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资讯 > 本网原创 > 易武薄荷塘古茶的前世今生(一):普洱茶界的逆袭神话

易武薄荷塘古茶的前世今生(一):普洱茶界的逆袭神话

作者:舒婉慧  日期:04-12 来源: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创始人艾文华先生近照

——【龑王牌】喝有温度的茶,做有温度的人

【龑王牌】小众名山茶文化品牌,距离百年茶企品牌还有94年

茶,几经翻滚,见质;人,几番往来,见心。

在普洱茶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易武茶之巅,薄荷塘;勐库茶之巅,冰岛;勐海茶之巅,班章。”这三个地理坐标,共同构成了当代普洱茶的价值金字塔。其中薄荷塘的崛起,堪称当代茶界最富戏剧性的逆袭故事。

时间倒回2000年前,当老班章晒青毛料还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在茶厂门口排着队等待收购时,远在易武深山中的薄荷塘古茶树正经历着更为残酷的命运。那些被野放生长数百年的大叶种古茶树,不仅无人问津,更在开荒种植草果时被成片砍伐。幸存下来的古茶树,其鲜叶往往混杂在普通茶料中,以“易武茶”的统称流入市场。

薄荷塘普洱茶古树茶

一、古茶树的命运转折

普洱茶界对古树茶的认知觉醒始于世纪之交。号称普洱茶界“古树茶第一人”的四川通江人何仕华先生在2001年首次提出“古树茶”概念,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确立,2010年后古树茶价格体系初现端倪。在这个认知觉醒的过程中,薄荷塘古茶树的遭遇颇具代表性。

据当地茶农回忆,薄荷塘古茶园现存最古老的茶树,树干直径超过30厘米,树高近20米,需要搭梯采摘。但在2000年前后,这些古茶树面临重重生存危机:一是草果种植需要开垦土地,二是当时茶农对古树价值的无知。如今我们看到的薄荷塘古茶林,仅是劫后余生的幸存者。

蓝版2019薄荷塘普洱茶

二、“环肥燕瘦”的审美革命

古树茶价值的发现,本质上是一场茶叶审美的革命。以老班章为例,早年其芽叶因过于硕大(大叶种特征明显)、色泽不显而被视为次品,收购价甚至低于台地茶。这与当今“条索肥壮显毫”的审美标准形成鲜明对比。

薄荷塘的逆袭轨迹与老班章如出一辙。早期因产量稀少(核心区一类49棵挂牌古树、二类50棵挂牌古树)、芽叶形态不符合当时“细嫩为美”的审美标准,长期被埋没在易武茶的集体品牌之下。直到古树茶概念兴起,其细腻柔滑的汤感、独特的山野蜜韵才被发现和珍视。

薄荷塘古茶树

薄荷塘古茶树,艾文华老师拍摄。

三、稀缺价值的形成密码

薄荷塘古茶的稀缺性源于三重因素:地理环境的天然限定、历史际遇的偶然选择、市场认知的滞后觉醒。核心产区位于易武帕扎河区域,茶地海拔1800米的原始森林中,昼夜温差达15℃。这种特殊小气候造就了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形成独特的“清凉蜜韵”。

但真正成就其传奇地位的,是历史造就的稀缺性。现存挂牌古树99棵,年产春茶也就100余公斤。这种稀缺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而是自然与历史共同书写的偶然。就像冰岛老寨现存的百年古茶树,多生长在园埂屋角,是当年开垦土地时“手下留情”的意外留存。

薄荷塘古茶树

薄荷塘普洱茶古树茶

四、品鉴与收藏的双重价值

真正的薄荷塘古树茶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干茶条索墨绿显毫,带有独特的“野性”山场气息;新茶汤体犹如刚压榨出来的甘蔗水,清、淡明亮,老茶汤体或浅金、或金黄透亮,入口即化的细腻汤感中蕴含着山野蜜香;七泡之后渐显木质香,尾水清甜如饮山泉。这种层次分明的口感变化,源自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树龄积累。

对于收藏者而言,薄荷塘茶的转化潜力更值得期待。以2019年古树春茶制成的蓝版「2019薄荷塘」小饼为例,经过两年自然陈化,原本清冽的山野气逐渐转化为醇厚的蜜香,茶汤稠度明显提升,展现出古树茶特有的陈化魅力。这种随时间演变的生命力,正是顶级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

蓝版2019薄荷塘普洱茶

蓝版「2019薄荷塘」小饼

结语:当我们捧起一杯薄荷塘茶汤,品味的不仅是易武茶区的风土密码,更是一段古茶树与人类认知相互成全的历史。从险些被砍伐的野放古茶树,到茶人追捧的臻品,薄荷塘的蝶变启示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对品质的坚守,才是普洱茶历久弥新的根本。正如茶界前辈所言:“好茶从不在山场名声,而在杯中真味。”这或许就是薄荷塘传说给予当代茶人最宝贵的启示。

作者:舒婉慧,系爱普茶网特约专栏作者。首发爱普茶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资讯 > 本网原创 > 易武薄荷塘古茶的前世今生(一):普洱茶界的逆袭神话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