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复兴:为什么要做一个知识分子的茶局?
原标题《如此美好的夜晚啊》
2021年7月30日,一场大雨过后,昆明清凉湿润,在位于城北的雄达茶城,一群爱茶人在茶业复兴茶书馆,开启了一场知识分子的茶局。这次茶局有书有茶,更有见面的温度与思想的交锋。
茶会的灵感最初来源于《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这本书一共写了16位民国大师,有胡适、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等,我们今天谈民国茶范,谈大师,却经常忽略大师与茶的关系。南渡时期,闻一多在一封书信中说,日子没法儿过,为什么?不因为家国破落,生活贫苦,只因为没有茶喝。那一个时代的风范,令人无比向往,今天我们以知识分子的茶局为主题,希望通过茶激发出更多的思想与见识。
这次沙龙,我们也是在实践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1、周重林:为什么要做一个知识分子的茶局?
“知识分子”是我对自己身份最深的认可,前些天我回答媒体人李军奇的采访,引发不少关注。朋友说你喝个茶,又是韦伯、又是弗里德曼,又是哈耶克的,到底要干嘛?我明白他的意思,喝茶是小事,犯不着这么装。但我要讨论的话题,确实来自这些知识人的贡献,所以过去经常说,自己是福柯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分子,要把茶文化做成韦伯意义上的志业,构建哈贝马斯式的公共空间,形成弗里德曼所谓的思想市场,完成哈耶克的那种自由。这话我说着累,听的人更累。
其实这些人的各种身份,在中国传统里,用一个词汇就可以说明白:文士,就是文人士大夫。文士与茶的传统,陆羽以来已经深入人心,到了宋代更是成为文士的主要标签。但后来这种符号式生活消失了,我举苏轼这个例子。
中华书局刚刚出了《苏东坡全集》,我顺着第一卷往下读,读完诗歌卷时,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他笔下的茶不比酒少,朋友之间寄赠茶,饮茶的感受,茶酒交杯更是日常场景,《寄周安孺茶》那首,长达600字,是浓缩版的茶史。但为什么后世关注他写酒的人比写茶的人多呢?因为研究者自己不懂茶,对这个词对这种生活不敏感。我手上有几本研究苏轼的书,一般都会谈到他的酒,他的美食,但几乎不会说他的茶,最近几年,与他相关的“西园雅集”的生活史也有人研究,但我打开一看,都是讲酒的,茶只字未提。我就有些感慨了,估计只有像我这样喜好茶的人,才能把苏轼从茶杯中再次打捞出来。下一回,其他研究者会因为我的研究而注意他的茶生活同样重要!
茶这个传统在士人阶层消亡得最快,在当下的知识分子身上,更是难以找到这种茶杯唱和酬谢之作,所以过去多年来,我积极邀约并推进知识人与茶的结合,效果也非常好,很多朋友,两三年时间,就取得不错的收获,能感受到茶给自身带来的那种温暖的变化,有些人甚至完成了精神越狱。
今天喝的福海有机班章,视频介绍了好的土壤、气候、树种等要素,构成了好茶的标准。人也是一样啊,为什么有些年代天才云集,就是好的风气在滋养着这些天才,就像云南这个季节破土而出的野生菌,一窝一窝。
我真的希望,我们可以再次努力,回到张载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2、嘻嘻哈哈喝茶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茶局的重点,但茶叶也绝不仅仅是陪衬,思想的灵感往往就来源茶叶。民国大师们,大多喝的是绿茶,而今天的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这一晚的茶局,我们喝了三款普洱茶。
福海班章有机
福海茶厂是业界名山有机的首倡者,名山有机茶有着很高的品饮价值,在满足产区风味的同时,也保证了茶品的安全健康。福海茶厂自有产权的5000亩班章有机茶基地,位于普洱茶黄金产区布朗山深处那达勐一级水源范围内,每年只采摘1次,一芽二、三叶的采摘标准,保留了有机原叶自然鲜活的味道。茶香纯正,香气沉稳,杯香持久,滋味浑厚,阳刚霸气,回味无穷。
老树福字号
这款茶是去年底和《普洱熟茶教科书》同时发布的一款熟茶,茶采用贺开、布朗山古树茶原料,福海20年发酵池,深层矿物质井水发酵。这款茶入口微苦,但化得很快,回甘明显,口腔很舒服,香气以木香为主,微微带有糯米香,香气始终与茶汤融为一体,整体滋味、香气都很协调。
2006年福海特级品班章
这是一款在昆明存放了15年的班章茶,是一位茶友带来分享的珍藏茶品。这款茶让现场的茶友体验到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魅力。这款茶的茶汤已经转化成为诱人的琥珀色,烟香迷人,布朗山的风格比较明显,口感厚重,茶气足,耐泡度也比较高,回味悠长。
3、叽叽咕咕谈心
