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树叶,不识森林丨离茶远矣
有机之路,风光尽好,但是通向美好的路径往往都是荆棘之途。在云南的茶园里,有机不仅意味着无化肥农药,更意味着茶园生态系统的回归。对古茶园生态系统的模仿,需要砍掉部分密植的茶树,需要种植养护遮阴的乔木,需要承担虫害损失,需要拿出耐心等待食物链的重建……而,真正的智慧不正如是吗?
去贴合与复原真正的自然之道,而非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古茶园的本质是区域生态系统
除了树龄外,古茶园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优良生态系统里的一个区域性优良生态系统。走进澜沧江两岸的茶山,就会发现生长在莽莽群林间的古茶园,是一种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农艺技术,茶树与各种林木同时生长在一起,最终以多种植物种群、多种动物种群、多种微生物种群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下结构稳定、能自我平衡,充分满足茶树生态要求的生态系统。
古茶园里可以看到的是,茶树得以自然地恣意生长,土鸡、冬瓜猪、牛群等就在茶林里悠闲地漫步,吃饱树下的杂草后又给了古茶园充足的养分,使古茶园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原生态环保生长链。遒劲的古茶树枝干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苔藓,苔藓留住了水分,其上又长出蕨类、兰科等各种附生植物,让一棵古茶树也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正是这种良好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循环,让古茶园无需农药,也无需化肥,甚至无需过多人为的干扰。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云南的茶园基本都是这样的古茶园。
让生态系统释放茶树的天性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造的。比如对有性系茶园,按5种模式进行留养的同时套种其他林木,无性系茶园则以套种各种林木恢复生态系统为主。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做到“茶在林中,林在茶中”,恢复和重建茶园的立体生态系统。
高密度留养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
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普洱市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从挖4株留1株到挖1株留1株,从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到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等。等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甚至更少。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更新能力,实际上远超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稍稍加以善待,必将会加倍地回报给我们。如今,漫步在景迈山生态茶园、墨江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等诸多已能够确确切切看到改造成果的生态茶园,可以看到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与四周郁郁葱葱的林地融为一体,让人有些分不清哪里是茶园,哪里是森林。那些自然放养了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成三四米高的乔木,像古树一样茶农采茶都有点不方便了。
更可喜的变化是,随着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茶树回归到自然生长状态后天性得以释放,不但茶变得越来越健康、安全了,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香气、口感、厚度等越来越接近古树……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优质的生态茶园,留养的茶树长得像古茶树一样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香樟、樱桃等乔木树种更是高大繁盛,将整个茶园提升到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茶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和建立起来,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依靠这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广大消费者将可以享用到绿色安全、品质优异的茶品。
本文节选自《远与近,生态茶园的经济学》
作者丨段兆顺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作者丨段兆顺,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