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峰:倮德茶山行纪
深邃的普洱茶世界,谜一样的易武茶,行走易武的村村寨寨,寻找易武失落的历史记忆,探寻易武茶一山一味的风土奥秘。
壬寅年菊月上浣日,一行因茶而聚的有缘人组成了寻茶小分队,连日来奔赴易镇下辖的村寨,深入茶山实地考察,进入农家面对面访谈,记录大时代下平凡世界里芸芸众生的生活,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共同绘就易武壮丽的社会生活画卷。
易武镇下辖的六个村委会中,尤以距离最远的倮德村委会鲜为人知,由此蒙上了一层深秘的色彩。
临近十一假期,我们一行人早早的出门,驱车前往此行的目的地倮德村寻源问茶。车出易武镇大丫口,右转沿G219国道奔向江城方向。沿途经过漫撒、曼腊、曼乃,距离逾61公里之遥。倮德是易武镇下辖的村委会中真正意义上的边界,纵使热爱易武茶的普洱发烧友,也绝少有人涉足这片土地。易武茶叶协会办公室主任罗茜茜做好了行程攻略,同兴庄园的吴福祥身兼司机与摄影师的重任,同行的还有哈尼族的李媛媛姑娘,路途中一行人共话普洱茶,倒也不觉得路途遥远。
沿途所见,正在施工的勐绿高速公路,重载的施工车辆来来往往,将这名为国道,实际上近年由省道升级至国道,本就等级不高的公路碾压的稀巴烂。不时会遇上对公路进行养护的施工队,拉来石子填入坑洼里,以便保障日常的车辆通行。遭逢临时的交通管制,自然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唯一所能够做到的,就是耐心等待。用去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将近中午时分抵达目的地。
倮德村委会主任胡志强已经在等候我们一行的来访,为此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了手中的事务。在胡志强主任的茶室中稍事休息后,我们随同他一起前往倮德村委会办公室。这是一栋公路边的两层小楼,办公室里的人正在值班。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我们向胡志强主任询问起倮德村委会的情况。
倮德村委会下辖14个村民小组,倮德村民小组是个彝族、佤族、汉族、哈尼族混居的村寨,总共有96户268人,其中户在人不在的空挂户有26户。在他们称为倮德旧家的地方有400多亩古树茶地,有为数不多的高杆茶树,还有1000多亩小树茶地。古树春茶的价位在每公斤3000元左右,小树春茶每公斤600元。
胡志强主任出生于1984年,大专毕业,大儿子14岁在易武上初三,小女儿8岁在勐腊上三年级。他就是倮德村民小组的,他家种了60亩小树茶地,春茶季能出产一吨干毛茶。种植了50亩坚果,还没有投产。还有稻田30亩。
冬瓜林村民小组是个瑶族寨子,共有50户173人。只有几家有古树,春茶的价格在每公斤2500元。小树茶地有1500亩,春茶可以卖到一公斤300多元。正在村委会值班的联防员张祥家就是冬瓜林的,他生于1993年,初中毕业,他家有小树茶地30亩,8亩稻田租给别人种香味蕉,一年的租金3200元。
小新寨村民小组主要是哈尼族、瑶族,有32户110人。森林里有一点茶地,春茶有200公斤干毛茶。小树茶地有800亩。
黄竹林村民小组都是瑶族,48户154人,小树茶地900亩。
半坡寨村民小组是哈尼族,20户86人,小树茶地400亩。
整阳河村民小组是哈尼族,47户160人,小树茶地110亩,有一点古树茶地,春茶2000元每公斤。
曼点河是哈尼族寨子,分为上、下两个村民小组,有38户120人,有小树茶地700亩,咖啡500亩。
黄老叭村民小组有哈尼族、汉族,33户105人,小树茶地700亩,咖啡300亩。
岔河分为上、下两个村民小组,都是哈尼族,63户172人。小树茶地1300亩,古树茶地500亩,春茶每公斤600元。不老河的上游在马叭村的天门山,森林里的高杆茶,春茶每公斤4000元。