张大白(自媒体人):茶业复兴的沙龙,我从第一届起就在参加,在我的印象里它可以是主题沙龙,可以是品茶小聚,可以是新书发布会,但这一次的沙龙,却让茶会回到了它最接地气的形态:茶馆。从浙江和四川等地专程赶来的茶友和云南本地的朋友济济一堂,像坐在茶馆里一样谈天说地,表达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时而碰撞出火花。谁说昆明没有老茶馆了,茶业复兴就是。茶是一种饮品,是一种文化,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
郑子语(《万木之心》作者):创作是一种进入“心流”的状态,如何创作,各有各的“心法”。
李白斗酒,陆游撸猫,鲁迅嗜烟,郑板桥迷竹,林和靖喜梅,苏东坡爱茶。文人雅士,总有各种各样的癖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有无癖好,成了一条交友的重要准则,也关联创作。
茶在诸多爱好中,是日常,也是审美。茶是安静的,淡然的,素雅的,洁净的,苦而回甘的。茶可以是孤独的,也是雅集的媒介。茶从一开始是消解语言的,但渐渐的,茶又在激发人的思维。从提神醒脑的生理功用,到有助于文思的精神创造,茶成就了文章,文章亦成就了茶?陆羽的《茶经》是从茶里泡出来的吧,卢仝的《七碗茶》是一遍一遍喝出来的吧,苏东坡的《叶嘉传》是从茶里获得的灵感吧。
茶从味觉、嗅觉,进入到心觉,“茶可清心”,在清心之时,俯仰宇宙,进入最佳的创作状态: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有如神助,下笔如有神,这恰恰与茶予人“通仙灵”的感受相契合。
彭东明(樊登读书云南运营中心副会长、《大器早成》《品牌人生》《爱有其魂》作者):在茶局开始之前的18:00左右,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在昆明举办沙龙活动,很多人会因为下雨而不来参加了,因为违约的成本低。我还特意问了主办方,活动会准时开始吗?对方回复说19:30准时开始。
参加过饭局、酒局,还是第一次参加茶局,对此次活动比较期待。为了不迟到(打车去肯定会迟到的),吃过晚饭,扫了一个电单车去赶地铁,右手扶着电单车,左手打着伞,雨越下越大,衣服、裤子、鞋子都湿了。风雨无阻的去赴约。
重林兄从《苏东坡全集》开始阐述,才知道东坡先生也写过关于茶的文章和诗集。以前只知道他写了很多关于酒的文章。参与的茶友有刚刚学茶的人、开茶馆的人、写茶书的人、制茶的人、卖茶的人、主管茶叶的领导、老茶客、大学教授等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个哲学奶奶”的分享,(81—82届云南大学哲学系)内退之后还坚持听樊登老师讲书、自己是大学教授退休后还专门去老年大学去学习茶艺师的培训,泡冰岛白(注:放一两片茶叶泡到成白开水)、班章白。她们虽然不是茶人,却惜茶如金,不愧是学哲学的,能喝到无味之味。
黄映玲:傍晚,老天痛痛快快地下了一场大暴雨,把大地洗刷得干干净净。应著名茶文化专家周重林老师之邀,我约着两位知识分子老友,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寻到雄达茶城的“茶业复兴”,为的是赴一场“知识分子的茶局”。
茶局设在茶业复兴/猫猫茶书馆里,四周都是琳琅满目的茶书。周重林老师已在这里举办了一年的“茶书展”,听说还将展出一年。他为推介中国茶、云南茶,为普及、提升茶文化,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着实令人敬佩!我曾经请他为党校各级干部学员讲授过茶文化。
本次茶局来了20来人,大都互不相识,当然都认识茶局主人周重林。从众人的发言中我得知,他们中有做茶的、卖茶的、品茶的、研究茶的、藏茶的、写茶的、讲茶的……是一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历、不同年龄的“茶人”。大家品味“福海”茶,翻看茶书,畅聊茶事,感受茶文化……
我的年龄虽属“奶奶”级别,却还是一位典型的“茶小白”。作为行政干部的我,过去几十年专注于工作,忽略了生活,茶对我来说一直都只是用以解渴的一种饮品。现在退居工作“二线”了,有了更多的闲暇,可以逐步回归生活啦。
生活,缺不了酒,缺不了茶,酒让人迷醉兴奋,茶让人清醒冷静。我愿意余生清醒冷静,自然首选茶饮。“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清香隽永、清高闲雅的中国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渊源,茶水流淌在中国人的身体里,茶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里。喝茶是一种行为,品茶却是一种心境,可以在品味中享受精神的欢愉与满足。品茶可以让人神清气爽、荡涤昏寐;还能稳定心绪、陶冶性情;更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自然脱俗、高雅意趣的交往交流。
我参加茶局,听大家聊茶,是以虔诚的心态来学习茶知识、感受茶文化,因为我也想把茶喝出一种心境,喝出一种感觉,喝出一种文化,不仅解身体之渴,也解精神之渴。希望往后余生,禅茶一味,久品生香,淡有余味,回味悠长……
好啦,喝茶去吧!
