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产地 > 易武古茶山 > 马哲峰:曼乃茶山行纪

马哲峰:曼乃茶山行纪

作者:马哲峰  日期:10-09 来源:易武茶叶协会

曼乃茶山行纪

壬寅年菊月上浣日,普洱茶的原乡西双版纳,正值秋茶飘香的季节,时逢稻谷成熟,农人们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临近十一假期,趁着近日难得的晴好天气,我们一行人继续深入勐腊县易武镇的村村寨寨寻源问茶。同行的有云南省茶科所研究员罗琼仙老师和她的零零后哈尼族外甥女李媛嫒,易武茶叶协会办公室主任罗茜茜担负起与目的地村寨负责人联络的重任,易武同兴庄园的摄影师吴福祥兼任司机,大家兴高采烈的从易武镇启程,驱车前往曼乃。

车辆驶出易武大丫口,右转沿G219国道奔向江城方向,途径漫撒、曼腊,行驶了40多公里后,抵达曼乃村委会的驻地。曼乃村委会的办公用房是一座简朴的两层小楼,一条黑色的柴狗懒洋洋的躺在院子里晒太阳,这份惬意就连人都觉得羡慕吧!上到二楼的办公室,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日常事务。曼乃村主任张永成先生一边招呼我们坐下喝茶,一边不停的接打电话。同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抓住一个空当,我们向张永成主任询问我们关注的问题。

曼乃茶山行纪

曼乃村下辖七个村民小组,旧庙是彝族占多数,汉族很少。新寨的村民自称是本人,身份证上填写的是彝族和佤族,同是一家人填写成两个民族的情况都有。老街也是彝族多汉族少。这三个寨子的旧址原来都是在山上,呈三角形分布,彼此的距离就只有一华里。古树茶园也分布在旧址的周边,也都有小树茶地。瑶族的马叭村毗邻中老边界,因了炙手可热的明星小微产区天门山,尤其是普洱茶发烧友们心中的高杆茶,广为人知。此外还有瑶族的新山,瑶族、彝族各占半数的蚕豆田,以及哈尼族的乌萨河。所有的村寨都有小树茶地。

张永成主任是彝族,出生于1980年,年届不惑的他是旧庙人,通过党校学习获得了大专学历。他所在的旧庙村民小组共有121户,实在的有86户370多人,其他的是户在人不在的空挂户。古树茶园有300~400亩,春茶均价每公斤700元。小树茶园有2000亩,春茶每公斤均价260元。稻田600多亩。今年秋茶季来的人不多,村民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收割稻谷上。

张永成主任自家有8亩古树茶地,春茶有100公斤左右的产量。小树产地30多亩,有些还没有投产,春茶只有200多公斤的产量。大哥也在旧庙务农,古树茶地15亩,小树茶地30多亩,稻田12亩。父亲是彝族66岁,母亲是汉族67岁。父母都跟着哥哥一起生活。一个姐姐嫁到了勐养,妺妹就嫁在旧庙。

暂且放下手头的事务,张永成主任带着我们到曼乃村委会驻地所在的新寨村民小组长叶学伟先生家里喝茶。叶学伟组长1973年出生,初中毕业,从2013年到现在一直担任小组长。新寨实住87户302人,古茶园有700~800亩,小树茶园2000多亩。稻田800多亩,每年只种一季,作为自家的口粮。叶学伟组长姐弟五人,大姐嫁到张家湾,大妹、小妹都嫁到象明,弟弟也在本村。叶学伟组长只有1亩古树茶地,小树茶地50亩,小树茶春茶每公斤450~500元。稻田9亩。弟弟有古树茶地20多亩,小树60亩,稻田13亩。父母跟着弟弟一起生活,依照当地的风俗,茶地、稻田会多分一些。张永成主任插话说:“新寨茶农户均毛收入有十多万元。”叶学伟组长两个儿子,大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勐腊做辅警,小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家做事,打算同女友回安徽卖茶。叶学伟组长合计着要给两个儿子结婚做好准备,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张永成主任安排叶学伟组长将两位老人家请到家里喝茶聊天。

