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街子,一个温暖的背影
当马铃铛从山地远处的晨雾中隐隐约约传过来,街子的序幕就慢慢拉开了。古道的街子由南向北,开街的时辰各有不同,内容和方式也不同。
在亚热带边地古道起始的地方,如勐海、景洪,一般是开早上的“露水街”,日出而市,人们在日出之前就聚到街场,沿地设摊,互通有无、交换买卖粮食、牲畜、布帛、盐巴……等到太阳升高、露水散去、酷热难耐时,街子也就散了。
在这种固定的街子出现之前,更早一些时候,是一些不定期的集体交换,比如在版纳的布朗山上,当人们要出售自己的茶叶时,就由寨子里的头人与坝子里的傣族商人约定时间,由各家族将采集好的茶叶在村寨外集中起来,一次性交给傣族商人,而傣族商人则将大米、盐巴、布、银首饰、针线交给布朗族,这些地点后来慢慢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街场。
沿古道慢慢往北,到了楚雄、大理等内地,气候渐渐温和,加之四乡八县交通不便,聚拢不易,街子即“日中为市”,那种没有坐地商户,没有街场设施的街子叫“草皮街”。
古道再往北去,马帮一般要走到挨晚才能到歇脚的地方会聚,晚街子就应势而生,《滇南新经》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剑川有夜市在禁鼓初动之后,剑处滇之极西,为进藏门户……州之沙溪甸尾皆有市、悄悄长昼,烟冷街衢,日落黄昏。百货乃聚,村人蚁赴,手烧松节,曰明子,高低远近如茧如磷,负女携男,趋市买卖。”
云南的街子多以马街、狗街、牛街而名,不是因为贩马狗猪牛,而是以日支十二生属来定的街期。
许多有名的大街子则由原来的庙会演变而来,大理的三月街,是从唐代永徽年间佛教讲经的观音会演化来,到了清末,经济活动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宗教、民俗活动,省内外四方商贾马帮云集在此者达十数万,骡马、茶叶、丝棉、毛料、木材、磁器、铜银、皮毛、玉石、药材、纸墨……
大宗生意的交易也在数万宗之上。古道沿线这样的集市可以一路数下去:鹤庆的松桂会、丽江、永胜的骡马会,中甸的赛马会……还有一些由节日演化为集市活动的。据《新篡云南通志》考,云南90多个州县的大小街子当有1000到2000个之间。
街子,是草根们民间自发的盛宴。它土得掉渣,却具备了现代嘉年华所有时尚元素:盛装、美食、交际、恋爱、娱乐、竞技、人流、物流、信息流、民间民族文化传承……
街子,是辛勤的劳作兑现希望的地方。
街子,是不同文明流动交融从而产生梦想的地方。
作者:何真,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