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马哲峰:建国初期史料中的西双版纳茶事

马哲峰:建国初期史料中的西双版纳茶事

作者:马哲峰  日期:11-16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西双版纳茶史

辛丑年冬月,受邀前往西安市57号茶学堂授课。意外得知学堂创办人梁庆军先生收藏了大量茶类老旧书籍、档案资料,其中不乏名列二十世纪十大茶学教育专家的陈椽、王泽农、庄晚芳等多位先生的手稿。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两本史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初稿)油印版与铅印版。课余时间,闲坐在西北国际茶城顶层的茶室中,沐浴着冬日和煦的阳光,品着普洱茶,细细翻阅了这两本史料,令人惊喜地收获了建国初期史料中记述的西双版纳州茶事。

仔细翻阅这两本记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史料,书背注明编纂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书中没有具体编写人员的署名。铅印版的落款为思茅地委,编纂日期标注为1958年12月,没有标注编纂日期的油印版显然在前。较早的油印版,其篇章明显是交由不同人员刻写,有的字迹非常隽秀,有的字迹非常工整,有的字迹略显潦草,但整体上版面非常整齐、美观,可视同硬笔书法的杰作,令人叹为观止。铅印版明显是在油印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来,内容有所增删取舍。究其内容来看,字里行间透露出饱满的热情以及真挚的情感流露,过往年代的观感扑面而来。统合两本书中关于茶的记述,使我们得以了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茶事的历史面貌。

两本书中都赞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家乡,油印版中还追溯了西双版纳的茶史:“远在1200年前就远销大理,成为南诏贵族们喜爱的饮料,到明代称为普洱茶,已经成为驰誉全国的珍品。”对于清代的普洱茶事较少着墨,记述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建立后至1958年以前。对于前者多持严厉批判的态度,对于后者则充满热情的讴歌与赞誉。

茶叶主要产于易武、攸乐山、勐宋、勐海、南糯山、西定等地,有大大小小50座茶山。其中特意提到:“其中以南糯山尤负盛名。”铅印版记述:“到1948年前后,茶园大量荒芜,茶丛中长满荆株,由于没有销路,茶农为了生活,忍着痛苦砍了茶树种旱谷,砍到茶树当柴烧,茶叶铺来垫畜厩,一片荒凉景象。”

澜沧江以东的茶山中,记述较多的主要是攸乐山。“攸乐山曾经是清朝重要的军事据点,并且还是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直到今天还保留有着这些历史遗迹。在旧时是曼破茶厂所在地,还保存着石头砌的牢固的城墙、水井和20多个方形的长宽各55公分左右的大石柱脚。据说基诺人老辈都曾为汉族统治者采过茶,采了茶后集中到曼破,由汉族统治者派人制造。但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茶园基本上完全荒芜。”

澜沧江以西的茶山中,记述较多的偏向于南糯山。“格朗和的南糯、苏湖等,茶园全部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南糯山有596块茶园,1956年产茶2322.2担,但仅占人口11.1%地富就占有50.7%产量的茶园,而占人口51%贫雇农只占有11.5%产量的茶园。”

对于茶园面积进行了对比统计:建国前旧有的茶园有九万亩,解放后恢复茶园的同时,还新栽种茶树五万亩,总面积达到十四万亩以上。建国后,于1952年成立茶叶试验场进行技术指导,茶农从农场带回良种茶苗。布朗山、勐遮等山区还恢复茶园、栽种茶树。

书中形容民国时期西双版纳的茶叶有过“昙花一现”的兴盛期,但在统治者与商人的双重盘剥下,早于1943年前就衰落下来了。由1937年的最高产量4.8万担下降到了1.2万担。建国以后,茶叶获得了年年增产,1958年的产量增长至4.81万担以上。其中举例:从1954至1956年,攸乐山的茶叶产量从165担增至550担。

西双版纳州的私商来自于省内、省外各地,以弥渡、祥云、石屏为最多,主要集中在车里(景洪)、佛海(勐海)、南峤(勐遮)与镇越(易武),广大农村有很多季节性商人。

回顾了过往上百年间的茶叶初级交易市场。每逢秋收后,汉族小商贩肩挑背负,将各种生活物资运至西双版纳,通过集市交易、深入村寨收购,先售后购或以物换物的方法,将西双版纳的茶叶等土特产贩售回内地。勐海的曼兴傣族贫农康朗保等反应:“最好的茶叶要留给合把火(肩挑背负的汉族农民兼商人),他们到寨里,妇女、和尚、老年人都把他们早就准备好了的茶叶等来换取日用品。”

书中描述:“哈尼族和傣族人民都精于制茶。”但这种加工技术似乎是集中在初制方面。精制技术显然来自于外来的传入:“1910年定居到勐海的汉族人民,把藏族喜好的‘紧茶’和华侨喜爱的‘圆茶’揉制技术,教会第一个傣族揉茶工人罕荣发,以后由他又教会别人,逐步发展,至解放初,傣族会揉制“紧茶”“圆茶”技工已有200多人。”

