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重山茶坊制茶日记:普洱茶价值投资者的正面与侧面

重山茶坊制茶日记:普洱茶价值投资者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沈伟  日期:11-02 来源:重山茶坊

神威的制茶日记

导读:关于普洱茶的收藏理念和投资的经验之谈,网上有许多文章可供参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是因为在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问题,关于《普洱茶现在的高端品牌和值得收藏的产品有哪些?》,促使了我想写一篇有关于普洱茶价值投资类的文章,供收藏者有个系统型的思考,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普洱茶价值投资演变路径,从关键性的条件及因果关系,清晰自身的机会与需求。

喝普洱茶都知道,普洱茶有三大价值:营养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亦或投资价值,是普洱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价值,也是核心价值,是我们在做普洱茶文化讲解时或是培训时,经常阐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原产地的地理优势,陈化的所带来的品质再造优势和工艺独特优势等等,都是围绕普洱茶价值体系展开论述的。

自然地,站在不同的需求角度,在乎普洱茶的价值方向也各不相同,有的关心普洱茶的转化后的品饮价值,有的关心普洱茶的功效性,减肥或降血脂,包括老茶陈化对人体的影响等等,有的关心普洱茶的人文,包括了茶的美学艺术层面,而对于大多数喝茶的人来说,普洱茶的收藏几乎是每个爱茶之人都关心的话题,所以,在回答知乎的问题时,我站的角度是以喝茶和未来可期回答的,也就说,营养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是我特别注重的,为什么?普洱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在人体功效的研究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学术论文和药理临床,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自然没有必要过多重复描述,其次,我也不是文化学者也没有非常敏锐的艺术细胞,对于普洱茶文化和美学方面的研究,也并不是我所擅长的,所以,普洱茶的收藏投资价值,是身为制茶人和真正普洱茶收藏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对这个行业的一些感悟,帮助收藏者认清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神威的制茶日记

正文

在2007年普洱茶崩盘后,到2008年“古树茶”的概念出现,普洱茶正式进入了再发展的阶段,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品牌,形成了以收藏古树茶为主流的热潮,这股热潮促进了大量稀缺的,优质的古树茶资源被挖掘出来,每年在市场上流通的古树茶至少是以吨为计算单位的,虽然,这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产品,但总体而言,以古树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市场价值是被放大的,越来越多的新收藏者加入其中。

但做为个人普洱茶收藏客出现爆雷的新闻,这几年出现了好几例,大多数收藏者一开始可能因为喜欢普洱茶,感性的认知,从小量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茶到越囤越多的状况,见了太多,但时间久了这些茶到底是好还是坏,到底能不能变现,却成了谁也回答不了的现实问题。

我也看过不少关于收藏普洱茶的观点文章,大都是以厘清自己需求定位的阐述,确实应该如此,但是不是明白自己的需求之后,就可以放弃其他的想法了,我始终觉得人是贪婪的,总想在达到目的基础上收获更多,总想切实的看到普洱茶增值的成果,越囤越多,自然期望的也就更多。

真正通过收藏普洱茶,让价值实现投资回报的收藏者确实有不少,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或前辈,但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及相似的条件才促使结果的呈现,普洱茶看起来是大众投资商品,但实际并不一定,因为在流通上,却有各种各样的条件约束,它并不能真的像股票投资一样,在同一个体系内完成交易。

在开始阅读该文章前,有必要对普洱茶收藏价值的发展轨迹有一个大局观的了解,也就是清楚的明白整个行业的效应带动的普洱茶升值的路径,如果您已经对普洱茶有了长期的收藏心得,或是对收藏普洱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略过部分内容,当然,感兴趣也可以回顾一下。

神威的制茶日记

一、群策群力的普洱茶市场化

因为普洱茶的浪潮,不得不提2007年的普洱茶从新闻热潮到市场崩盘的这个时间节点,在2007年之前,普洱茶走进大众视野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而非偶然或单一事件。这其中,具有代表影响力的大事件,涉及了一些茶人,还有一些茶企以及政府部门的推动的事件影响。

