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红3.0的传承与创新之道【请上帝喝茶】
以品牌建设为中心,高举品种与工艺大旗,在滇红3.0时代,走一条属于滇红自己的产业崛起之路——题记
纵观滇红茶产业发展80多年,走过了传统经典时代,在2008年起进入高端时代,而目前正在进入生活化全新时期。这就是滇红3.0:传统→高端→生活化。其为滇红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战略机会点,在此背景下谁能找到做大做强的良方,谁就能成为被时代选中的茶企。
1952,滇红春天的故事
1952,为新中国大力发展滇红茶产业元年。凤庆滇红龙头茶企大摆田,可以此为时间节点,讲好滇红故事……
1952,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1939,滇红创始元年;1952,新中国大力发展滇红产业元年;2008,滇红新时代元年。其一头赓续民国范,另一头开启传统滇红经典时代,并在中国崛起的新纪元迎来了全面复兴,高端滇红、生活滇红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将滇红茶带入波澜壮阔的发展新时代。
其逻辑变迁为,民国范(工夫滇红的创制)→计划经济年代的经典(传统工夫滇红与滇红碎茶工艺的成熟)→高端滇红的崛起(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出现工夫滇红2.0,引领高端市场崛起)→生活滇红(从专业主义到泛生活化,滇红与大众日常消费场景的深度结合,标志滇红大消费时代的到来)。
这其中,凤庆滇红产地崛起——1939,产业崛起——1952,经典(经典技艺与经典产品)崛起——1958,高端崛起——2008,可滇红茶品牌一直未崛起!其在专业市场近年来一直在享受礼品茶、高香拼配茶、金芽茶、古树茶、野生茶等带来的高端红利,但在大众市场,比如滇红主销区北方,滇红上不了台面,被茶商与老百姓认为不够高端,陷入市场只认散料不认品牌包装,不懂内质只要低价实惠之尴尬境地,导致凤庆滇红空有公用品牌影响力,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缺位,长期沦为廉价的原料基地,做滇红的厂商利润微薄,很难厂商一体化开拓全国市场……凤庆滇红什么都崛起了,除了品牌!这个梗怎么破?
时代命题与滇红龙头茶企的使命
时代命题,决定从业者的集体命运。能努力去解决的,就是有使命感的企业,这也是其超越普通厂商的地方,存在做大做强的战略机会。
品类是品牌的基础,品类崛起可以为品牌崛起大开方便之门。
品类崛起,其实是靠不断提升附加值上位。比如普洱茶,先靠老茶,后靠原料起家。老茶价格从十多元一片,涨到几百元,甚至上万元一片。山头原料从卖不过台地茶,到几百元上千元一公斤,再到老班章、冰岛上演天价神话。在价格逐年上涨的同时,品类价值空间不断扩大,各种创新组合玩法轮番登场,在共同富裕的感召下,品牌靠招商,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经销商,渠道融资玩得风生水起,进而形成厂家与大盘商、二盘商、藏家、交易平台、散户、资深茶客联动之高效闭环产业生态。价格上涨,带来短期炒作与长期价值投资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可以通过业已形成,并不断升级进化的高效产业生态结构进行变现,也就是投资普洱茶是安全的,短期长期的钱都可赚,短期套牢还可用长期解套,行业有红利赚快钱,无红利投资未来……
