以一般情况下储存几年的毛茶返青严重杂味异味重,再加其他工艺不到位,甚至会出现以低沸点芳香物质——臭青醇为主的“烟草味”。
3号茶:原料整体粗老、黄片老梗多、外形欠缺,但有明显的高山韵地域香。地域香是由于特殊的土壤而形成,长期实践中总结得知哀牢山系易得此香。纵观参会八大茶,只有千家寨与马邓茶同处哀牢山,而马邓区无论是种植采摘加工,都要比千家寨规范得多。再有马邓的高山韵又没有千家寨明显,所以3号综合推定为千家寨茶。
4号茶:干茶杂乱无章,是所有参会八大茶中外观最差的,但这茶含有马蹄。马蹄是云南茶叶传统采摘法的主要标志之一,国标的现代采摘法绝对不出现。但这马蹄又无章可循,采摘管理没理解其精髓,有些甚至是错误采摘而得的马蹄。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两种茶文化的交界区或者是混沌期,纵观镇沅八大茶有砍盆箐,老海塘、茶山箐三个茶区。再加此茶其他工艺也没能很好的把控到位,没彰显风格特色,所以很难断定是哪里的茶。但这茶香自然芬芳,与茶山箐较为贴切。最后看叶底也是大小各异,与所推定的完全复合。
5号茶:从外观上就能一眼判断出它是镇沅马邓茶区金阳公司生产的茶,而且是其首席制茶师兰发明亲手加工的茶。他制的茶不但在市县获奖,而且在更大范围的评比中也常拔得头筹。它也是我们制茶人必学必观摩的样品。它的外观实在优秀,哪怕是茫茫人海中无意一瞥,也能让人念念不忘。这茶看似无奇,实为体系建设完备,内外兼修,常年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之大成。其外采用现代茶之规范化、标准化采摘,其内以品饮为主、以口味为重,把基地做为生产的第一车间,从种植开始,从根本上塑造产品风格。它与时俱进、经历传承,把自己的平淡无奇变为别人眼里的传奇。
6号茶: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浓强鲜、爽苦涩香甜、色度丰富、口味饱满、霸气十足、回甘持久,是典型的传统普洱茶之佳茗。纵观镇沅八大茶这样的茶有砍盆箐、马邓茶和老海塘三茶,它无疑就是海塘茶。
7号茶:这也是个从外观上就能大致判断茶区茶企的茶。它松紧适中,揉捻成条,自然曲线优美,一看就知道它产量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敢用批量化生产的茶参赛,是何等的自信。这茶同样有马蹄,而且马蹄常在细叶弱枝出现,这属于云南大叶种传统采摘法,老百姓称为“人工修采法”。在2008云南著名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出版的《双江——茶祖居住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藤条茶这一概念,它广泛存在于澜沧江中游两岸及易武部分茶山。
我长期制茶贩茶,有马蹄之茶到西双版纳常被认为是不好之茶,让我损失惨重。痛定思痛究其原因终得解惑。2014年在与普洱茶先锋人物包中华、李国标(白马非马)等人的交流中,得知藤条茶仍是普洱茶之一大谜,于是把早年所得归纳整理公开。藤条茶是一个系统经年累月、养采结合导致的外观现象,昔归老乌山众多藤条茶让我无尽推演完成论证。它太熟悉了,看一眼就知道是老乌山茶区迎春茶厂所制。这茶除了有明显的外观特征之外还有丰富的内含,更主要的是它有百变之泡法,不同环境不同人不同泡茶法都可在它身上施展。
8号茶:原料老嫩皆有自然成形揉捻理直条,这种泡直条茶形广泛存在于西双版纳茶区,在普洱市又多存在于景谷镇沅,在镇沅又多存在于振太诸山,最常见于宝仓山、打笋山、老芽坡。而这三个地点只有打笋山茶区参会。此茶一看就是“依树而采”,是云南古代茶业的最高等级的采摘法,审评此茶不能用现代茶标准采摘等级之美的理念,而要用“天作之合、自然采摘、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来评审。一闻留杯,沉香凝重杯壁留长。一喝茶汤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完完全全达到味香合一,未来可期。
神了,你是不是以为咱们审评专家咋有那么大本事,咋能样样说对!我还告诉你,这些茶不但土生土长的专家猜对,就是参会的一般人员也大多猜对。我们这些所谓的裁判,虽没有系统深入学习专业审评,但都长期在生产一线,有着系统的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审评都不算啥本事完,看一眼、抓一把,闻一下,喝一口,就能迅速作出判断,迅速地对生产进行调整。从实操到学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又把理性牢记于心,千锤百炼又变为自身之感性,凭感觉、凭直觉就能立马作出判断,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深入实践长期专注的结果。
这祖祖辈辈练就的感性代代相传,化成流淌在血脉里的普洱茶因子,在国家振兴发展的新时代,自信的回归将它再次唤醒。
在知晓什么茶参会、什么茶没参会的前提下作出推定比较容易,这里除了有正确的理念方法,对相关茶区的熟知及长期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大量运用了排除法。
再有此会评茶如此贴切还得益于正确的冲泡,这就不得不提此次研讨会的泡茶师王丽。正是她对镇沅茶的熟知,对各种冲泡方法的灵活运用,扬长避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八大山的韵味。
如果镇沅八大茶放到市级审评我最多猜中三个,省级审评最多猜中一个,国家级审评最多猜中一个,甚至是一个都猜不中。好茶有共性,名山有个性,做人有本性,熟悉知个性,日久现真性,这茶会充满可行性。
作者:李琨,图文来源:普洱双语,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