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场透明化的时代,拓新客是唯一实用的招式
2016年开始,普洱茶市场中的品牌茶行情价格,普洱茶山头行情价格已经非常透明化。这种透明化表现在整个行业,只要你花点功夫,你想了解的一些一切都能了解到。例如某个名山头茶的市场价格,例如某款品牌茶的行情价格。那么再此固化的情况下想破圈突围。营销大师告诉你的就是认知。
但认知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行业市场透明化并不代表信息就是对称的。换种说法就是你了解的信息并不全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勐海茶厂的春季干毛茶收购价和陈升号老班章的鲜叶收购价。虽然有一个公告表,但大益的只是大宗原料,一些小宗的并没有公布。陈升号的老班章鲜叶收购价你知道是这个价,但按陈升号这个去收相应级别老班章鲜叶你收不到。
这两个品牌茶企的收购价你都清楚,但你达不到这个量级,价格是有区别的。再举个实例,某些品牌茶的出厂配货价你知道,但你一样不是品牌授权门店或者大收藏客你拿不到这个厂配价。就算你能拿到厂配价,但因为某些道道你这个厂配价并不是最低价。其中有一个就是行业内熟称的“跳水价”,那是比厂配价还低的价格。
回到上面我们说的认知,人与人往往不同的地方就在这。但这也就是那些营销大师灌的心灵鸡汤。由于认知产生差距,由此认知差距这个词被很多人使用。普洱茶市场透明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但这种透明由于认知的不同(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变化和人的决策差异。比如最近几年山头茶在市场中不好卖,但在茶山上很好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茶客对于茶品的认知问题。前几年在市场中上当受骗多了,于是都往茶山跑,但去茶山高价买回来的茶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一是因为采购量,二是因为交易售后服务,三是购买频次。而茶商在终端不好销售,于是把销售地搬去了茶山。呵呵,绕不开躲不过,对于茶品的品鉴能力上去,该上的当还得上。
而品牌茶企在市场中的茶品信息(配货数量、配货价格)相对透明化,在传统茶企中品牌是很排斥的。很多品牌都在害怕透露茶品信息,但是一些“聪明”的消费者,购买茶品多年后,把现在茶企的定价套路都摸清了,无非是建议零售价几折的问题。但也有些没规律的品牌,配货价是建议零售价的零点几折。淘宝上类似常见的套路就是标个高价,实际销售价是零点几折。市场透明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茶品流通和消耗。没有消耗(喝掉、放坏、大自然灾害「洪灾、地震」、人祸「火灾」、封存)茶品的品牌是很可怕的。
普洱茶行业流通率第一的品牌大益茶,在传统授权经销乏力的这几年,已经在尝试改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益友会会员、东盟会员、天猫等渠道不断拓展新客户。从传统角度来说大益是在不断破圈,从本质上来说是加速大益茶品信息的市场透明化,从根本利益上来说是不断拓新客的招式。几年以来,从参与人员数据以及交易流通率来说,大益茶走得很成功。大益在把产品变为社交货币。
乔纳伯杰在《疯传》这样定义社交货币:
「如果产品和思想能使人们看起来更优秀、更潇洒、更爽朗,那这些产品和思想自然会变成社交货币,被人们大肆讨论。」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所有一切值得你拿出来炫耀的东西,就是社交货币。
行业外的人一般都认为类似大益这样频繁交易的茶品,茶价涨跌变化快的茶品说成是“炒茶”。这就是上面我们说的认知,准确说是片面认知。而品牌方大多说的是“金融属性的茶”。云南米地贡茶园茶王树933克鲜叶拍出23万元。宁洱困鹿山古树茶头采鲜叶8000元/公斤,预定的鲜叶最高价的1.2万元/公斤。
金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īnróng。金融[1]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2]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专业的说法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的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的货币经济学。)[1]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
金融是由货币为基础衍生出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流通。没有流通价值的茶品,你放10年价格还是原地踏步你会愿意收藏?仅靠预测品饮价值收藏说服不了茶客的。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测试你的藏茶品很简单,网上或者实体茶店问问茶商收不收你的茶品或者给什么价收。如果你认为你的想法是对的,那为什么你的口袋里没有你想要的。社会社会!
当然,普洱茶市场中至少10多个品牌在尝试把自己的品牌茶做成社交货币,目前较出名的也仅仅是大益、今大福。从品牌角度来说,这个招式就是不断拓新客(送礼客、收藏客、投机客、品饮客……)
作者:茶懂我,图文来源:云茶观察,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