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道降格为表演艺术的时代,《茶之基本》不教人喝茶的,也不教人理解茶,而是让人学会在饮茶时体验庄重的仪式感。
唐代民间的饮茶法,陆羽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记录。先摘录,再评说。
南人不食奶浆,北人不饮茶,茶与奶浆,两种分布在华夏不同地域的饮品,有着截然不同的口感、品质,不只是在外形、味道的区别,它们的意象也截然不同。
陆羽搜集的饮茶故事,鬼神怪异事特别多。我们细读下这些故事,颇有深意。
周重林的书《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节选
陆羽《茶经》的第一部分《一之源》尚好懂,郁郁葱葱的茶树还可见,栽种与生产知识也都还在,但讲解从树叶到成品步骤的《二之具》部分,理解起来就会有难度。主要原因自然是,这些道具
前辈们对“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有不同的断句,主要分为两种。老前辈一般这样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百余年来,喝茶日益程序化、工具化、显微镜化、化学分子式化,古典时期的朦胧美消失了,隽永之味消失了,人们纷纷把赞歌献给氨基酸、茶多酚、生物碱……
茶业复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核心、品牌是驱动力。作为云茶代言人,周重林一直在为云南茶文化的发展赋能。
过去太重视茶,往往忽略了茶之外的很多东西。比如《茶经》的这个“经”。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就说,陆羽写本玩的书,怎么会好意思叫“茶经”呢。
周总在《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里,倡导在成为茶人之前,先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因为,茶道是在唐代,在宋代,都是一门要求极高的艺术,陆羽的茶道、皎然的诗作、颜真卿的书法,是构
在全国年轻一辈茶文化学者中,“80后”周重林极为耀眼。周重林解读、校注千古茶学经典《茶经》,可谓倾注了15年来所有修为。
看完《茶之基本》,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你可以通过这些年的积累,达到在茶界更高的位置。以自己的功底、行走、创新、书写,立起一个茶人的风范。你如何自评《茶之基本》这本书?
茶的效用,因其性属寒,作为饮品最合适。心行洁净、俭以养德之人,如果感到体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舒服,喝上四五口茶,可以与饮醍醐、甘露相媲美
茶的效用,因其性属寒,作为饮品最合适。心行洁净、俭以养德之人,如果感到体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舒服,喝上四五口茶,可以与饮醍醐、甘露相媲美
但学习《茶经》,能够领悟茶道。我的感受是,茶道的目的是自己成为艺术家,而不是把茶泡成艺术。只有自己先成为艺术家,茶道才能成为艺术。换言之,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陶渊明不懂音律,但他觉得琴雅,家中有一张无弦琴,每次喝完酒,便在无弦琴上来回拔,乐琴书以消忧。对来访的客人,不论是谁,只要有酒,他一定摆酒待客。
陶渊明不懂音律,但他觉得琴雅,家中有一张无弦琴,每次喝完酒,便在无弦琴上来回拔,乐琴书以消忧。对来访的客人,不论是谁,只要有酒,他一定摆酒待客。他如果先喝醉了,就告诉客人
汪命说,像读书一样喝茶,有必喝之茶也有必读之书,是为《茶经》。正因为有大量像汪命一样既好茶,又喜读书之人,我才觉得有再释《茶经》的必要。
汪命说,像读书一样喝茶,有必喝之茶也有必读之书,是为《茶经》。正因为有大量像汪命一样既好茶,又喜读书之人,我才觉得有再释《茶经》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