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秋天的最后一场茶会:品那卡竹筒茶,听茶马古道传奇故事

秋天的最后一场茶会:品那卡竹筒茶,听茶马古道传奇故事

作者:复兴沙龙  日期:10-24 来源:茶业复兴

茶业复兴茶会

图片: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夏威夷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旅游管理系主任,云南大学“理解中国”文化旅游研究基地专家光映炯女士

10月23日,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23日下午,由福海茶厂和茶业复兴联袂举办的二十四节气霜降茶会在昆明举办,品一杯竹韵与茶韵交融的那卡竹筒茶,听一段悠远而浑厚的茶马古道传奇故事。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习俗

饮酒赏菊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吃柿子

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还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吃了杮子,冬天嘴唇就不会裂开。

登高望远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茶马古道上的旅行者

一条路,用茶和马连接了从原始雨林到雪域高原的血脉,壮阔而神奇;一些人,用脚印、时光和生命,滋养着这条茶和马连接的血脉,悠远而浑厚。千百年来,这条路见证了太多关于行走、关于生命的故事,这条路叫茶马古道。

茶会现场,《茶马古道上的旅行者和旅游文化》一书作者光映炯女士进行了主题分享,她为我们开启了一次追溯之旅,一场与茶马古道独一无二的邂逅。

光老师从古道古韵、云南印象、文人情结、泊者之旅、茶人探秘、寻者步履等六个小节进行了分享。在“古道古韵”中,从太史公行天下讲起,带我们走入了“蜀身毒道”,在典籍中与樊绰、杨慎、檀萃、徐霞客同游。

茶业复兴茶会

“云南印象”部分,主要讲解了外国旅行者笔下的云南,在《马克·波罗游记》《在未知的中国》《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彼岸的目光——晚清法国外交官方苏雅在云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被遗忘的王国》《西行漫记》等外国写作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云南,也看到了他们眼中的云南茶和茶马古道。

茶业复兴茶会

在“文人情结”部分,讲解了艾芜的《南行记》、闻一多“湘黔滇旅行团”、沈从文的《云南看云》、汪曾祺的《泡茶馆》等近代对云南影响深远的文章和事件。“泊者之旅”部分是社会学、人类学者与云南的旅行故事,费孝通先生的田野旅行、方国瑜先生的边走边看、姚荷生先生的摆夷风情、江应樑先生的边地行走等。

茶业复兴茶会

“茶人考察”部分,是光老师为这次分享特别准备的内容,我们回顾了有李拂一、范和钧等人在云南的茶叶事迹。最后一部分,讲解了《旅行杂志》以及茶马古道命名者木霁弘先生的代表作《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的重要价值。

“对于游者而言,茶马古道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是那些人声嘈杂的旅游热点中的一个叫卖和包装,对于行者而言,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承载着马帮故事和丰厚历史的人文地图;对于滇、川、藏三角地区的百姓而言,铜铃丁冬的茶马古道是运送茶叶、马骡、盐巴、布匹、粮食的生命线,是春夏秋冬中的漫长等待,是延伸于大山大川中亲情和血脉……。”

茶业复兴茶会

擎天·那卡竹筒茶:一杯茶中的匠心与传统

听完了茶马古道旅行者的故事,我们一同走进西双版纳深山,品一品那卡竹筒茶。

那卡位于西双版纳之巅滑竹梁子山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800毫米,生态环境优良。那卡茶条索紧结、芽头较小,香气高昂、耐泡度高,回甘生津明显。那卡世居的是拉祜族,据载,那卡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就连缅甸国王也曾非常喜爱那卡茶。

茶会上,福海茶厂培训部经理房璐女士为我们讲解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竹筒茶文化,云南竹筒茶种类颇多,归纳大致为三种形式:以竹筒作为煮饮茶工具(布朗族的青竹茶、爱伲族的青竹茶)、以竹筒作为烤制茶工具(傣族的竹筒香茶、布朗族的竹筒茶、拉祜族香竹筒茶)、以竹筒作为贮制发酵工具(布朗族的酸茶)。

福海茶厂培训经理房璐分享茶品的基本特征

图:福海茶厂培训经理房璐分享茶品的基本特征

福海茶厂的擎天·那卡竹筒茶,以竹筒作为烤制工具,精选那卡大树晒青春茶毛料,历经六道成品工艺,火烤手舂,全程手工制作而成。一杯茶中,凝聚了匠心与传统。

这款茶内外兼修,外包装低调奢华,细节之处方显用心。茶汤金黄透亮,茶香中有茶叶的甜润香、竹液的悠长香、柴火的火烤香,相伴协调纯正。茶汤入口醇厚甘爽,汤质细腻,喉韵清凉而悠长,口齿留香持久,竹韵与茶韵交融,浓厚的民族风味和文化底蕴,品之别有一番滋味。

福海竹筒茶

在勐海县福海茶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策划总监方树宏看来,研发这样一款茶品,是想有别于传统的竹筒茶的呈现形式,让茶友对竹筒茶有不一样的认知。方树宏先生也提到,茶马古道的内涵博大精深,我们对茶马古道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符号层面,应该对茶马古道有更深入的挖掘和梗精彩的表达。

勐海县福海茶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策划总监方树宏

勐海县福海茶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策划总监方树宏

学者、作家周重林先生对云南普洱茶的紧压工艺和多元化民族茶文化进行了分享,他对擎天·那卡竹筒茶的外形和内质都赞誉有加。在周先生看来,普洱茶行业对文化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茶马古道、越陈越香、百年古树这12个字应该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的内核所在。

茶业复兴茶会

伴随着竹筒茶的甜润和回甘,茶马古道的悠远和浑厚,秋天的最后一场茶会走向了尾声,我们冬天再见。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秋天的最后一场茶会:品那卡竹筒茶,听茶马古道传奇故事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