茶叶的贸易与加工主要集中在易武、勐海。易武是澜沧江以东各版纳的重镇,附近的茶叶都在此销售。并有同庆号大茶庄设在此处。由于清廷与缅甸、暹罗之间数次战乱的波及,至清末民初,勐海已经成为茶叶交易的集散市场。1910年,担任清政府收税官吏的张堂阶在勐海投建恒春号揉制紧茶。至1937年,勐海已有13家茶号。茶灶达40盘,专门制茶的工人有一百多人。制成的紧茶大多辗转经由打洛出口,经景栋、仰光、加尔各答运到加仑堡运销拉萨。亦有西康的藏族直接赴勐海购买。圆茶运销香港、越南、东南亚各地区和国内四川等地。旱季的勐海商贩如云,当地各族商人,远道而来的有藏商、川商、广商与华侨。抗战时期,茶叶大量运往西藏和国外,供给了几百万藏胞和上千万的华侨。市场的繁荣盛极一时。勐海成为祖国陆地极南的商业城市。

晚清至民国,在易武、勐海等地,茶号、官员、土司等掌控了茶叶的收购、加工与销售。商业经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放青茶,应该是提前预付茶叶款,但附加有高额的利息,本质上属于高利贷,导致有些茶农破产。划分购茶的势力范围,压低茶价。头人代购茶叶,从中获利。掌握茶叶加工技术的工人,月工资有12元(半开银币)。有时还扣发工资和不给工资。经常虐待和打死茶工。1937年一年内,勐海资本家仅在茶叶一项剥削雇佣工人及茶农的剩余价值(不包括放秋债或青苗部分)就达4488160元(半开银币)。抗日战争后期因道路阻塞,茶叶外销困难,茶价更下降,以至茶园荒芜,茶产量下降。

民国时期,勐海茶叶工业肇始。1940年,白孟愚在勐海南糯山开办茶厂,用牲口驮了几台十八世纪的旧机器,计划生产红茶,边建设边生产,还不到两年时间,就因日军侵入缅甸直逼边境全部停产,仅有的几台旧机器也被破坏。

书中关于建国后中国茶叶公司西双版纳制茶厂的恢复重建,有着非常珍贵而且较为详尽的记述:

茶叶公司制茶厂也是在一个破烂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1952年开始恢复工作,一方面清理破旧设备,一方面集中茶叶采购;采购量一九五二年为3716担,一九五三年为8634担。随着茶叶的逐渐恢复,结合茶农的揉制水平,建立了边销茶厂,开始用手工生产紧压茶。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间,由逐步恢复到有了迅速发展,新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新建仓库两栋,计582平方公尺,加温房一栋,36平方公尺;改建筛配和拣场楼房两栋,计540平方公尺。并建职工宿舍、托儿所、沐浴室、医务室等。厂里增设发电机、机械揉茶机,并在各产区成立了初制所,用木制揉茶机揉茶。职工人数由一九五二年的63人增到了一九五八年的310人,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49%。由于现代设备的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了。现在已经能生产三种茶类:紧压茶(包括紧茶、侨销圆茶、内销甲级圆茶和乙级圆茶)、绿茶(包括烘青、滇青二级、甲级配茶)、红茶(有二级、四级、五级、六级)。生产量和产值也逐年增加。一九五四年产品总产量达117.46吨,总产值为68580元。一九五六年产品总产量339吨,总产值为339000元,比一九五四年增长了近四倍,一九五八年若按茶厂设备的生产能力,每年就可生产茶叶834吨。

建国后,西双版纳州有了初步的工业能力,景德茶厂还生产出了揉茶机。茶叶的加工的重心集中在红茶:“南糯山制茶厂,1954年安装了动力设备,用机器制造了红茶,光在春茶采摘期间就制出红毛茶190多担;僾尼人民也有了能掌握机器的制茶工人。这还是历史上第一次里!”1956年红毛茶的产量达到1685担。并且自豪的宣称:“1958年制成的红碎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建国后,曾经主导茶叶的私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统计表格显示:1953年上半年,西双版纳从事制茶的私商为5户10人,下半年为6户12人。1954年上半年为4户7人,下半年度统计表中为空白。

令人感兴趣的还在于茶叶的价值。“解放前,一斤食盐需四斤茶叶,现在只要半斤茶叶。”1951年至1954年土特产品与工业品交换比例表显示:1951年,每斤食盐换绿茶0.69斤;1953年,每斤食盐换绿茶1.08斤;1954年,每斤食盐换绿茶0.3斤。

建国之后,1953年茶叶公司在11个地方设有固定小组,1950年茶叶收购价每斤仅值人民币0.14元,1957年提高到0.23元。南糯山是茶叶之乡,解放前1600多哈尼族茶农终年挨饿受冻,建国后丰衣足食代替了饥寒交迫的日子。1958年只是茶叶一项收入每人就平均76元。

西双版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为半开银币,1953年底禁止半开银币在市场上流通。1954年人民币与半开银币比值稳定在一元半开银币比五角人民币,1955年一季度达到一元半开银币换0.23人民币。通过换算人民币与半开银币,可资作为参照。

建国后,西双版纳州的道路交通得以改善。坝区乡乡通马路,社社有牛马车(多数是木轮的)茶叶运往景洪调往思茅、昆明。1953年12月至1954年初,昆洛公路先后通车至景洪、勐海,过去从景洪到思茅要走6天,现在8、9个钟头就到了,过去从景洪到昆明要23天至一个月,现在3、4天就到了。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行政区划调整,设置为景洪县、勐海县与勐腊县。

1958年编纂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初稿)油印本与铅印本,有着鲜明的时代痕迹。对于了解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建立后至1958年之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茶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今,当我们重新打开这泛黄的书页,过往年代一幕幕茶事片段重又浮现在世人面前,供人品读,任人评述。

作者:马哲峰,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名家论茶 > 马哲峰:建国初期史料中的西双版纳茶事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