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薄荷塘古树茶的真相解读(四):解码薄荷塘茶贵的真相
——【龑王牌】喝有温度的茶,做有温度的人
【龑王牌】小众名山茶文化品牌,距离百年茶企品牌还有94年
茶,几经翻滚,见质;人,几番往来,见心。
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有七座名山如同北斗七星般闪耀:一是勐海布朗山茶的代表老班章茶;二是倚邦古茶山的曼松贡茶,如猫耳朵、曼松王子山茶;三是易武古茶山的顶级代表茶,易武之巅薄荷塘,再是森林气息极其浓郁的同庆河茶,以及易武小众名山茶入门茶,易武弯弓;四是临沧勐库顶级代表茶,冰岛老寨茶,此外,磨烈茶和大中山茶;五是产地秘而不宣的临沧邦东绿水塘茶;六是千年古茶群落,茶树植株整体较为高大、粗壮的澜湄遗株茶;七是普洱市茶区(原思茅茶区)顶级代表茶,困鹿山皇家贡茶中的细叶茶。
而在七座名山中,最为神秘的当属深藏于易武密林中的薄荷塘。这片古树植株在数百余株原始茶林,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无人问津到价比黄金的蜕变。当我们手握一盏薄荷塘茶汤时,品味的不仅是山林气韵,更是一段普洱茶界的传奇。
一、深林秘境育真味
走进薄荷塘需要穿越五座山岭,土路尽头是摩托车都无法通行的陡峭山径。脚下碎石堆积的土壤里,古茶树根系深深扎入岩缝,枝叶与原始森林的古木交缠共生,仿佛整个生态系统都在为这片古茶园输送灵气。
这里曾是草果种植地,残留的石板台阶与荒废的菜畦,默默诉说着先民在此耕作的往事。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古茶树,树干上斑驳的砍伐痕迹,正是普洱茶产业兴衰的活化石。直到2010年之后,外省人翻山越岭寻到此处,这些沉睡的古树才真正苏醒,以“薄荷塘”之名闻名于世。
图为私藏红印2016年薄荷塘古树茶357克饼
二、稀世之珍价自高
薄荷塘的珍贵,始于刻在基因里的稀缺性。整个产区挂牌古树有100株(含已仙逝的一株),其中一类古树不过50株,每年春茶产量也就几十公斤。即便算上二类与非标号古树,总量也就百余公斤。这种稀缺性造就了年复一年的抢鲜大战:春茶季的山道上,茶商背着现金上山,只为争得几两鲜叶。
价格的攀升轨迹令人惊叹:从2017年的1.2万元/公斤,到2020年一类古树突破2.3万元,薄荷塘用5年时间完成了身价翻番。这种定价权的绝对掌控,源于产区完全由周氏家族管理。当我们看着茶价表上跳动的数字,实质是在为这份纯粹的自然馈赠投票。
薄荷塘标号一类古茶树。(艾老师2018年拍摄)
三、茶汤里的清凉神话
真正让薄荷塘封神的,是入口瞬间绽放的味觉奇迹。茶汤一入喉,山野气韵便如清风过隙,独特的薄荷凉感自舌底蔓延,仿若含住一片带着晨露的嫩叶。十泡之后,冰糖甜韵渐显,喉韵却愈发清冽通透。老茶客常说:“喝薄荷塘会上瘾”,这种瘾,正是源于它在淡雅中暗藏的千回百转。
龑王家多位老茶人品鉴了蓝版薄荷塘小饼后,广东茶友为它甘愿彻夜不眠,上海藏家惊叹十五泡后仍有冰糖甜,更有资深茶人精准把控9克投茶量,只为捕捉那转瞬即逝的平衡感。这些真实的味觉记忆,构筑起薄荷塘不可替代的口感丰碑。
四、寻茶者的朝圣路
2016年的那个春日,龑王团队首次踏上薄荷塘寻茶之旅。吉普车在仅容一车通过的土路上颠簸三小时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连续翻越五座山岭,汗水浸透的衣衫贴在背上,林间的蛛网不时拂过面庞。当最终站在13米高的茶王树下,抚摸着禁止攀爬的警示牌,所有疲惫都化作了对自然的敬畏。
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采摘条件,让每片薄荷塘茶叶都带着跋山涉水的印记。茶农需要架设六米高梯才能采摘顶端嫩芽,采茶工日薪高达百元仍难觅人手。当我们细数茶饼成本时,其实是在为这份人力与自然的双重馈赠买单。
薄荷塘茶树芽叶
五、从私藏红印薄荷塘到蓝版薄荷塘小饼系列
龑王家2016年私藏红印薄荷塘,历经9年陈化,将山林野韵与岁月醇香完美交融。蓝版薄荷塘小饼系列更开创性采用同地块连续6年春料,打造出普洱茶界罕见的“垂直品鉴样本”。对于真正懂茶之人,这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在收藏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
站在普洱茶消费升级的当口,薄荷塘用极致稀缺性与独特口感,重新定义了顶级普洱的标准。当我们谈论它的昂贵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在工业化制茶时代,我们究竟愿意为保留多少原始生态买单?这片深藏易武的翡翠秘境,正在用每一片茶叶书写答案。
本文系龑王茶业原创,首发爱普茶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