过甲山、大龙山两个村民小组连在一起,过甲山是彝族分支香堂人,38户98人,小树茶地1000亩,沿着边境线有100亩古树茶地,春茶每公斤1200元。大龙山是瑶族,19户78人,小树茶地500亩,沿边境线有古树茶地100亩,春茶每公斤1200元。
胡志强主任在介绍每个村民小组的基本情况时,几乎不加思索的就可以随口说出来,看得出来对于这些都非常熟悉。让他一直颇感压力的就是有些村民小组的收入水平不高,一直在想方设法的解决。见到我们一行的到来,再三表达希望能多向外界宣传的期盼之情。
倮德村委会的辖地,最具文化内涵的当属旧衙门。胡主任特意开车带我们去往一位村民的家中,这家农户的主人名叫杨志明,早年在公路边买了块地盖起了新房,正好位于现在倮德村卡口的位置,进出的车辆都要接受疫情防控检查,出去卡口就进入普洱市江城县的地界了。杨志明家的新房建的很漂亮,他原本是江城人,来到倮德小新寨后,有将近20年的时间都在旧衙门一带放牛,从初开始的5头牛,逐步发展到300多头牛,100多只羊的规模。当地人都传说他在旧衙门捡到了宝贝,所以一下子就发达了。“盖房的时候,连一头牛都没有卖。”说这话的村民,流露出羡慕的语气。坐在杨志明家的茶室里等候了不多时,他从外面走了进来,我主动向他打招呼:“杨老板好!”他“嗯”了一声,表情一本正经的说:“叫杨总!”说完之后,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算身价的话,杨志明足以称得上杨总。
杨志明生于1970年,小学毕业,他是哈尼族,娶了个红河来的瑶族的媳妇,连带把自己也归为瑶族。我同他打趣说:“你媳妇是看你牛多羊多才嫁给你的吗?”他立马自信的宣称:“是因为我漂亮。”逗乐了一圈儿人。述说起旧衙门遗址的老物件,有一方不翼而飞的乾隆年间的碑刻最让人遗憾。疫情前一年,还在旧衙门一带放牛的杨志明,曾经见过附近有一辆白色皮卡停了三天,同皮卡车一起还有三辆摩托车,过后发现石碑也消失不见了。他向调查此事的警察做了汇报和笔录,最终也没能找回来,只留下手机拍下来的一段模糊不清的照片。
自从发达起来之后,杨志明雇人照管自己成群的牛羊,手下的雇工有人在旧衙门捡到八只碗,分别收藏在两个人的家中,宝贝样的秘不示人。从旁人的手机中的照片来看,实际上是可以摞起来的两套瓷器香盒,工艺平平的民间粉彩工艺,当属平常的生活用品,没有什么值得希奇的东西。顶多算是在倮德旧衙门地面上的前人的日常生活的物品见证。
来倮德之前,我们已经做好了行程艰苦的心理准备,期待能够到倮德旧衙门遗址探访,然而听了胡志强主任的一番话,立马成了难以实现的愿望。骑摩托车单边要一个半小时,雨季里疯长的杂草早就掩盖了路面,本就湿滑的道路上又被倒伏的大树阻断了。眼见我们有些失望,胡志强主任转而提议我们去另外一个地方看看,一行人立马又兴奋起来。
午饭过后,胡志强主任亲自驾驶皮卡车,载着我们一起出发。车过倮德村民小组,前方一条溪流上,四年前建成的一座桥,今年总算是开始修建两边的引桥,目前还没有通行,只好涉水而过,车辆在湍急的水流中行驶,激起大家的阵阵惊呼声。一路沿着水泥路向前行驶,路过冬瓜林岔路口,继续前行途经倮德的竜山。胡主任将车辆停放在路边,在路基边上反复寻找,最后终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一块小小的挡箭碑,这块民国时期留下的挡箭碑上铭刻着文字,承载了旧时代人们的信仰,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车辆继续前行,离开倮德进入倚邦的地界,这里是距倚邦村委会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笼竹棚,就只有水泥路与18公里外的倮德村连通,开车去倚邦,必须绕经倮德,沿着G219国道经曼乃、曼腊、漫撒,折向象明乡方向,再奔向倚邦,足有80公里以上的车程。从笼竹棚往倚邦方向总共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中间隔着五六公里的公益天然保护林,两侧都有水泥路,穿越林区的就只有摩托车道或者是步行道。由此,极少有人能够涉足此地。
