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黄金:茶叶帝国》:在英国,茶意味着怎样的现代性?
举凡写茶书,据余愚目所及,立意取向,大体有三:一是求博,在时空中穿梭,力图呈现茶叶发展的脉络与全貌,《茶叶全书》、《茶业通史》等大作可归此类;二是求专,茶类、茶道、茶人、茶之品鉴皆在此列;三求通达,虽是写茶,其意却在解释世界。剑桥大学人类学家Alan教授的《绿色黄金:茶叶帝国》(Green Gold:The Empier of Tea)便属于此一种。
是书中文版已有二种,第一版曾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刊出(2006年版),但反响有限。待第二版于2016年下半年付梓时,由于有周重林老师及其茶业复兴团队宣传与推广,方受茶人追捧,众人趋之若鹜,被誉为“古今第一茶书”。
不过想要读通这本书,则不能将目光仅限于“茶叶”本身。是书与其说是在研究茶,毋宁说是Alan教授将自己对资本主义起源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的具象化与源头化实践。稍微留意内容,可知其真正关键词是“帝国”。作为主要致力于讨论现代世界起源与发展的当代优秀人类学家,Alan教授的发问源点在于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现代国家之独特性与延续性。他对尼泊尔、日本、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观察与研究,无不显示其作为“比较人类学者”的思考。
除了空间上的对比,他也力图从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关键物件中寻找线索。于是我们看到他对玻璃(《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3年)、茶叶的讨论都基于这一研究理路。
2011年3月—4月,Alan教授受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讲座之邀,前来清华大学国学院开讲,专门与清华师生分享、探讨“现代世界的诞生”这一命题。在他看来,英国在军事、贸易、社会阶层、制度、法律等关键要素上的现代性要素及其一脉相承,成就了英国作为现代世界重要推动者的壮举。(《现代世界的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早年在阿萨姆茶园的生活经历,加上自身研究与广泛阅读的兴趣,自然将他的注意力转向近代英国殖民贸易中的重要物件之一:茶叶。因此,在Alan的思维地图中,作为伴随英国在近代引领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商品,茶叶到底在现代世界进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他写就本书的动力源。
仅就其所运用的资料而言,本书难称学术研究的精致作品,毕竟大量二手材料的引用(例如对中国茶历史的叙述,多是借用冈仓天心的叙述),难免在技术层面上为人所诟病。然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重要性,因为作者所探求的不仅是一种学理上的高深,更是在于文本的可读性,仅就此点而言,他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
在书的序言里,Alan就告诉我们写就本书的关切点:“为什么英国将其帝国延伸到如此遥远的印度北方?”、“它(工业革命)为什么开始于英国?”、“问题的答案是否就存在于我童年记忆中的那些茶树丛中?答案是不是和饮茶的发展变化有关?”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同年茶园生活已然淡忘的他,首先将其母亲对阿萨姆茶园的生活记忆作为序章,以为铺陈,随即将全书分为“上瘾”、“奴役”、“诠释”三部分进行述论。
在“上瘾”部分,Alan借助乌克斯和冈仓天心等人之笔,呈现英人之所以青睐茶叶的原因。同时,引用各类材料,说明茶作为饮品的特质。他告诉我们,与葡萄酒、啤酒、咖啡等饮品相比,茶叶在制作、运输、功用、价格及其文化属性层面别具优势,具有成为全国性饮品的重要特征。因此,当这样的饮品进入英国社会,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占据了饮品消费市场主流。
第二部分,Alan以“奴役”为题,意在表述两种取向,一是茶叶功效多样、价格适中,因而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奴役”了人们的口味,最终成为英国人的“国民饮品”;二是大量的茶叶需求,迫使英帝国转求更大的殖民地与种植地,于是开展对阿萨姆地区的征服与统治。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大量的茶园,茶叶生产亦不断向现代工业方向发展,大量茶园工人成为被资本主义奴役的对象。
在Alan看来,茶叶的大量消费,为英国带来了社会分层与流动、陶瓷制造的工业化、消费社会升级等刺激。英国人对茶叶的着迷,推动茶叶市场的持续火爆,价格也不断攀升。尽管很多英国人对中国垄断茶叶产地,并始终掌控交易主动权感到很不满,但是垄断茶叶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为了把持利润,并未在寻求新的茶产地上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不过英政府显然不会无所作为,他们加紧向印度北部推进,很快征服了那里,并带去诸多现代农业技术。当他们确认茶叶在当地同样非常适合生长时,大量茶园被建造出来。此时,英国的工业革命业已完成,茶叶生产很快被纳入到工业革命塑造出的庞大产业体系中。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在茶叶管理模式、生产模式与运销模式上很快超越倚仗密集劳动力的中国。