其一、2004年内地出版了中国台湾的邓世海先生的《普洱茶》一书,实际上,这本书先是在1995年中国台湾出版,据说当时,此书在台湾和香港等地掀起了不小的关注度,这本书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认知启蒙,一个是通俗的描述了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和陈化价值,另一个是对茶有了专有的名词评价,对当时大众的生活需求层次提升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这本书出版前,邓先生就曾在多个公开场合的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中,提出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通俗观点,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据历史资料显示,越陈越香的观点非邓先生所创,参考:明朝云南人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二载:“茶,点苍,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地。”,但用通俗易懂的观点进行阐述的,邓先生称的上是较早的提出者),邓先生非科研人员,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用严谨的科学分析和论据,为越陈越香的论点进行数据论证,自然受到了不少非议,在这之后,所引发的学术界,科研界对于越陈越香观点的验证,讨论和争执以及普洱茶文化层面的研究,著书立说更为平常,从大局出发,这是在推动普洱茶整体的发展的重要刊物。

其二、2005年5月,6支马队从云南出发,历时5个月,完成了4000多公里的云南马帮进京“贡”茶活动,这场活动从云南到北京,乃至影响到全国,持续了将近一整年之久,直到2007年影响依然存在,是一件影响力足以载入普洱茶的史册的重大事件,因为这场活动实现了两个重大的成果,一个成果是让普洱茶真正的走进大众视野,掀起了“普洱茶热”,在当年新媒体还没有的时候,微信,抖音等流量载体并不存在时,能通过纸媒达到全国轰动型效果的寥寥无几,马帮进京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成果是活动现场一筒茶拍卖成交的160万的价格,这个亮点对于当时普洱茶行业发展来说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了媒体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随之,引爆的热点,普洱茶值得收藏,普洱茶减肥降血脂功效性的话题成了市场的关注点。

在这之后的,香港嘉德,仕宏等拍卖公司的几百万普洱茶的成交价格都只能算是借着这场东风而行。而这场活动也不是单方面或是1-2个人能完成的,其中有政府部门的推动,策划团队的执行,媒体的宣传,还有明星张国立先生等人,以及龙润,中茶,老茶茶馆等企业的支持与协助,这是个典型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的效应,在这场活动之后,再一次的“马帮贡茶万人行”就成了烂尾,结果是半途而废。

其三、2000年初国营茶厂的改制,在改制前,以下关,昆明,勐海茶厂为代表的普洱茶产业是以中国茶叶总公司统购统销的形式发展,到了80-90年代时间,市场化格局开始出现,2000年之后,下关,勐海等茶厂在这个时间段完成了民营企业的转身。因为这是个整体的行业事件,对于当时的消费大众来说并无观感,但对于普洱茶的行业来说,影响的是行业格局,一方面,当时国内创业机遇和互联网浪潮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普洱茶这个产业急需要趋于市场化的自由发展。

当国营茶厂转身为民营茶厂似乎像脱了缰的野马,在国营茶厂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员工,开始下海自主创业,中小企业,小作坊跟着纷纷崛起,还有广东,香港,台湾等省的茶人茶商一起涌进云南,如果说2008年之后,普洱茶新品牌一波波的出现,那么,2000年初可以说是普洱茶创业热的第一波浪潮。

回顾过往,在2007年之前,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虽然都是独立的事件,但又都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着,因为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往大了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市场化的结果,往小了说,是普洱茶的价值的呈现,是政府和企业群策群力推动行业的成果。

所以,即使没有邓先生,也会有李先生,王先生推广普洱茶基础知识的传播,即使没有马帮进京的轰动效应,也会有地方性的推广和宣传。因为到现在,这些事件的后续,都依然存在着影响力,我们经常用到的普洱茶“回甘”,“生津”等品鉴词汇,是由这些前辈茶人所提出的,我们所看到大部分关于茶山,产区历史介绍等资料也越来越完整,也都是借鉴了前辈学者的们的心血等等。

神威的制茶日记

二、一次没有规则的野蛮生长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自然就会有坏的一面。群策群力的产业驱动,即提升了普洱茶的产业规模,也催化了这个产业的野蛮生长,当越陈越香的概念成了想当然,是越陈越好也罢,还是越陈越贵也罢,都已经不重要了,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往往只要有个别的亮点,那么,就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般的全局变化,所以,当所有人都认为普洱茶可以升值时,非理性的群体性行为开始蔓延,更加没有人关心越陈越香到底指的是什么。