方树宏(福海茶厂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策划总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茶会,茶会“知识分子的茶局”的主题就把茶会的格局和氛围渲染的很有内涵,我今天理解的“知识分子”,一个主要的标签应该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茶行业是一个群体思维容易被牵引的行业,行业认知度很低,人云亦云的形象也很突出,特别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今天茶会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大家平等而畅所欲言,没有禁锢的主题,充分让每个人的思考力自由畅言,这种形式充满了文化所倡导的自由。
说到茶文化,我是从事茶叶营销十年有余的营销人员,书柜里除了经济学、管理学书籍,就数茶叶书籍多了,茶叶不仅给予了我身心的陶冶,也给了我生计,从茶业和品牌运营角度看,我认为茶文化是助推器,有了茶文化的加持,产业才能发展更快,品牌才能更具生命力。“信任”和“信心”是茶叶营销中需要面对的两个维度,解决消费者对茶叶、茶品牌的信任,让喝茶走进消费者生活,买的放心、喝的放心,茶文化有十分强大的引导力、影响力和滋养环境,只有解决了信任问题,从事于行业的茶农、茶叶经营者、产业推动者才能获得更多的信心,一起推动产业的发展。
赵庆华(福海茶厂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销售总监):普洱茶是根在农业,身融入文化产业的健康行业。茶文化让茶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留下可世代传承的美好记忆,福海茶厂作为老牌茶企,一直以茶品行天下,文化及品牌为内涵服务消费者,今晚有茶友带来福海的老茶,讲述与品牌的经历故事,这些思维及文化的痕迹,让福海茶留下经典的记忆与符号,这些记忆不断传承,带来历久弥珍茶生活的美好记忆。
我们现在所处的盛世带来茶及文化的繁荣,繁荣中的先行者,先进正能量思想及思维、茶文化学者推动茶行业加速发展。周重林老师长期致力于茶书创造,产文化推广等工作,勤勉并高屋建瓴的为行业带来新思想,新方式,其言行及大量文学著作精品让历史茶文化重放异彩,作品中记录的当今的茶文化,为后续传承茶文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福海茶获得深度的消费者信赖,也是以文化为导向,产品及优质服务为发展路径服务广大茶友,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也与周重林老师开展了一些茶文化推广方面的合作,茶文化赋能为福海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茶会思维及知识的碰撞交流是喝茶的意义所在,行业的先行者及文化是前进的曙光,今天晚上因为缘聚一杯福海茶,让生活更有意义。
慎独(茶友):“天才成群地来”,“以茶入文,以文观茶”,“文人学者多嗜茶,可助思”,一场茶话,随情处平心,随兴处作力,无为处启思,一伙人“三随”(随兴、随情、随心)的思绪巅峰,碰撞出思想火花精髓,“知行合一”自然成事。茶局上能谈知、吸收新知,颠覆你的思维认识,激发出新思想和新创意。60后、70后、80后和90后四代人,时间隔40年,思想鸿沟巨大,日常的沟通与交流有一些难度,但一场“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的茶局,可以其乐融融。
最后,以17世纪德国学者阿塔纳修斯·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对中国茶的赞美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大自然给以了文人最珍贵、最便捷的良药,可以帮助他们长时间地从事大量的劳动。开始饮用它时,它的味道很清淡,有苦味,可是为时不久,它就使你感到愉快,养成难以离开它的嗜好。虽然土耳其的咖啡和墨西哥的巧克力有同样的效果,但茶更好些,因为它更温和。当天气热时,巧克力使人感到它给的热力过多;咖啡则使人容易上火。茶永远无害,它的奇异效果不止一种,甚至每天可饮上百次。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首发,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