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书,这些年很少去关注。很多茶书仅仅是知识的灌输,甚至是炒剩饭,了无新意。我想看的茶书,要有新颖的论点,要有翔实的论据。然而,在茶书这块好像太难了。
普洱茶是用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曾经见到过一个说法,“三年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人”,说明很短的时间内人可以有很大的变化。
茶界的某些专业人士总是希望茶能做到兼容并蓄,使得塞进茶里的各种事物边界模糊。实际上每一个专业的领域都有清晰的定位也有清晰的范围,一旦进入专业的范围内,就必须有边界,这样结
今天的日常习茶是我最近这一段时期内心理上最踏实的一次,孩子考完试了,有老人接,可以晚回(感谢家人们的鼎力支持)。所以到工作室两个小时后我还没开始泡茶,真是史无前例的。
我只是一个爱茶的人,喜欢把每一款茶都泡出你喜欢的味道,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泡茶艺术,是一项专业,需要经过专业的刻意练习,才能有足够好的表达。
卓伍老师也说,出戈河,是一条溪流的名字,源头就在南糯山的半坡老寨,山上的马鹿经常在河边河水,因而得名。这样说来,出戈泉按汉语翻译就是名副其实的“鹿泉”了!
南糯河,是直接用南糯山命名的河流,我们原先以为这该是一条大气磅礴,奔腾浩瀚的河流,待寻到源头时,却发现不过是几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一道深沟,甚至在百度地图上,都无法找到它
在哈尼语中,流动的水,无论是小溪还是河流,都称作“移主”,多么形象啊,南糯山的主人——僾尼人,岂不是一步一个脚印,渡过澜沧江,“汲水南傲河”,“移居南糯山”,才建立起现在
说到拔玛河,不得不提南糯山的另一条也有精彩故事的河流,它叫南能河,南能是傣语,南为水,能是“响声震天”的意思。
公元1915年成书的《普思沿边治略》记述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西双版纳勐宋叭(帕雅)被革职一事时,有“杀勐宋叭于流沙河”之语,说明西双版纳流沙河一名在清代便已使用。
古六大茶山,最早的带头大哥是倚邦,后来是易武,它们皆因普洱茶而出名,因贡茶而显贵。新六大茶山之首,最先是南糯山,后来居上的是布朗山,原因当然是南糯出茶王,布朗有班章。
关于润茶的理论,行业里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比如我们常听人说:“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这句话非常流行,但是以我多年的实践,证实是一次行业里的群体耍流氓。
消费者可能只需要花几百块、几千块,就能够享受和体验一下优质中老期茶的机会。好多时候,普洱茶市场走得好不好,跟我们有没有提供机会给这个市场息息相关。
喝茶器具最基本的是水、茶壶与茶叶,而好友在有限的器具中寻找无限的技能,在无限的技能中找得品茶的乐趣,每一杯都是不同的滋味与感受,最终身心完全沉浸在一片树叶的芬芳中,让在场
到茶山,少不了小吃。不得不尝的是稀豆粉,以及饵丝、米线、米干。稀豆粉与米线,在云南是像土豆一样到处存在的食物。
感谢你打开这篇文章。你打开这篇文章,就说明你是一个想把茶泡好的人,是一个想把泡好茶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的人。
20来年,对于茶文化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2017年10月之前,我只有一个办公室。那个时候还不敢叫工作室。只是自己在研究泡茶,喝茶而已。
我们先是一个喝茶人,看到好茶就要两眼发光,孜孜不倦满足自己喝好茶、占有好茶的欲望。然后才是经营,才是利润,才是作为一个茶商的身份。
2020年易武弯弓:茶汤香甜可口,甜度很高很纯,入口留存度很高,茶汤质感很好。至柔至美的好茶,汤色清而亮,香柔水甜,沁人心脾,回甘强烈。
我的这个说法可能让很多爱茶的人不服。觉得自己其实泡茶泡了这么多年了,喝茶的时间比我的年龄都要长,我怎么有资格说他不不认真,泡茶轻慢呢?
虽然我说学习完了内训班、精修班基本什么茶都会泡了。你不需要区分茶类,不需要区分山场,拿到一款茶,观察外形,然后热水下去,你就可以很快地知道下一步的操作该如何进行。
茶艺,应该是泡茶的艺术,把茶泡好喝的艺术。好好泡茶,茶就在你的生活里。别再说把茶还给生活了,你看不到的,它就在哪里!
易武茶产自勐腊县易武镇,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产量最大的产区。易武茶汤色淡黄明亮,蜜香较显,苦涩弱,甜度高,水路细腻,较醇厚,有“香扬水柔”之说。
对于泡茶技术的轻视,或者说对于基本功没有认知,或者是直接的轻视,导致了目前行业很难有一家以茶文化为名的茶艺馆是以泡茶技术或者艺术,或者是因为茶泡得好而名扬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