就像前两年流行的P2P网络金融一般,普洱茶也是如此,大众对普洱茶的利好想当然的认为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2006年上演的全民热炒普洱茶的狂潮,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云南各个茶厂的产量完全供应不足,普洱茶的价格从一天一个价演变到上午一个价格,下午一个价格的现象,消费者,茶商,厂家全都如失去了理智一般。

实际上,在当时的状况下,普洱茶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在2007年普洱茶泡沫之前,没有人告诉大家,为什么那些老茶能进入拍卖会?几百万的价格凭什么能被拍出来?还有,拿出这些茶的是什么人?成交的这些人又都是怎么看待这些普洱茶的?没有人关心普洱茶的工艺是什么,没有人关心普洱茶的品质如何界定,更没有人在意普洱茶怎么存放。

而更加无厘头的是,这个行业的规则在当时并没有被明确,往往都是越没有规则的东西,越容易滋生风险,在2008年之前,普洱茶连质量生产标准都没有,说难听点,是完全处于自由发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状态,毫无约束力。直到2006年12种普洱茶不合格事件,直接导致了2006年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的出台,普洱茶保质期事件受到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的关注,引发社会联动效应,从而促动了中国普洱茶国家标准于2008年12月正式实施。

也就是说,从2006年的开始的普洱茶收藏热到2007年下半年的崩盘,完全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以严格的生产标准而言,2008年以前所有的普洱茶都是未经过合格生产标准的产品,不管是印级茶,还是号级茶都没有QS认证,根本无从查询。但事实是,大多数人,大多数厂家,大多数茶商(包括我)都不会否定2008年以前普洱茶大量生产的现实,大部分的茶厂依然保存着当年那些产品的生产记录和生产日志,而现在市面大面积流通的这类2000年初的产品,都属于这样的状态。

再者,这些茶所产生的价值,以及各个环节经手的过程,到底如何定论,即使茶厂自己也无法确定,更不敢负责,一台手机,因为电池问题,厂家给予售后维权,一台汽车,因为设备零件的问题,厂家给予召回,而因为一张棉纸,而导致成千上万的假茶冒充,谁又该为此负责。如果说普洱茶因为没有标准,让人担忧,那么,没有规则的行业,就更人难受,在这样的环境下,谈普洱茶的升值,即使得到认可,也只能存在于部分人且是小范围的现实,绝对不可能成为大众投资商品,在2000年初,的确存在一些精心制作的茶品,部分茶商定制的,诸如班章大白菜,绿大树等等,都属于那个时期的优质作品,但始终是寥寥无几,也仅在部分资深茶人和茶商中进行流通,至少在当2007年崩盘时,对于大众投资者,绝大多数人收藏的普洱茶几乎一文不值。

神威的制茶日记

三、圈子文化的影响力

当普洱茶走进大众视野,就一直存在着各方言论及公信之争,这个要从普洱茶的评判标准说起,因为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是以个人言论(前文所述)开始的扩散,到部分认同,再演变成小范围,形成一个圈子内的认同,最终达到普遍的行业共识或妥协。因此,茶人的言论和品行在这个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类似的行业很多。因此,从“越陈越香”到“普洱茶定义”,实际上,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包括现在各种所谓新工艺的创造皆是如此,所以,经常拿普洱茶的标准各执一词,也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也因为价值的提升需要,这个圈子里大师,专家的头衔特别多,各自宣传,教育茶友辩识品质的行为成了一种常态,这个现象谈不上好或不好,因为是必然,各自的争论本身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再加上,外界的质疑,这种状态从来没有停息过,即使到现在也是一样,是这个行业的常态,谁都可以公开评论两句,特别是,当一些有影响力的茶人或学者,包括其他行业的名人,只要对普洱茶评价一番或是发表属于自己的言论,都会引起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关注,而当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所谓知名人士的普洱茶言论更能激起行业性新闻焦点。

对绝大多数茶友而言,是不知深浅的,不明所以的,有人选择了相信,自然就有人选择不相信,拉帮结派也就自然成型,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带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的茶圈子文化,要么是因茶人的观点有着忠实者的信任,要么是因利益一致,目的相同而聚集,即使是现在各个品牌厂家的也是如此,普洱茶,实际上是个圈子文化。圈子文化不是普洱茶独有的,各行各业都有,普洱茶的圈子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是,直接带动了普洱茶收藏的交易属性,这是因为许多收藏几十年左右的中期茶,包含号级茶,印级茶的流通,大多数是在圈子内完成的流通价值。

