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峰:闽北乌龙茶寻访日记(七)
特此鸣谢:本文图文内容系马哲峰老师授权爱普茶网发布;其他媒体需转载刊发,敬请联系作者本人。
茶季的雨,有人欢喜有人忧。雨夜的晚上,一行人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品茶,镜头记录下来的都是诗情画意。而这连绵不绝的雨水,有多少制茶人辗转难眠,盼望着能有个好天气,这一年的生计全在于春天的收获。
晨起后,雨水洗刷过的空气,随风带来潮湿的气息。在这高高的大厦上,临窗而坐,一顿美味的早餐,能够给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驱车前往武夷山,从九曲下高速,左转前往兴田镇仙店村。痴迷于水仙茶的杨廷生先生约好了朋友,在此等候我们的到来。预定的目的地是前往洋墩岩寻访老枞水仙。
杨廷生先生与朋友一起开车头前带路,我们两辆车紧随其后。听闻杨廷生先生讲:“仙店位于建阳与武夷山的交界处,水仙茶树是从小湖引种到洋墩岩,然后才传播到吴三地。”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于是一道前往探寻究竟。按照杨廷生先生的说法:“从仙店村骑摩托车15分钟就到洋墩岩了。”在传播水仙茶文化的过程中,杨廷生先生向以擅长诱导大家寻源问茶而令人铭记于心。驱车绕行公路,穿越前兰村直奔山上而去。过了前兰村后,道路愈发变得狭窄,正值茶季,上下山的车辆极多,行驶速度又快,每多惊险错车的时候。转眼间将近一个小时了,车辆仍然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直到过了一个水坝,路边上竖着一块牌子:洋墩岩欢迎您,这才算是进入了目的地的地界。继继盘山而上,两山夹一路,恰如一道天然的山门,穿越而过,眼前豁然开朗,宛如一个山间的小盆地。周遭的山峦上层林叠翠,林下的山坡上遍布着茶园,低矮的茶树大都釆用机械开釆,釆茶机轰鸣作响,翠绿的嫩梢被整齐的割下,留下的茶丛呈现墨绿的颜色。路边间或有高枞或者老枞,釆茶人或立于树下,或攀梯而上,细心的釆摘鲜叶。
总算是扺达了目的地,这个山中的村落,除却近年来因茶而兴修建的厂房,继往的民居大多已经荒废。将车辆停放好,步行抵达洋墩岩连片面积最大的一块老枞水仙茶园。竹林掩映之下,旧时的民居旁边,树干虬枝上布满了苔藓的老枞水仙茶树映入眼帘。
来的正是时候,恰逢这片老枞水仙正值釆摘。登梯架树,为的是尽可能保护年迈衰弱的茶树。据茶农介绍:“这片老枞水仙分属于不同人家,平均每人有两三棵茶树,最多的一户不超过十棵。”仔细观察,釆摘的是茶地中一半的茶树,另外一半则一叶未动,在外人看来很难区分,而茶农的心里则有清晰的界限。老枞水仙极受追捧,一位大姐沿着梯子爬上树,边釆边说:“我爬树很厉害的!”釆工尽可能将鲜叶釆摘干净,茶树的主人也在一旁盯釆,间或捡边伸手釆摘下遗漏的一把鲜叶。树老枝脆,饶是人们多加小心,亦难免会踩断枝条,被人宝贝般捡了去,打算拿去装点茶室。釆好的鲜叶拿去称重,盛装茶青的编织袋也要刨去一两半的重两。忙活了一上午,一群釆茶工人拢共就只有419元的工钱,一位釆茶的大姐说:“主家说釆一斤给5块钱,我说不给釆,最后是釆一斤8块钱。”这釆下的鲜叶,早就有了买家,听闻鲜叶都合到了一千多元一斤,真可谓是摇钱树。
茶地的旁边有一个茶叶初制厂,一位吴姓茶农大哥向我们介绍洋墩岩老枞水仙的渊源,说是祖辈引种自建阳,尔后又被同属吴姓的亲戚引种到了吴三地。另一位茶农大哥的说法十分有趣:“凡是没有主干,自根部重生的茶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有主干的茶树树龄都不足百年。”这片茶园的附近,过往残垣断壁的民居后面,遗存有几棵主干粗壮的老枞水仙茶树,其中一株树干已经中空,青苔将枝干几至全部覆盖,更有寄生植物与其共生。茶农大哥说:“去掉苔藓寄生物,茶树会养护的更好,但却会失掉苔藓味,少了特殊的风味,也是两难的选择。留下寄生植物,短期看起来影响不大。”言罢,兀自叹了一口气。
作者简介:马哲峰,洛阳人,久居郑州。师从茶文化名家李伟先生习茶多年,已故书画大家王九朝先生私淑弟子。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兼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受聘担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安阳工学院、平顶山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创办有郑州马哲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致力于茶教育、促进茶经济、弘扬茶文化,《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2014年荣膺河南十大文化先锋人物,2017年荣膺《普洱》杂志创刊十周年优秀撰稿人。所著《普洱寻茶记》荣登2018年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2019年出版《读懂中国茶》,2020年出版《普洱六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