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平生爱茶,缘于儿时故乡的生活。我的家乡在安徽舒城县一个小山村里。山村不大,四面皆山。山上到处是绿油油的茶树。
某日,吴君逡巡茶山,信步至古寺,遇禅师,品茶甚欢。谈及自己学茶访茶经历,颇有自得。禅师沉吟,请吴君次日来禅寺,同访菜农。
做一个临水照花的女子,体内有深藏的一束光。痴也好,恋也罢,人间大梦无际,唯愿自己有一泓秋水里的深刻与宁静。
正如木心所说:“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也许还是会经常深陷烦恼,也许永远无法顿悟,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仍不可少,可能“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茶,顾名思义就是人居于草木之间。里尔克说:“诗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诗是体验。”茶园,作为人类诗意的栖居地之一,在不同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体验。
茶龄的老嫩、茶形的松散、茶性的厚薄,水都要随之而定。入水点、入水速、水温、走势等都恰到好处,与茶相平衡,茶汤必定饱满盈润,富有生命甘韵之气
“静笃”出自老子先生《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
雨天喝茶,茶香随热气从杯中袅袅升腾,仿佛传递着一种思绪,感觉到在与时光对饮,与窗外的雨对饮,虽孤身一人却并不孤独。
茶,有人把它当做生活的朋友,为生活增加乐趣。品茶,享受甘之如饴的茶味;泡茶,感受浮浮沉沉的茶姿;观茶,欣赏精美高雅的茶艺。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尤其是北宋时期,政治通明、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裕。在宋代创制了贡茶“龙凤茶”,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
李白如酒,苏轼如茶,茶、酒和他们,总是相得益彰,酒让李白浪漫,茶让苏轼豁达,酒和茶也因为他们而成名。他们人生虽然坎坷,但坎坷人生也成就了他们自己,让他们留下了旷世杰作
曲径通幽,一幅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一丛花,一群雀,一座亭,一池水,一片闲云。
几天的茶山之行,除了身体疲惫之余,大家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神经也处于紧绷状态,今天终于可以放松下来,我们稍作休息,开始告庄的一夜之行。
茶席上,故事虽多,但也会相敬如宾,可谈大事、趣事,却很少谈私事。不知是什么时候的约定俗成,总之就是那么的奇妙。
叶老师从“内则无外、训有针对”、味觉的审美、学茶之泡茶八要、茶叶的起源、品茶六要素等系统讲解,从而使我了解到茶的基本知识与逻辑框架。
内训的时候每人一个笔记本,而我恰好拿到叶老师手写“以一为终,从一开始,得圆满”这一本,我觉得很像在说我,这就是因缘,在提醒我,做事要专注,要坚持,要专一,以一为终。
茶道是我陌生的领域,近来太多的事让我陷入忙碌和焦虑中,生活方方面面都处于一种不安定中,小雪说要学茶道,我想也去学习一下吧,氤氲的茶香是安静美好的,或许就会有什么新的感悟。
让我们跟着叶羽晴川老师,学茶,从拿起放下中看清自己。品到好茶,看清自己。每一个当下都竭尽全力,每一个当下都了了分明。
狮峰龙井(绿茶)、传统铁观音(乌龙茶)、老枞小种(红茶)、古树红茶(红茶)和小青柑(熟普),叶老师让大家仔细地、慢慢地喝,喝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进行分享。
这个白色的锅,是隔水炖盅,在南方是用来炖银耳煲粥用的,可是它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用来炖茶,它炖出来的茶汤特别清澈透亮、醇厚顺滑,超出了目前我们所遇见的任何炖茶及煮茶器。
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来自于山场的小环境,品种的基因特质,制茶者的工艺水品,泡茶者的创作能力。
学茶,我们获得的是一种创作自己完美人生的能力。这种完美是真正的基于你内心的感受,同时还不会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或者不伤害到他人的能力。
“美”,就是事、物、景、境让人的情感、情绪或者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愉悦。
叶老师说,“美”是一个太大太泛的话题,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有对“美”的描述,但是“美”到底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人有过清晰的定义过;“美”唯一确定的就是它的“不清晰”。
谈美,美是每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源泉。而美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它相遇和面对?我们是美的欣赏者还是创造者?一杯茶里,如何开启人生之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