以90年代前后的,2000年初为代表的,那些具有非常高知名度的普洱老茶,收藏价值能不能变现,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圈子,是人,而不是茶,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不在普洱茶老茶收藏的圈子里或是知名人士,即使拿出来珍藏多年的八八青饼或是号级茶也没人会认可它的价值,甚至被怀疑真假。所以,这是普洱茶不可能成为大众投资商品的重要原因。

其次,圈子一定存在封闭式的和开放式的,因为圈子是由人组成的,过往的茶,没有任何标准的茶,一般只能在封闭式的圈子中流通,没有厂家参与,没有第三方权威认证,完全受茶人茶商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在市面上公开出现,也体系不了任何价值,即使有人相信也只是极少数,还不如超市卖的袋泡茶。

当然,任何事物都会因为新的趋势而改变,当流量为王的时代来临,众筹活动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本圈子信息封闭的弊端,因为茶圈之外的平台的介入,自有的流量达成跨界合作,能极大的推动一些不知名老茶在茶圈外的流通,但这也只属昙花一现,毕竟,一旦出现质量风险的问题,那么,这就是颗雷,只能见好就收。

当进入现代规范化生产后的普洱茶,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逐渐有了章法,开放式的圈子在行业里也就成为了常态,是因为有品牌,有厂家的直接或间接主导,以“某益”品牌为典型代表,以品牌信誉为背书的一个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圈子相互交集,聚集而成一个更大的,有庄家,有契约者参与的大圈子,这些小圈子在大圈子的影响下,有完整的利益链条,有快速的流通渠道,才能做到吸引大大小小的普洱茶投资者进入,这是2008年以后,一部分圈外人士真正可以参与投资普洱茶并且能实现一定价值回报的可能性。当然,也曾有茶企或是有战略头脑的商业投资人,期望将普洱茶变成大众投资商品,实现普洱茶按证券化交易模式运作,只是这个行业还没有成熟到能实现这个模式的程度,再加上政策原因,也只能试试水,就作罢了。

回顾普洱茶在价值回报上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热闹的是普洱茶的价格,看着一年比一年高,等到进来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有点像郭德纲说的相声入门,会说话都可以学相声,但是能真正凭借业务水平生存的寥寥无几。普洱茶的投资也是一样,有钱的都可以进来收藏,甚至经营,但是靠普洱茶收藏,带来实际增值收益的并那么容易,所以,进来易,走出去难。虽然如今没有当年的那般狂热,但2007年那般盲目非理性的跟风现象到现在依然存在,也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这个行业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

这种自我纠正的能力,一部分来自于普洱茶投资收藏者的理性意识上升,另一部分则是,这个行业自我纠正和基础建设的提升,说白了,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理论的真正实践。

神威的制茶日记

四、价格是体现普洱茶价值的关键因素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如何体现实际价值,一般而言,是以品饮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提升作为核心的参考标准,至于其他的稀缺价值,品牌价值等等,虽然重要,但不是关键因素,因为只要有了市场需求和品质认可,其他都能实现,也就是说,市场价值和品饮价值是直接反映普洱茶“越陈越香”理论的可见依据。自然地,将价格和品质自然地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联效应,价格逐年的提高是因为品质提升了,品质提升了,价格自然也就高了,因为价格的提升,才能体现自己的产品越陈越香的结果。

在现实中的价值体现,更侧重于市场价值这个关键条件,除了价格之外,没有其他更为合适的评判标准,这是因为普洱茶的品饮价值,从新茶到老茶,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个人喜好,仓储环境,工艺要求等等,这是个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答案,就如同,2000年初没有普洱茶质量生产标准一样,各说各话,自由发挥,是干仓优还是湿仓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未来发行了越陈越香的品质鉴定标准,也许会改变整个普洱茶的行业状态,但现在没有这样的标准。

但品质是否真的提升了,价格是否真的符合品质,就是另外的话题了,所以,一种彰显品饮价值便成了这些年的常态,是以产区风格为代表的稀缺型古树茶,这些茶符合了普洱茶市场发展的趋势,同时稀缺型恰恰又是体现品饮价值和市场价值双重标准的特征。在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品牌知名度还不足以提升自身价值的时候,这个就成了不少茶人茶商的选择。但这也仅限于新茶阶段,才会出现古树茶的新茶一年比一年价格高的态势,即使这样,依然绕不开一些客观的不确定性因素,至少,目前古树茶的市场,已经发展十年以上了,依然没有可以称之为代表的古树茶老茶作品。

