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产地 > 易武古茶山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凤凰窝寻茶记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凤凰窝寻茶记

作者:马哲峰  日期:04-08 来源:守兴昌茶业

凤凰窝古茶园

寻不尽的茶山路,说不完的普洱茶。为了那令人心驰神往的国有林古树茶,一次次深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最深处,迷醉在普洱茶的山野气韵里。

夜宿易武镇上的客栈,素爱清静,特意选了临山谷而立的那面客房。久居都市的喧嚣与繁华过后,难得在高山之颠的小镇上落脚,夜里有了最深沉的睡眠,梦里犹觉茶香幽。

清晨,窗外此起彼伏的公鸡打鸣声,混合有或者叽叽喳喳,或者婉转悠扬的鸟鸣声,构成了一曲天然的晨起交响乐。

窗外云海茫茫,年年岁岁惯看了这云雾缭绕的景象,易武的友人笑言:“每天都一样!”是啊!这蓝天白云之上寻茶的日子,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方觉得日日是好日。

此行目的地是探访丁家寨的国有林古茶园,守兴昌号的掌门人陈晓雷早就相约好了易武当地的友人卢禄同行。上午十点钟过后,陈晓雷驱乘吉普牧马人越野车,载着他的合伙人董董姑娘,90后的小伙子卢禄,来自郑州的王刘甜与我,一行五人驱车前往丁家寨。

从易武镇通往丁家寨的路有两条:经落水洞、麻黑,过大漆树至丁家寨的道路正在施工。我们选择出易武镇,右转进入省道214,过高山寨下至谷底,在通往象明乡的三岔路口取直前行奔江城方向,依次路过帕扎河、曼撒,至滥田离开省道,右转上山奔向丁家寨。这些年易武当地的基建项目推进的很快,比着十一月份前来寻茶时的施工情况,眼前这条路大有希望在来年春天新茶上市前修建完成。这可真是让人大为欢欣鼓舞的好消息,过往寻茶易武,单是通往各个村寨的道路,都是让人想起来都觉得头痛的难题。一路上不时遇到各种道路施工的车辆,还好有惊无险,过丁家寨下寨,然后再往上就是丁家寨上寨了。

丁家寨居住的是瑶族,这个彪悍的茶山民族,男性擅长狩猎,女性擅于纺织。对于后者,过往不过是耳闻,这次则碰巧遇到一位瑶族的阿婆正在用老式的木结构织布机纺制布料,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那是茶乡生活浸透了的满满幸福感。院里晾晒着的是漂染过的蓝布,让人看到了这个民族仍然保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此行陪同我们一起前往国有林古茶园的是丁家寨的瑶族茶农兄弟邓军,他的性格很有些内向,不大爱说话,问一句答一句。也不太习惯用普通话,当他告诉我说:自己是98年的,马上就30岁了。先是楞了一下,心下寻思:就算是有虚岁,也不能虚到这个地步。于是试着问他:“你是89年的吧!”他点点头称是。闲聊中得知:他有一个姐姐远嫁到重庆,一个哥哥也在寨子里生活,自己是最小的孩子,兄弟俩至今未婚,他有一个老挝的瑶族女朋友,顺着他的眼光看过去,他的女朋友正在忙前忙后的操持家务。眼前一栋三层楼房,已经拔地而起,这是邓军家正在修造的新房。古树茶给这茶山偏僻的村寨带来了福荫,整个寨子仿佛都成了建筑工地,处处都在修建新居。

一行六人,邓军找来了三辆摩托车。早有准备的卢禄,从我们的越野车后备厢里取出一个油桶,给三辆摩托车的油箱加满,这个是我们出行的重要保障。晓雷骑着摩托车驮着董董姑娘,卢禄骑着摩托车带着王刘甜,我坐上了邓军的摩托车头前带路。出了院子,卢禄习惯性的想要我丁家下寨方向走,邓军摆手示意他向上往大漆树方向。据邓军介绍:以往都是走老路,现在都是走新路。车出丁家寨,行不数公里,路边出现了一块弯弓河长公示牌。邓军停下来等后面的两辆摩托车跟上来,然后左转沿着土路往峡谷深处驶去,行至半路,眼前出现了一个岔路口,三位摩托车手商议之后,决定还是沿着眼前稍宽点的大路走下去。邓军说:“大路会泥一点。”往下的路途,才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已经是12月下旬,按节气算已经是冬季。虽然没有北方的天气严寒,却也昼夜温差极大。晒不到太阳的地方,草木上的露水终日不干,就连地面也是湿漉漉的。今年的天气与往年殊异,早已经进入了旱季,却不时会下雨,前几天还下了一场大雨。越靠近谷底,道路愈发泥泞湿滑,大马力的摩托车在发动机嘶吼中从泥潭般的道路上挣扎着脱身向前。不时遇到横亘在道路上的溪流,摩托车手们眼睛都不眨一下,驱车涉水而过。从未设想过,家用的摩托车居然还有这般用途。

