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红茶也开始讲新老品种了?
滇红茶创制发展至今已80年,其立足根本的茶鲜叶,按树种和工艺不同可主要分为两类,老品种和新品种。新旧之争,常常是历史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滇红新老品种的交锋从未停歇。从二者的种植、品饮区别到价格翻转,我们都能从中窥见茶叶市场发展演变的脉络。
老品种
新品种
1、老品种之慢
1950年,建国后滇红茶厂被统一收归国有,由当地茶科所开始集体推广种植茶树,这些茶树当地人称为老品种,也叫群体种。当时的栽培技术并不先进,也还没有培育出其他品种,因此推广的老品种以本地的凤庆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和混生野茶树为主。种植方法为茶果直播,也叫有性繁殖。有性繁殖的茶树密度较低,茶园与森林混生。因为有性繁殖,每一棵茶树之间的性状都不尽相同,因此老品种茶树抗旱性抗虫性强,滋味上更具有饱满性和层次感。茶根系发达,它对土壤深层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强,加之工艺上有重揉捻特征,导致老品种滇红茶喝起来有微微酸韵,滋味比较浓郁。
老品种之慢,也在于此,树与树之间间距大、性状不一,使老品种采摘困难,茶芽整体偏小,相对来说产量也偏低。
茶园中的老品种茶树
2、新品种之快
新品种的推广大致始于200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加入,茶科所开始大量研发新品种,以大幅度提高滇红茶的产量和成品质量,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云抗十号、清水三号、凤庆七号和凤庆九号。这批新品种采用无性繁殖的扦插种植方式。有针对性的强化茶种优势、弱化茶种劣势,较好的保证了红茶成品产量和质量。
新品种茶之快,在于其外观统一均匀,采摘更方便快捷,制成的红茶芽头更大、更显毫、喝起来更香甜、苦涩味更低。
老品种(左)和新品种(右)鲜叶与干茶对比,新品种芽头明显更大
3、新老品种快慢之争
截止到目前,老品种茶园占凤庆总茶园面积的三分之二,新品种则占据余下三分之一,二者面积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对抗中。
老品种种植面积
新品种种植面积
2010年左右,新品种如凤七、凤九等新品种红茶在市面上更受欢迎,原料价格高出老品种红茶整整一倍。因为新品种制成的红茶芽头肥大、显毫,感官上更加好看,品尝起来甜度更高而苦涩感弱,比起老品种更符合彼时消费者的审美与口味。
奇怪的是,到了2020年,新品种的原料价格基本下降了50%-70%,老品种的滇红茶原料价格则上涨了50%-100%!也就是说如今新老品种滇红茶的价格基本持平。而其中一些荒野或减少修剪后长高的老品种价格甚至比新品种更贵。可以说,10年前消费者对红茶的审美和10年后的今天截然不同,甚至是180度的大反转。滇红茶的新老品种原料价格变化的翻转,也代表了品饮市场的需求与审美变化。
凤庆种质资源圃
有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的“工具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理性思维和科学技术手段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实现人们的某种功利目标。就像工厂中的生产流水线一般,通过不断优化其效率生产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具体指标和可评估的确定性参数,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成本达到目的,而不去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有情感温度,所以工具理性也叫做效率理性。
以滇红茶来说,新品种的研发和种植便是工具理性的产物,讲求效率、高产高质、一年可采多次,很好地满足了那时人们所需要的标准、量产、美观。
10年后老品种的后来居上显示了工具理性趋势的翻转,符合韦伯提出的另一个概念——“价值理性”,它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其他任何无条件的纯粹信仰。简单而言,就是强调行为背后真正的价值和含义,强调精神领域的东西。由于这10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关注点便开始转向更精神化、更历史和人文的东西。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新被点燃;在红茶中,则是对老品种的偏好。
有性繁殖的群体种,尽管产量和生长速度不及新品种,但在其生长近70年的历史中,沉淀在一杯茶中的历史是新品种无法替代的。老品种更加丰富的滋味审美,带来了一定门槛,不像新品种红茶的香甜,清晰直接,感官刺激强烈。老品种的酸度和丰富度,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有所感受和欣赏。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并不绝对对立,也无一定的好坏之分。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明显处于上风:推崇工具理性促使了经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产业化的到来使越来越多人以低廉价格喝到一杯品质稳定的茶。另一方面,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使手段成为目的,过度追求茶叶产量使得中国人的这杯茶里越来越缺少古老的精神性。
滇红茶新老品种之争,既是审美的流转,也是人们在时代浪潮中前行方向的不断调整,在两极之间试图找到平衡点。韦伯曾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应该是共存且互为前提的。
一杯真正好的滇红,需要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图文作者简介:张宇,人称小黑,1986年的双鱼男,祖籍云南大理洱源,白族。身为一个典型工科男,内心却被艺术与人文所吸引。口头禅是“车要开手动挡、照片要拍胶片、茶要喝山里茶”。2012年创办吉普号;2013年起每年大半钻到云南深山中;2016年制作普洱茶专业知识型视频节目《茶山黑话》(至2019年3月已更新130余期);2017年与百度百科合作普洱茶科普节目《普洱三分钟》上线;2018年与周重林联合出版《茶叶复兴-易武与古六大茶山》;致力于用科学和人文结合的方式,向所有爱茶人,传递世界茶源—云南茶的地道魅力。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