概言之,品类崛起,一是要有提升附加值的大杀器,二是要有能投资变现的高效产业结构——创富的产业生态。普洱茶价值拉升的大杀器,是原料与老茶。这是黑茶与白茶的福利,其他品类很难复制。拿滇红来说,可以玩原料,但价格提升空间有限。比如凤庆古树红的原料,市场上高于四百元一公斤很难卖,因为找不到足够多的消费者为更高的价格买单。这样一来,凤庆古树红茶原料价格的近期天花板就是几百元,更好价更高的古树拿去做晒青了,所以普洱茶的原料价值远大于滇红茶。再看老茶,滇红也能长期摆,只是口感变得醇厚一些,品质提升空间不大,不像普洱茶之新茶与老茶是两个物种,充满越陈越香的期待,所以滇红库存价格平稳,大抵受供求关系影响,压库存赚升值的钱,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滇红可以不卖原料与老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附加值,这就是中国红的故事。中国红,是滇红史上第一款天价茶(相对的天价),号称滇红“高香拼配茶”的天花板,至今仍是滇红茶价格天花板。普洱茶大讲原料故事,好比鸡蛋好吃,消费者一定要找到下蛋的那只母鸡——山头,才能证明它好吃。中国红也讲,十八种或二十多种高香型原料拼配,但原料是其商业机密,会从配方角度讲清楚品种与工艺的价值,而不会让你认识一只只下蛋的母鸡。因此,中国红的原料价值,不讲山头,而讲品种。普洱茶也讲品种,但往往山头与品种连在一起,因为其山头是最重要的。讲品种与工艺,不知道原料出处,这样一来,中国红,就可以脱离山头原料讲产品与品牌故事。
做大产业,普洱玩原料与老茶,享受山头福利的同时,也容易被茶农绑架,品牌依附山头,山头品牌盛行,真正具有消费者认知基础的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缺位。滇红玩原料与老茶是短板,但可以不受制于茶农,没有越陈越香概念带来的存多喝少之弊端,可以品牌建设为中心,高举品种与工艺大旗,走一条属于滇红自己的产业崛起之路……
“滇红富士康”的发展密码
大摆田茶厂,是凤庆县最大的品牌代工企业,被业界誉为“滇红富士康”。其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大摆田初制所,为凤庆第一批38个初制所之一,见证了五十年代滇红的初制革命与经典工艺的形成,为计划经济年代滇红最高荣誉——外事礼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在茶叶流通体制放开后,改建为初精制合一的凤庆滇红重点生产厂家,拥有几十年的初精制工艺雄厚积淀。
2008年,红色年代的经典传奇老厂大摆田,被做茶新秀张国琴女士承包经营,按照新时期的要求进行系统改造,深度与市场对接,其潜伏多年的茶园、工艺与产能优势被激活,入了七彩云南、龙润等十多家一二线品牌的法眼,认为大摆田是老厂、大厂,产业基础好,品质优异、稳定又能量产,这在中高端滇红生产领域极为罕见,于是纷纷找上门来,用全产业链品控、针对消费市场系统研发与生产茶品等全新品牌理念,让老厂全面提升,焕发了新春,成为这些品牌多年的长期合作生产基地,大摆田也在短短数年间,成为云南滇红茶领域口碑最佳、产量最大的品牌代工基地。
做茶这么多年,张国琴认为,品牌产品加工体系、工艺传承与品种优势,是大摆田立身滇红茶江湖的三件法宝。
工艺传承方面,张国琴一家四代人在大摆田做茶。大摆田茶厂的前身,位于民国年间红塘村杨家窝的赵家茶房,为著名护国将领赵又新的三弟、民国凤庆最出名的茶商——赵如九(著名商号复协和创办人之一),人称“赵三大人”的产业。赵家茶房,自己有茶山,也向周边农户与种茶大户收购鲜叶,其中收购最多的是张家茶山。张家茶山,有几百亩地,都种了茶树,是张国琴曾祖张双的产业。张双购买荒山建茶园,到双江引进大叶种,将茶叶卖到下关,卖给凤庆茶厂,卖给“赵三大人”等茶商,带动了一方经济,在旧社会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
建国后,赵家茶房、张家茶山,都收归集体所有,在其基础上成立大摆田初制所,张国琴的祖父张田荣是第一任主任,负责初制所全盘工作,为大摆田的创业史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国琴父亲张鹤是大摆田初制所骨干技术员。到了她,是第四代。祖父曾经带领大摆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创红色标兵,成为闪耀在滇红茶领域的一颗红星。而她,这位新时期的掌门人,创造了品牌代工的奇迹,目前正在向柔性供应链创新与创建自有品牌迈进,在高端滇红、生活滇红绽放异彩!