下到谷底后,摩托车嘶吼着冲上一个陡坡,眼前豁然开朗,一条足可行车的大路跃入眼帘。路边竖立着一块自然保护区的牌子,自此之后,我们将深入保护区的深处,前往探访国有林古茶园。只是眼前这一幕,总叫人觉得有些似曾相识。仔细回想一下,终于记了起来,上个月前去探访国有林白茶园的时候,就有走过这一段路。

托了易武镇引水工程的福,眼前的这条森林防火通道被整饬一新。引水工程的施工进度很快,上个月前来访茶的时候,尚且刚刚在这谷底施工。此番再度前来,过了弯弓河上的小桥,逶迤曲折通往山顶白茶园的道路,已经全部修复好了。山体滑坡导致的泥石流壅塞、倒伏后横亘在路上的大树躯干,堆塞的道路被疏通后,让人几乎不敢相认这就是一个月前我们走过的那条险象环生的挂壁山路。幸福总是来的太过突然,只是不由会对来年心生忧惧。这热带雨林中的气候,性情暴戾,变幻莫测。说不准一场风雨之后,又从通途变回天堑。久在云南行走,已经养成了忧患意识深重。也只好安于当下,且将这美好铭记在心。

摩托车手们发力狂奔,沿着这通畅的道路直奔山颠。山顶之上,眼前所见,葳蕤茂盛的林木之下,就是白茶园。路边上,正在忙碌的工人们,就是易武引水工程的施工队伍。正是端赖他们的辛苦筑路,才有了中间这小半程的摩托驰骋。略作休憩,继续沿着山顶上的土路向前奔行了数公里。在一狭窄的山脊上,邓军停了下来,将摩托车停靠在路边,然后四下寻找,不多时指着一人多高草丛里面隐藏的一条小路说:“就是这里了!接下来,要走路了。”

拔开草丛,隐约可以看到一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雨林深处。倘若一个不留神,一定会错过这深深隐蔽的小路。边走边聊得知:正是因为有了易武镇引水工程修造的大路,去年才新僻出这么一条捷径。比之以往的老路,已经减少了一半的难度。饶是如此,通往凤凰窝古茶园的道路,已经让我们这一行人,品尝到了寻茶国有林的艰辛与不易。

森林下的露水深重,地面湿滑。走在队伍最后面的我,一个不留神,脚下打滑,一个屁股蹲坐在地上。久居都市养成的习惯,居然是本能的看看有没人看到,想来不觉让人哑然失笑。此后又接二连三的摔了两次,晓雷急步上前询问:“有没有摔到?”不再有之前的顾虑,也不再觉得这个狼狈有多么不堪,于是随口说:“不要紧,顿悟、顿悟,多蹲两次也就悟了。”甜甜和董董听了哈哈大笑。事后想来,这何尝不是返璞归真后的放下呢。

一路下行,穿过一个箐子,翻过一座山梁,复又穿过一个箐子,目光掠过野生芭蕉宽大的叶子,日思夜想的凤凰窝古茶园印入眼帘。蓝天白云映照之下,高大耸立的森林里,散落着一片片古茶园。

低头看表,已经时下午一点多钟了。眼前的凤凰窝古茶园中,主人修造了一个简易的木棚。当下的茶园里,雨季过后,古茶树下丛生的野草,早已经被勤快的主人修割干净,四顾无人,唯有从山顶沿着箐子奔流而下的溪水轰然作响,伴随着林间的清风,不知从何处飘来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在古茶园中四下游走,本以为这里的海拔不会很高,晓雷测量之后发现,居然海拔在1470多米。抽样测量,凤凰窝中的古茶树,围径大的有66公分。有些古茶树,已经开始出现空心的现象。指南针显示:凤凰窝古茶园,坐北向南。这在我们以往考察过的国有林古茶园中并不常见。习惯性的摘取古茶树的幼嫩茶芽放入口中咀嚼,涩强于苦,回味隽永,有一种奇异的芳香。留心观察,有些古茶树的定型叶片偏小,极疑心是中叶种。细心的晓雷取出随身携带的皮尺测量,堪堪刚过标准,仍然属于叶片面积28~50平方厘米之间的大叶种。或许是高海拔导致的微域气候,茶树适应了高山寒凉的天气,叶片偏小的缘故。

已经过了中午,我们决定就在这凤凰窝古茶园简陋的窝棚中用餐。晓雷背负着的双肩背包里,如同百宝囊一样,不独有吃的喝的,还有用于急救的医疗用品,野外探寻古茶园,安全总归是首要注意的事项。

腼腆的邓军不肯同我们一起用餐,不知从哪里找出来茶园主人留下的水烟袋,坐在一边上呼噜呼噜的抽烟。卢禄拿了一些食物,陪同他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白馒头、咸菜,还好有晓雷闷泡了满满一大壶的熟茶,跋山涉水之后,简单的午餐配上热乎乎的熟普,别有一番风味。

