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不知不觉,又想起了易武
长串的地名背后是无数制茶人在山峦村寨间寻访的结果,不妨让我们透过简要的梳理,看看这个逐步推进丰富的过程,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冷静清晰认识易武茶。
易武茶农,主要民族就是汉族和瑶族。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较早,产量较大的,基本都是汉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树、田坝。这些寨子有个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艺成熟。
在06年大树茶价格暴涨之前,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风寨、弯弓、薄荷塘、铜箐河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因为翻山越岭、爬树钻洞,弄回来一点茶,卖不了几十块钱,那么还不如让它在山上荒废了。
瑶族寨子比较有名的当属刮风寨、弯弓大寨,但是弯弓大寨是没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瑶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弯弓大寨的茶价暴涨,引来附近烂田村村民眼红,发生大规模械斗数起,经调解,划走三分之一归烂田村,由于烂田村本身种有很多小树,这就是为什么买弯弓认准瑶族丁家寨的原因。
刮风寨,属于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个瑶族寨子,时间大约也是06以后,寨子周围也是没多少茶树的,刮风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树,从寨子出发,步行3个小时以上,茶王树这个名字的由来,源自这片茶园中有一棵大约2人合围那么粗的大茶树,听说是影响刮风寨农民种地,在80年代砍掉了。
其实,总结起来,大家对易武茶的认识可以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众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厂茶时代,大厂、大品牌,意味着大量,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也只有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能够满足。
易武也开辟了很多的台地茶,由于远离大城市,山上缺乏能开设大型工厂的土地资源,这样易武茶远离城市、远离工厂、运输成本高,供销系统收茶意愿不强,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声名不显。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厂偶尔会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样的台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
99易昌号、绿大树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大树茶的发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树、高山寨这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寨子,逐渐为大家所熟知。
同期,刮风寨、瑶族丁家寨,由于没有种茶传统,古人遗留的茶园大多远离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寻到好茶树,也无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
这一阶段,易武地区以麻黑为代表的汉族寨子,加强茶园管理,不断提高加工工艺,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欢,量价齐飞。
当大树茶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更偏远一些的刮风寨、丁家寨的农民,也就顺理成章加入到采茶卖茶的队伍中来。
归纳一下,建国后易武茶第一阶段,台地茶时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时代。
第二阶段,古茶园大树茶时代。
随着易武大树茶量价齐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对茶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矮化(提高产量、方便采摘)采摘频率提高(发多少采多少、提高产量),开辟新茶园(小茶树)等等,不可避免的带来茶水厚度、滋味变弱,原料的纯度更难保证。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远的刮风寨、丁家寨等瑶寨。
这里有一个工艺问题的趣话,某段时间易武茶有个词叫“瑶味”,实际上就是工艺问题,炒完菜的锅子马上炒茶叶,当然有味道了。在金钱的鼓舞下,瑶族兄弟开始进入深山,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园,刮风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树,更远的冷水河的茶树,就进入开发阶段了,更晚一些,弯弓、一扇磨也同样进入开发阶段。
在外来茶商指导下,工艺日渐成熟,自此,瑶汉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园大树茶时代就完美了。
也就引来更多茶客对易武茶的追捧,价格越来越高,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刮风寨周边几个茶园,原本品质就差异性大,加上历史上刮风寨与山背后的老挝来往密切,小茶树的种植,加上老挝的边境茶的入市,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在所难免。
种种情况叠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处,原始森林里零散种植的茶树进入视线,原始森林里的茶树,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未开发,与其它各种植物混生,我们称之为杂木林。
由于这部分茶树,大多划归国有原始森林,也叫国有林。那么,可以说,顶级易武茶,慢慢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国有林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铜箐河、薄荷塘等,不过,近年也不再允许外来茶商进入。但是,这些村寨里普洱茶的滋味却已经早已经飘进了无数茶空间,成了许多普洱茶爱好者的心头好。
本文节选自《我所知道的易武茶区》
作者丨茶壶花花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3年12月刊
作者丨茶壶花花,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