与此同时,茶叶消费本身带来的多重效应日益显现。茶叶贸易的增加推动了英国的远洋贸易,并间接促使英国制造出效率更加高的轮船,以应对更为庞大的贸易需求。与贸易紧密相关的是战争,Alan援引各方材料,认为饮茶不仅有助于英国士兵提升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侵扰,同时也能让他们精神更好,无形中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不过,尽管英国享受到了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茶叶热”带来的红利,但是对于在茶园中工作的劳工而言,他们只是在出卖自身劳动力,他们对疾苦与艰难,甚少有人过问,其生活可以说用悲惨来形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Alan用了很多篇幅去描述茶园的经营状况与从事茶叶生产的工人的境况,其目的既是对茶作为英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物件的诠释,也是为了揭示这种“帝国”塑造背后的不合理之处。
第三部分“诠释”。Alan尝试从“茶、身体和思维”来阐释茶叶风靡全世界的原因。他援引世界各地对茶叶的研究,说明包括英国、日本等爱喝茶的国家对饮茶功效的研究,促使茶叶消费更加升级。茶对身体的好处及其对提升思考力与行动力的帮助,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与此同时,尽管围绕全世界最流行的饮品形成了产业化模式,但是从事茶叶生产的底层工人所享受到的茶业红利极少。面对这种剪刀差下的不公平,Alan援引德·昆西(De Quincey)的话,把茶叶称为“魔水”。
行文至此,是书目的业已昭然。无论是大的贸易与产业格局,还是小的个人体验与转变,Alan都在力图将茶叶嵌入原有对英国资本主义的阐释框架中。在他看来,英国于11世纪就发展出来的个人主义倾向,成为理解英国率先成为“现代”国家的核心点。
在他的分类体系中,英国的个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原子化社会;而作为对比,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群体性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社会主义理想与早先儒家的家国理念有内在一致性,因而尚未完成政治、经济、宗教与社会等领域的脱嵌。
茶的物性在促使其成为一种国民饮品的同时,也是造就英国个人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后来变成国内人群阶层流动的重要媒介。人们围绕饮茶形成的社交圈,应和了英国国民自觉脱离家庭,转而通过结社等手段实现社会关系再整合的传统。这一传统被Alan视为英国国民现代性形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故,大到国际贸易体系,小到个人主义发展,茶叶都预示着一种现代性的构建与展现。
于我们而言,茶叶除了带给我们多重味觉,更多的是被时间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赋予诸多价值,普洱茶的盛行让追寻古老成为一种时尚。但对星巴克等企业来说,如何拽住消费者的钱包与时间,是他们开展茶业品牌经营的核心。由此,我们看到,茶在中国依旧意味着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一种传统回归;在西方世界却始终是成就现代性及其实践的重要物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lan试图将茶业发展嵌入到英国资本主义体系的拓宕中,但是他却未能给出一个更具逻辑性的叙述。而且,他最后亦并未就茶产业发展与世界体系变迁给出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答案。联系到他取了这么响亮的书名,这或许是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
不过,正如前述所及,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人类学作品,Alan在“帝国”框架下的茶叶书写,却提醒着从事茶研究的人们:唯有扎根乡土,将茶叶纳入更大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我们对于茶叶的认知,才具有更深的广度。在这条路上,周重林及其茶业复兴团队已然迈出一大步。
文|覃延佳,中山大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学术兴趣:历史人类学、海外民族志、茶文化。
作者:覃延佳,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茶业复兴”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