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文化 > 茶马古道 > 普洱杂志:处处驿路生茶香

普洱杂志:处处驿路生茶香

作者:三胡  日期:01-29 来源:普洱杂志

普洱杂志

茶马古道顺下线起点凤庆县城

遥想多年前的暮色里,徐霞客荷月夜行时的月色,大抵和今时并无二致,然而,照影孤寂的身形,清冷的青石板大道而今却无处寻迹了。当年的马帮出顺宁,迤逦向下关进发,奔走之间的杂沓身影,不知是否惊起栖于寒枝的宿鸟,而今已都只能成为无头无尾的思绪。许多掩没于山野间的小道,如同两旁的野草一般无名,余下那些重要的驿站,曾一度繁华的市镇,即便饱经年轮的摩挲,仍然难以抹去当年的旧痕。若非徐霞客的记录,这条古道的面目当更为模糊。

茶马古道“顺下线”从顺宁(现凤庆)到下关一段古道开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2年),距今已近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昔日茶马贸易繁盛之时,沿途的大小马站很多,顺宁境内就有新村、金马、鲁史、犀牛等。1913年之前,茶马古道“顺下线”是中原进入顺宁的必经之路,既是官道,也是商道。至于20世纪30年代,这条古道连帐如云的景象,八九百匹骡马纷沓行进的壮观场面也时有所见。1954年,祥临(祥云—临沧)公路开通以后,茶马古道“顺下线”便逐渐冷清下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凤庆到鲁史的公路开通后,“顺下线”从凤庆到鲁史犀牛渡一段就愈加冷落,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旧时的马道虽然大多都达五、六尺宽,但沿途山高谷深、崖悬壁峭,林间虎啸猿啼,行道艰险。其间尚有江河险阻,在横渡澜沧江和黑惠江时,只能济以竹筏或木舟,直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青率领军民创建澜沧江铁索桥(青龙桥)以后,这条茶马道才成为顺宁、云州(今云县)、缅宁(今临沧)、双江、耿马及镇康等地通往大理及昆明的要道。

大凡马站所设之地,随人烟辏集,多渐成市镇。规模较小的乡街子仅卵石铺就,大一些的街道用平整的青石板镶嵌而成,经数代为生计奔波的人们走南闯北,摩肩接踵地踩踏,虽是苔痕斑斑,却经霜犹在。鲁史是茶马古道“顺下线”上的重镇,形成于明万历26年(1598年),也就在这一年,明朝在这里设立巡检司,系隶属顺宁府管理江北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澜沧江青龙桥建成后,外地商人纷纷涌入开设商号,鲁史渐至于繁盛,一时商旅云集。

当时以茶为主的各种山地商品以凤庆为中心,由马帮入则驮盐巴、布匹,出则驮茶叶、红糖,沿“顺下线”倾销各地,往来商旅墨客则播入南诏及中原文化,是以凤庆遂文脉昌兴,成为滇西南文化重镇,设府置县600余年,早在明万历元年,即创建“聚书楼”,建学宫、设书院,清初义学、私塾遍布城乡,至于现代不仅滇红蜚声海外,墨韵亦留余香。即便是如今,“顺下线”沿途寂寥的村落,荒疏的农舍、古稀的老人,也依稀可索当时马帮经行时的过往,甚至遗下的习俗至今还得以保留。

所有的茶马古道都是一样的收场,随着现代交通网路的通达,就此淹没于人们的视野之外,只有其中的一两处如鲁史、凤庆这般遗迹供后人咏叹而已。离合斑剥的物是人非面前,老街在地表残存的模糊面目,野草淹没的蹄痕,耄耋老者张口想说的话语还不及出口,已然都被风带走。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1年10月刊

作者丨三胡

供图丨许文舟

作者丨三胡,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敬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文化 > 茶马古道 > 普洱杂志:处处驿路生茶香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