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林毁林种茶,我们有几点不得不说「央视曝普洱茶乱象」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经济半小时报道《北回归线唯一“绿肺”正在哭泣》截图
11月26日,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节目发布最新一期节目《北回归线唯一“绿肺”正在哭泣》。
节目中记者通过暗访发现,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国有林和自然保护区绝对不允许从事茶叶种植、采摘活动,市面上却有很多打上“国有林”的普洱茶售卖。同样是古树茶,如果来自国有林,价格就能翻倍。
而在自然保护区中,随着普洱茶价格的攀升,村里人开始陆续在保护区里种上茶树。茶树长大后需要空间,茶农们就会围剥、砍伐掉茶树周边的其他树木和植被,一天天、一年年,原始森林就慢慢变成了茶园。
图源于央视财经公众号。
有的村民甚至为了防止森林里原生的树木和新栽种的茶树争抢阳光、养分,又为了躲避森林公安对砍树的追查,他们会对已经长成的大树围剥树皮,让它一天天慢慢死亡。而面对如此情况,当地主管部门对毁林现象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模式态度。
作为中央电视台影响最大的经济深度报道栏目,这一报道引起了多方关注。据人民网消息,11月27日,云南省林草局同国家林草局驻云南森林资源督察专员办事处已赴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核查。
图截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茶行业对此也议论纷纷,有人说:早该依法惩治,保护国有林势在必行;有人既想保护国有林又舍不得它被全封;也不乏有人说:国有林茶喝一片少一片,之后肯定涨价,且喝且珍惜。
对此我们不多做评价,但有几点是我们认为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
在进一步讨论前,我们想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古树茶会在国有林里?目前国有林的许多古树茶,都由当地居民在数百年前种下。后来村寨集体搬迁,普洱茶式微,这些茶树便被遗留在了深山和人们的记忆中。等到普洱茶再度崛起,人们这才想起了那些所有权已经被划为国家森林中的茶树。国有林,并不特指某一片茶园,而是指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森林的茶树。
1、国有林为什么那么香?
“茶树远,所以贵,所以追。”一位在茶山跑了多年的制茶人对我说。
我问这是在制造稀缺么?
他回答说,“不是,是只要惊奇,什么东西只要老板说哇塞就行了。”
这种惊奇,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虚荣心,也让我们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大的快乐和愉悦。这种愉悦,会上瘾,而且往往也很危险。
谁是第一个把国有林的茶包装成产品高价出售的人,我们不得而知;谁是第一个在国有林的土地上播种茶籽的人,我们不得而知;谁是第一个为了给茶树争取生长空间而给大树剥皮的人,我们也不得而知。对于在国有林铤而走险的茶农和茶商而言,最难以抗拒的是巨大利益的诱惑。
有人想用“存在即合理”来为这一现象辩护。存在即合理的“理”,指的是现象出现的理由,这种“理”并不是通常状态下的合理,亦即“正确的”的,例如违法犯罪。我们可以讨论违法犯罪现象出现的理由/原因,但是不能说这样是合理/正确的。当然,我们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寻求良性发展的探索过程中,首先要思考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理由。
2、关于普洱茶的审美
“这里远离村庄人烟,自然生态非常原始。生长于此的茶树,长期自由野放生长,大多高耸直立,采摘起来难度大,喝起来有山野气韵。”这是淘宝上一位易武国有林卖家的产品描述。这段文字背后,透露出了现代人对远方、对大自然、对野性的向往,也折射出了时空压缩之下现代人的困境,焦虑和无奈。对眼前的、附近的美好视而不见,向往着远方和未知,似乎是现代人正在掉入的怪圈。某种程度上,国有林被追捧,是我们内心矛盾和生活的割裂所致。
许多爱茶之人,都胸怀山水,都向往着逍遥与自在,一杯清茶,相对而坐,传递的是一种友好的东方雅生活。消费市场贩卖的国有林故事,充满野性、逍遥与不羁。《经济半小时》里讲述的是另一个“故事”,它与与远方、与自然与逍遥无关。在这个“故事”中,为了让茶卖得更高价,有许多原本生机勃勃树木被“谋杀”,原始森林正在遭到破坏,还有一群淳朴善良的茶农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
当我们在讨论国有林茶园的当下与未来之时,除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维度之外,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普洱茶的审美。究竟是什么样的市场驱动和审美需求让国有林里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你是钟情于这杯茶,还是痴迷于消费社会为你构建出来的神秘、高贵与尊贵?
3、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公地悲剧」
毁地种茶事件并不是首次,早在2018年6月,中国森林公安就曾发布公告:“不听劝阻,男子执意在自然保护区毁林百亩种普洱”,在多翻劝阻遭拒后,森林公安以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被森林机关刑事拘留。
图截自中国森林公安公众号。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公地悲剧」问题,1968年,美国学者加内特·哈丁在《公地悲剧》中指出:如果让牧羊人在公共牧场放羊,每多一只羊,牧羊人就会多增加一份收入,同时也会加重草地的负担。如果每个牧羊人都无限制自由放牧,那么每个人都会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增加羊的数量,最后的结果,就是草地过度放牧,以致荒芜。
面对“公地悲剧”,过去普遍认为只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私有化,但国有林没法私有化;二是强管制,即国家通过强制管理,严重打击违法人员,这也是财经网所呼吁的。以往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或许能够一时加强监督,风声过后,国有林依然会陷入监管不力的泥潭中。
但第一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奥斯特罗姆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多重参与者构成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即通过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自治行为来解决公地悲剧。人不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他们也会追求损失最小化,当人们见到资源价值在耗散时,他们会想办法组织起来形成一些规则,阻止这些资源的价值进一步耗散。
以国有林为例,茶农、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纷纷参与到其中,为自己发言,从而融入治理过程,得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安排,每个群体参与其中,共同承担责任,或许这才是最优解的方向。事实上,复合产权一直都存在,部分地区的茶农早已开始形成组织保护国有林。
或许这次的事件会让人感到些许失望、迷茫,认为这是普洱茶发展路上又一黑历史,抑或是将对普洱茶发展造成重挫。抛去审美不言,这次事件引发持续的关注和讨论,除了能提高茶行业的法治意识,还可以让我们更深、更理智地去反思属于普洱茶的健康发展道路到底在哪里。
截止2018年,云南省茶叶面积630万亩,采摘面积600万亩,全省有机茶园面积45万亩,茶叶总产量39.83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14.3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843亿元,较2017年增13.6%。普洱茶取得的长足进步,不是靠毁坏森林,更不是靠违法犯罪,而和良好的生态分不开。
于未来,我们依然抱有无比积极的愿景。
作者简介
杨静茜,自媒体《茶业复兴》主编,云南茶史专家,主编有《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主创有《茶马古道风情录》《勐库寻茶记》。
罗安然,茶学科班毕业,留学日本,现为《茶业复兴》编辑部主任,主创有《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秘密》。
作者:杨静茜,罗安然,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