刀增才老人家生于1945年,曾经担任过村干部,身份证上添写的是佤族,小时候读书到小学四年级。原本都住在山上,新寨人称之为老旧家,当时48户都是茅草房扎竹篱笆墙,靠着种山谷(旱稻)过活。1963年,听说山下要修公路,他们寻思着搬迁到山下公路边,政府的动员坚定了他们的信念。搬迁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苏文清老人家生于1960年,身份证上是佤族,先前担任过村干部。在他的印象中,新寨老旧家古茶树都是先辈在林下栽种的。

新寨人感叹:他们本人是濒危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基诺族、哈尼族讲话,他们大多数都能听懂。服饰也很相似,穿着的衣服像哈尼族,戴的帽子像基诺族。

新寨人口口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南诏国王派人来迎娶本族美如仙女一样的陶家姑娘,被心生妒忌的王后设计派人挖陷阱害死,陶家人将就地掩埋的陶姑娘迁葬回家乡时,一只白鹤落在了本人的一座山上,从此被本人视为竜山,每逢族人遭难,就会到竜山祭拜,十分灵验。为了铭记这段往事,新寨的本人在一方石碑上刻下了这个传说,在公路边上修建了一座碑亭,向来来往往的人们展示。

仙女寨辗转搬到了现在的新寨,本人依然保留着民族传统。适逢新寨党支部书记赵燕华在现场,于是换上了本人的衣服,立马化身成了本人精壮的汉子。同来的罗茜茜、李媛媛换上本人的服饰,顿时有了仙女下凡的感觉。三人同框,拍下的照片洋溢着本人的民族风情。

曼乃茶山行纪

午饭过后,苏文清老先生担任向导,叶学伟组长陪同,张永成主任、赵燕华支书一前一后开着两辆皮卡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的一行人出发。沿着崎岖的山道盘旋登上山顶,穿过新寨的一片民居,然后进入砂土路。前方的山梁被雨水冲刷后垮塌了大半,皮卡车勉强可以通过。张永成主任边开车边说:“左手边是村子里的林茶地,右手边的竜林划成了国有公益保护林。”两公里开外,有一个三岔路口,路边竖着两块石碑。一块是革命狙击战纪念碑,另一块是指路碑,碑上刻着右去旧庙,左去新寨。带路向导告诉我们:“前面塌方,只能步行。”合影留念后,我们停车步行前往旧庙遗址。

曼乃茶山行纪

走了一公里后,再次遇到了岔路口,路边同样竖着一块指路碑。在苏文清、叶学伟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前往旧庙方向。又走了一公里后,两位向导停了下来,指着前方一片比成年人身高还要深的茂密杂草丛,告诉我们那里就是旧庙石屏会馆的遗址。我们不无遗憾的意识到,遗址完全被遮蔽了,无从窥见旧貌。目光所及,路边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茶马古道曼乃旧庙段的石碑,大家再次集体留影。

曼乃茶山行纪

回程的路上,向导问我们要不要去看看新寨的古茶园,听说离大路边不远,我们就拐上了密林间的小路。整整走出了一公里路都不止,终于在原始森林中见到了一片古茶园。罗琼仙老师给大家现场科普古茶园栽培和釆摘技术的要领,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罗老师摘下一个嫩芽递给我,我随手放入口中咀嚼,入口微苦带涩,迅疾回甘,满口清香,齿颊生津。优越生态环境下的古茶园,潜藏着茶叶卓越品质的奥秘。我们选择了最大的一棵古茶园,再次留下合影。

曼乃茶山行纪

离开古茶园返程的时候,向导花费了好大力气,才在横生的杂草中寻找到路径。沿着之字形的小路往山上爬,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不经意间已经下到了半山腰。不同于下山时的脚步轻快,往上爬的时候步履沉重,连呼带喘。幸好在这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森林中的富氧离子含量丰沛,大大缓解了身体的疲惫感。时不时会经过一片茶园,这都是茶山上的先辈们栽种下来的。苏文清老先生感叹道:“茶农的茶不好喝啊!”我先是楞了一下才意识到,他表达的意思是农民这碗饭不好吃。靠劳动吃饭的人们,总是会付出更多艰辛的劳动。

