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一枝独秀的阶段「老包说茶」
「婵韵茗沁」薄荷塘龙珠普洱茶第1泡茶汤
唐宋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初级发展期。元明至清中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却因主要销往牧区而得到更快的发展。随着普洱茶入贡受到朝廷喜爱,普洱茶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有关史料记载,普洱茶的管理机构是在清朝普洱茶产销极盛时期才开始成立。清代中后期至1938年,朝廷对普洱茶管理结构的设置,强化了对边疆茶区的管控。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设普洱府,在普洱府地(宁洱)设立“茶局”,在思茅设“茶总店”,专办“茶引”(执照),实行官营官税及督办贡茶。乾隆元年(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攸乐同知移至思茅,改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设官茶子局,在普洱道设茶厂、茶局,统一管理生产和贸易,改历代民间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思茅设海关。
1913年—1928年民国政府在思茅设“思茅沿边行政总局”,实行“民营、官茶合办”。1929年—1938年茶叶产业实现“官办民营”。
1938年以前,云南各地生产的茶叶以普洱茶为主,那时的普洱茶专指生茶,普洱熟茶的诞生是1973年以后的事。所以历史上的“普洱茶”指晒青茶及其各种紧压茶。1938年后,云南开始生产红茶和炒青绿茶,1945年起开始生产蒸青绿茶,1964年起开始生产烘青绿茶。
今天有些人主张“普洱茶应该只是普洱熟茶”,是不了解普洱茶的发展历史。近二十年来普洱茶知名度非常高,但普洱茶文化很乱,争议很大,根源在于2006年7月1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发布云南地方标准DB53/103-2006《普洱茶》和DB53/T171-173-2006《普洱茶综合标准》,把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归入黑茶类。若当初分别做标准,把熟茶定义为“普洱黑茶”,而普洱茶回归历史定义为生茶,也许就不会有这些争议。历史没有假设,再去争议这些意义不大,今天想去根本性改标准不太可能,只能对其标准进行适当修订、完善。
作者:包忠华,图文来源:新华国茶,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