价格的高低,也就是市场价值,是可以通过品牌运营的手段,主观实现的结果。在这个行业中,有不少普洱茶品牌都会自称为中高端或高端品牌,这是因为在经营的过程中,当自己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品饮价值在不断提升时,主观和客观存在形成的意识,基本上,是目前所有普洱茶品牌发展的正常现象,没有例外,除非觉得自己的产品品质没有逐年更好或是根本没人买账,所以价格没有变化。

而在界定一个品牌是否符合高端品牌的条件上,有的认为做古树纯料茶就是高端,有的认为越稀缺越高端,有的认为老茶才是高端,观点很多,甚至有质疑普洱茶的达不到高端一说,所以,各个品牌,各个茶人茶商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词,没有对错可言,当自己产品的价格越来越贵时,契合中高端的定位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价格始终是硬道理,没有价格的高端是不存在的,至于市场认不认可,那是自身的问题。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普洱茶品牌大都不可能全是高价茶,自然也存在价格亲民或是性价比高的产品,在一些知名品牌里,如x益,陈x号2000年初的产品,在市场上,动则上百万一件都属于正常现象,而每年的新品中也有便宜到几十块一饼的。也就是说,纯粹的高端普洱茶品牌不存在,但高价的高端产品是一定存在的。

比如,大多数圈内人认可的高端产品,印级茶,99易x号,绿x树,2000-2002年班章大白菜等,这些产品也是圈子里认可的普洱老茶的代表。但追溯当初,这些产品在制作初期,实际上,并没有知名度,更谈不上高端,是在资本,大庄家,渠道共同的发力下,创造出来的高端价值,是群策群力的效应,不是个人所能造势出来的成果,小x茶也做不到。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一个资深收藏者的普洱茶,在没有市场的推力下,实现翻几十倍,百倍以上升值的现象。

也就是说,作为个人普洱茶收藏投资者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撑一个产品的爆发性升值,这点对于资本,庄家等圈子里的角色而言,也是一样,作为普洱茶价值投资者,可以跟随热门的品牌或产品,也可以选择有潜力的品牌或产品,市场价值需要多方共同协力促使一款茶的市场增值,来找下家买单。单从市场增值上来看,X益是将市场价值实现的较为突出的一个品牌,这些年的产品,基本是在没有进入市场前就已经开始炒作了,春秋x义,x海,千x孔雀,轩x号等等,在市场里,现在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就是能抢到这些货,就等于抢到了钱,因为产品没上市,价格都已经翻了2-5倍以上,这就是资本的力量,协同的效应。

至于其他品牌,大部分遵循的市场增值是通过每年涨价20—30%或是参与比赛评价等方式,给自己的产品带动市场增值,而这种主动的行为,一个是看品牌的影响力,另一个便是品质是否真的能得到一些人的认可。

神威的制茶日记

五、普洱茶投资的理想与现实

纵观普洱茶行业的特性和发展历程,存在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以质量标准尤为凸显,种种的乱像,造成了现在混水摸鱼的状态,到了消费者手中,往往带来的都是交学费的评价,这是事实,也无可奈何,因为普洱茶的基础建设,实在存在太多的薄弱环节和疏忽。近几年,虽然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注重并建立自己的质量生产体系,特别是一些对自己的产品有严格要求的茶人,产品的质量比2000年初期提升了许多,但整体的行业特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这是一个讲究圈子的行业,一个标准模糊的行业,所以,对于普洱茶的价值投资,站在投资者或收藏者的角度来看,以什么身份参与进来,考量收藏的期限,是中短期收藏还是长期收藏以及处在什么样的圈子,这三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当清楚自己的角色,人脉和目地,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投入。

一个刚刚对普洱茶产生收藏意向的,通常考虑的是选择优质的产品和品牌为前提的,而忽略了收藏的这些产品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也只能算是买了喝的。对于大多数收藏普洱茶的人来说,长期性的收藏一些好茶自己喝,是非常基本的需求,所以,一般得到的建议是,只要懂的规避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就可以,而且,收藏的一些产品大都会因为厂家的运作,实现逐年增值,实际上,大部分有一定历史沉淀的品牌或是茶商,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错的产品值得认真品一品,当然也存在产品层次不齐的现象,需要一定的品鉴经验。当收藏普洱茶有一定经验了,那么,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逻辑,也就不存在什么是高端,什么是低端了,因为在每年喝茶的过程中,自己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品质。