闲聊之间获悉:凤凰窝以前叫作山羊箐,也曾经叫作马拐塘,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直到改名叫作凤凰窝之后,一路火了起来,之前山羊箐、马拐塘的名字,就连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快遗忘了。茶好,更要有一个好名字。

下午三点,一行人开始往回返。来的时候,心情急切,加之一路从山顶下到箐子里来,并不觉得有多累。回程的路上,或许是心愿达成了之后放松了下来,加之一路往上爬,每每觉得自己气喘如牛。回头看看跟在我后面,亦步亦趋的邓军,示意他先走。这个普通话不太伶俐的瑶族茶农兄弟笑了笑不言语,仍然是不声不响的跟在后面慢慢走。或许是担心我们落在后面有危险,一路坚持殿后。

来自郑州的王刘甜,就在快要走出来的时候,或许是累狠了,明明脚下有路,却一幅四顾茫然的样子:“没路了呀!”提醒她看脚下,不断给她打气加油:“再有20米就到了。”当我们艰难的爬上最后一个坡,上到山顶的时候,突然沐浴在阳光下,才发现已经是大汗淋漓。回头再看茶农兄弟邓军,却浑似闲庭散步一般,喘都不带喘的,真是让人觉得佩服。

休息片刻,骑着摩托车往回走,晓雷提议顺道再去看看白茶园,正合我们的心意。几公里之后,在即将下山的转弯处,我们停下摩托车,步行沿着悬崖峭壁边上的小路前往白茶园。脚下是露水打湿后的杂草,右手边是深不见底的深渊,倘若一个不小心,跌下悬崖定然粉身碎骨。提着小心一步步向前走,过了一条清浅的溪流,右手边就是国有林白茶园古茶园。

隐隐约约听到有人讲话,在这茂密的森林中,再没有比听到同类的声音更令人安心了,于是循声前往古茶园的深处。茶树下的野草丛生,野花竞相绽放,却也让脚下更为湿滑,稍不留神就是一跤。前方传来少女咯咯的笑声,抬头看。一位身着黄色羽绒服的姑娘正在摘除茶果、茶花,斜坐在横架茶树杈上的木梯上,眼明手快的劳作,扺前细看,就连小小的花蕾也一并摘下。为了来年春天的茶叶有个好收成,去除茶果、茶花是必须的操作,以免其耗损营养。四下环顾,当是一家人,散落在附近,站在树下,攀登在树上,手头都忙活个不停。今日的劳作,都是为了有朝一日的收获。

离开白茶园,再次回到大路上。驾乘摩托车奔向谷底,再次过了弯弓河上的小桥。大家停了下来,转身回望。邓军指着眼前的一道深深的箐子说:“这就是从凤凰窝所在箐子中流下来的溪水。以弯弓河为界,一边是白茶园,另一边就是弯弓。”

继续上路前行不远,原本希望抄小路回丁家寨,右转沿着小路走出去没多远,看看觉得实在是无路可走,于是折返回来,继续沿着大路走,再次到了保护区界碑旁,右转顺原路返回。经历了大半天的日晒,原本以为上午来的时候,那泥泞的道路会好走一点,结果依然如旧。深深的峡谷,照不到阳光的地方,仍然是烂泥路。几次三番,连人带车几乎都要翻到烂泥坑里,又每每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不得不弃车步行,在无处下脚的地方,也只有在烂泥里踟蹰前行。

终于回到山顶通往丁家寨的路上,晓雷骑的摩托车链子都松了,咔咔作响,还好总算是平安回到了丁家寨。

已经将近下午五点钟,天色已然不早。询问修路施工的人员,经麻黑回易武镇的路依然不通,门前通往山下省道214的道路也在施工。等待的当口,看到一位瑶族的老人家正在用刀劈竹子,于是悄悄的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老人家无意中回头看到了,脸上顿时绽放出了笑容。忍不住好奇,上前询问,原来老人家是准备用来编织晒茶用的竹匾。以茶为生的老一辈茶农,农闲农忙时节,总会停不下来手中的活计,为的都是家人儿女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天色将晚,施工的车辆让开道路,我们一行五人驱乘吉普牧马人越野车下山,绕行省道214回到易武镇上。一下车,森然而至的凉气袭来,仿佛转眼之间,就已经又过去了一天。

高山之颠的易武镇上,冬月的夜色凉如水。汲来清泉煮活水,烹煎冲瀹古茶香。举杯邀月饮,相对有几人?问世间,有多少依茶为业,以茶为生的同道中人,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地何人?相约古茶山,共寻国有林。

文|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马哲峰,图文原载:守兴昌茶业。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产地 > 易武古茶山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凤凰窝寻茶记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