品种的传承,则来自张国琴公公,即爱人彭文礼的父亲,凤庆茶厂茶试站(滇红集团茶科院前身)第一任站长彭元。
如今的滇红集团茶科院,是集团下设的一个科研生产示范部门,1977年成立,最早叫云南省凤庆茶厂茶叶试验站,1984年更名为云南省凤庆茶厂茶叶科学研究所,2010年更名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茶叶科学研究院茶科院。回顾过去成就辉煌,茶试站成立之初,以茶树优良品种选育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选育了以凤庆9号、清水3号为代表的一批凤庆大叶茶单株品种,建立起凤庆历史上第一个茶树品种园,第一个茶树良种扩繁园。
1978年7月,凤庆茶厂任命彭元为茶试站站长,因为五十年代他曾在华严庵茶叶试验站、美女山茶叶试验站工作,所以委以此任很合适。从此,工农新村和茶试站的一切事都由彭元负责料理,一直到1984年12月。其后调初制生产科任副科长。彭元还在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期间,再次担任云南省凤庆茶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有必要提下滇红科技先驱——华严庵、美女山试验站。据《凤庆茶厂志》:华严庵于1958年3月创建,在今凤庆县凤山镇前丰办事处华严庵小学,是凤庆第一个茶叶试验站。凤庆茶厂派出曾绍秋、魏耀宗、徐德赋、李文、彭元具体负责科研项目,曾绍秋为负责人。举办一年撤回,转入举办美女山试验站。美女山试验站,1959年创建,在今凤庆县凤山镇落仙办事处美女山,由县委直接定点,凤庆茶厂派出徐德赋、杨克智、彭元、杨孝、鲁义廷等人组成,由曾绍秋负责,经过半年多时间,于同年秋撤回。
张国琴2000年起,就跟公公彭元系统学习滇红种植、加工与审评技术,品种方面的知识自是重点。2000年到2007年,凤庆大面积推广种植无性系良种,市场亟需种苗,其将家族企业勐佑棕园村小尖山有机茶园初制所的工作重心转向育售茶苗,大量繁殖来自滇红茶科所的优良品种,向市场出售,赚了第一桶金,从而为2008年接手大摆田茶厂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五十年代传统滇红经典时代的出现,跟初制革命有关,那么2008年开启的滇红高端时代,很大程度是滇红茶的品种革命在推动的。“中国红”的崛起,让广大从业者认识到品种蕴藏的无限魅力。早在几年前就尝到品种甜头的张国琴,自然将品种视为大摆田茶厂品类创新的核心基因来抓,将其上升到“工艺是品质的保障,品种是风味的基础”之高度,走上“品种与工艺深度结合”发展之路。
滇红3.0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纵观滇红茶产业发展80多年,走过了传统经典时代,在2008年起进入高端时代,而目前正在进入生活化全新时期。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将之总结为,滇红3.0:传统→高端→生活化。其中,高端滇红有六大赛道:名优滇红、高香滇红、礼品滇红、原生态滇红、花式滇红、传统经典滇红。
滇红3.0与高端滇红六大赛道,为滇红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战略机会点,在此背景下谁能找到做大做强的良方,谁就能成为被时代选中的茶企。
老工夫,是滇红茶之魂,在老工夫的基础上,演绎出传统滇红、高端滇红、生活化滇红三大体系。所以,大摆田将“老工夫”作为企业的价值原点,倡导传承与创新深度结合的“老工夫、新经典”,围绕传统、高端、生活化三大体系,构建三大核心价值:在传统滇红领域,推“老工夫滇红传承者”;在高端滇红领域,推“工夫滇红2.0倡导者”;在生活化滇红领域,推“生活化滇红引领者”。
大摆田用传承与创新应对时代命题,提出了“三大传承与三大创新”。
首先是大摆田老工夫滇红三大传承:大摆田初制(始于1952)、凤庆茶厂精制(始于1939)、滇红集团茶科所科研(始于1977)。
其次是大摆田在由高端滇红向生活滇红过渡的时代,坚持三大创新:品牌代工创新、品类创新、柔性供应链创新。
品类创新,主打“品种+工艺+味道”牌,以品种深耕为核心,研究品种的试制性(工艺)与风味,实施“品种+”创新战略。
品牌代工创新方面,以品质为核心,建立中高端(精品)滇红集约化生产线。品牌代工三个核心关键词:精品、量产、稳定。凤庆滇红的诸多生产厂家,可以做精品,但没产量,也不稳定,一批跟一批不一样。如上量的话,很难保证品质。大摆田,建立了稳定的精品原料基地,收鲜实施联保制度,拥有千吨中高端初精制生产线、全产业链品控体系。
柔性供应链创新则是,以“消费场景创新驱动”为核心,构建“一站式定制共享平台”,为广大客户提供产品与渠道系统化解决方案。
文/白马非马,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