车辆直接开到笼竹棚村民小组长自乔林家中,村民都是1981年从普洱市墨江搬迁到这里安家落户的哈尼族,共有17户47人。小树茶地2000多亩,古树茶地分布在旧衙门附近,与倮德的古树茶地连在一起,茶品的风格自然一样,反而与倚邦有很大的不同。自乔林生于1985年,大儿子10岁在读三年级,小儿子三岁半。家中有200亩小树茶地,春茶的产量在300公斤,每公斤的价格在200~400元之间。还有20亩稻田,50亩水果核桃,釆摘下来后,只能存放一个星期,所以收益一般,说是栽种的时候搞错了品种所致。说起这件事,自乔林也很无奈。
虽然雨季已近尾声,影响却依然如故。自乔林组长家中用的是家用净水器过滤出来的纯净水,难掩强烈的泥土气息,泡出来的茶味全被掩盖了。他的说法:“本地的桶装水也是这样的。”换用我们车上带来的矿泉水冲泡,立马展现出茶品的风味。
胡志强主任来过一次,自行开车载着我们去寻找那个留存有拴马石的遗址。先是开车跑出去一公里,又下车步行了一公里,最终发现走错路了。好在密林中见到了茶园,禀赋优越的自然环境让人惊喜不已。
不得已再次联系上了自乔林组长,我们返回岔路口与他汇合,跟随骑着摩托车自乔林组长驶向另一条泥泞的土路。500米后,抵达遗址的附近,一行人步行前去探看。遗址上长满了火麻,本地人称之为咬人草。胡志强主任带来的长柄砍刀派上了用场,自乔林组长挥舞砍刀在火麻丛中砍出来了一条路。散落在地面上的石构件越发激起了我们的疑惑,于是在自乔林组长、胡志强主任的接力砍伐之下,整整耗去了两个多小时才面貌初现端倪。罗茜茜感叹道:“硬生生砍出了一番新天地。”
反复踏勘后,大致弄清楚了建筑的形制。临着茶马古道的边上,门前有一片开阔的场地,正对着场地的是一排房屋建筑,居中的是带顶的门洞。房屋全部用平整的石板铺作地面。穿过大门门洞,眼前是一进院,左右两边是厢房。中轴线上有石台阶通往二进院,两侧遗存的石挡墙在一米半以上。拾阶而上,进入二进院,右右两侧分布有厢房,硕大的圆形、方形柱脚石与石砌墙基犹存。中轴线有石台阶通往三进院,两侧一米多高的石挡墙上留有拴马石,入眼可见石头上打出的洞孔。每进院落的石台阶都是一米半长的青条石。沿着石台阶到三进院,脚下的房屋座基显示这是一个四面合围的院落,中间中有一个小小的天井。正后方还有一个巨大的院落。院落依山而建,朝向北方,西面有一方池塘。由此可见,这里应当是一座茶马驿站遗址。台阶、屋基、柱础、地板,甚至于屋顶,都是就地取材于石材建造而成,是一所颇具规模的石头材质的建筑物。这座驿站位于倚邦与倮德之间的茶马古道上。穿越时空,我们仿佛看到了古道上络绎不绝的马帮影像,途径此处停驻休息,而后启程奔向远方。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晚,我们作别自乔林组长,驱车返回倮德,简单用过晚饭后,握手告别胡志强主任,返程赶回易武。路途所见,远处的山上点点灯火,眼前的车灯照亮前方。
无数个昼夜轮回,斗转星移,岁月流转,从茶马古道上行走的马帮,到现代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一代代的客商,跋涉千里,将普洱茶货之远方。岁月留痕,过往留下的建筑、古道,抑或是民间的传说,或者默默无声,或者绘声绘色,都为普洱茶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色彩,奏响了普洱茶命运交响曲中动人的旋律。
作者简介:马哲峰,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已编著出版《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图文来源:易武茶叶协会,经作者“马哲峰老师”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