不知不觉间,我们这趟寻茶的画风丕变,原本是进村入寨釆访的行程,无意中切换成了艰苦卓绝的森林寻茶之行。虽然沿途偶尔会吃上熟透了的野生芒果,平添了一些野趣,仍然难掩路途的艰辛。或许是担心我们吃不消,罗茜茜边走边嗔怪这些年轻的村干部:“你们这些个背时鬼,带我们来这个地方做什么?”大家听了都哈哈笑起来,并不会往心里去。

手脚并用,连滚带爬地上到山顶大路上后,大家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两位向导又带我们右拐沿小路穿过密林,零零后的小姑娘李媛媛不小心摔了一跤,罗茜茜连忙伸手把她拉了起来。前方就是连片的古茶园,叶学伟组长把我们带到了茶园最佳观景点。当我站在一棵枯死的树桩上拍照的时候,一直紧紧地拉着我,生恐我一个不小心滚下山去。时近傍晚,近处的茶园,远处的公路,尽收眼底。耳畔传来苏文清先生吟唱的歌谣:“曼乃有个旧家山,旧家路上有个仙女山,仙女山下茶飘香,采茶姑娘采茶忙,蜜蜂绕着姑娘转,细细日头细细落,采多采少早回家。”这夕阳西下的茶山风景,让人为之沉醉。

曼乃茶山行纪

穿过茶园,再次回到了停车的地点。不觉间,天色已经变得昏暗。招呼大家上车,掉转车头,返回山下的公路上。沿着G219国道往旧庙方向行驶,行不多远,右转驶上水泥路,抵达位于半坡上的旧庙小组。85岁高龄的老人家赵天路已经在院门口等候着我们的到来,1937年出生的赵天陆老人家,仍然是满头乌发,精神焕发。年轻的时候参过军,复员后做过民兵排长,担任过12年的生产队长。述说起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山上旧庙的遗址,他称为老旧家。解放前,寨子里汉人少,都是来自石屏的移民。本人多,本人从老挝桃子树搬迁来的。本人的头领叫竜头,打到马鹿等猎物,里脊肉、胸叉骨要交给竜头。有一个大鼓放在竜头家里,每年过新米节等节庆的时候,敲响大鼓,召唤大家聚餐。

街心是用石条铺的,水井是用砖砌的。被唤作大庙的就是石屏会馆,大门口有照壁,前面是个大天井,供来来往往的马帮住宿。喂马都是用黄豆、包谷,休息的时候吹大烟。石屏会馆门口五级台阶,左右两边有一对石狮子,进门左手边有耳房,四空房间上下两层,对着大门有一座大殿,前面有乌金香炉,两边各有一个大钟和一个大鼓。大家集资修庙,看庙的老倌来自大理苍山,要靠村里的人养。

在老人家的记忆中,在他八岁的时候,石屏会馆就改成了学校。民国时期,过往的军队就驻扎在石屏会馆里。一次来了一千多人的大部队,一顿就吃光了寨子里所有的家畜、家禽,后面没得吃,放火烧了寨子。

1967年,政府动员旧庙的村民从山上搬到山下的公路边,山上的水少不够吃。搬下山后,石屏会馆能用的建材都被人拉走了,香炉、石狮子不知去向,大碑后来也砸掉了。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晚上,眼前的旧庙灯火通明,仰望天空繁星点点。晚饭后,我们作别张永成主任,启程返回易武。星光不负赶路人,寻茶不负有心人,在这漫漫的路途中,品味生活中的滋味,感悟生命中的真味,此中有真意,欲语却忘言。

作者简介:马哲峰,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已编著出版《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图文来源:易武茶叶协会,经作者“马哲峰老师”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产地 > 易武古茶山 > 马哲峰:曼乃茶山行纪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