其实这样类似“适口为珍”建议多半没什么用,因为许多茶友并不清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在我写重山茶坊的《为玩茶而玩茶的制茶理念》的这篇文章中提过这样的观点,新手喝普洱茶本身就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踩雷中,磨练自己识茶的经验和能力,全凭一腔欢喜,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逻辑混乱,盲目相信或是盲目质疑,这样的经验再多,也未必能识别出茶的好与坏,自然更谈不上收藏了,只是自己折腾自己而已。

因为从一开始的方向就已经容易让自己走进混乱的状态中,既然是考虑长期收藏,那么本身的方向就应该对产品未来变化的预期应有所了解,什么茶适合收藏,需要对它每一年的品质都有所了解,从而积累对一款产品的每年变化的认知,这点无需自身去实践,因为一个有沉淀的品牌,一个稳定的产品都会有延续性,品质低劣的产品每年都做只是在砸招牌,自然这样的产品更适合新手去摸索和了解。

笼统地说,基本上大多数优质的,合格的普洱茶都能符合收藏增值和值得收藏,但如果是中短期收藏,那么,以上的这些问题和困然便会少许多,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变现,但是,投资变现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收藏增值和值得收藏的普洱茶未必能带来实际回报,而且能实现回报的普洱茶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旦考虑收藏普洱茶的回报,无可避免的考量,就是当收藏者参与到这个游戏里,就得按着游戏的规则走,说白了是人脉和实力,大投入的资金肯定是少不了的,在这个圈子里有一定的人脉和渠道是先决条件,不管处在什么样的茶圈皆是如此。

其次,是有庄家和大渠道牵头组织推动一款产品或是几款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当某个产品形成了市场关注时,产品的市场增值效应便会随之而来,这个时候,搭着顺风车的自然就参与进来了,说直白一点,就是顺应趋势,跟着市场炒作,也许有人不屑于这样的市场炒作,但合理的市场炒作,一定是助推普洱茶收藏价值的,而且这世上就不存在没有经过市场炒作的收藏品,众人拾柴是必然,所以,风险一定也是必然。

中短期投资普洱茶的风险,一是在于时机的把握,当每一个新产品上市时的前后,是市场炒作的最佳时间,而在渠道和市场反应的头三个月里是较为活跃的,至于应该在什么时间进入,什么时间退出,这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投资者自身的判断,结合圈内的信息把握。二是产品的上升空间,一个产品有没有上升空间一定需要背书的,不管是借助名人效应,还是以往知名老茶的背书,比如号级茶的配方复刻等,又或是某个新闻事件带动的名气,产品如果没有上升空间,那么,投资回报率自然也就不会高到哪去。三是圈子的操盘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庄家的实力和流通的效率,再好的产品,圈子的操盘能力不行,并不足让一个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热度,甚至可能因为厂家的无能,导致好的产品也变成烂尾,现实也是这个行业里能做到这点的圈子并不多,只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说普洱茶的流通价值,不在于茶,而在于人的原因,中短期的普洱茶投资,更是如此。

神威的制茶日记

结语

普洱茶的收藏本身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从2008年发展至今,一直没有一个品牌或者机构为此总结出一个严谨的,系统的方案或是学术研究,这点确实是,这个行业非常欠缺的地方,导致对于收藏普洱茶来说,几乎是没有参照可言,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价值,实际上,已经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可,但对大多数喜欢普洱茶的,认真收藏普洱茶的收藏者而言,未必是你我他的普洱茶都能达到越陈越香的成果,即使是同一款茶,收藏在不同的城市,都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差异或是存放的疏忽,导致品质的优劣变化。以制茶人和茶商的角度,当然希望越多的人收藏自己的茶,作为普洱茶爱好者可以任由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茶,但当角色的变化成为一位收藏者时,那么,可就不是完全凭借感性去盲目投资了。

作者:沈伟,图文来源:重山茶坊,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重山茶坊制茶日记:普洱茶价值投资者的正面与侧面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