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复兴周重林:“直过民族”读《茶经》的优势
“直过民族”读《茶经》的优势
陆羽《茶经》的第一部分《一之源》尚好懂,郁郁葱葱的茶树还可见,栽种与生产知识也都还在,但讲解从树叶到成品步骤的《二之具》部分,理解起来就会有难度。主要原因自然是,这些道具大都退出了日常生活,读的人如果没有图示,很难想象出画面。
读过云南历史或到过云南的人,会听到一个词,叫“直过民族”,意思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更直接的说法是从刀耕火种直接到了电器时代。
细读《茶经》,我发现了直过民族的优势,就是对唐代的道具不陌生。
我家里有碓,就像城里供小孩玩的跷跷板,只不过另一头是石头或木头,用来砸碎食物。大碓需要双脚,经常是两个人站在一起,各出一只脚用力。小碓是手持石模,经常捣碎花椒、辣椒、八角之类的。要获得更精细的食物就需要石磨细磨,细磨茶的茶器是茶碾。
这些年我在家用炭烧水煮茶,就想着能否让木甑子也恢复使用。现在家里都是电饭煲,无论是韩式电饭煲还是日式电饭煲,煮出来的饭其实大同小异,看到日本纪录片讲到煮饭师傅,便越发怀念用甑子蒸米饭的场景,怀念有米汤喝的日子。
甑子蒸饭,做起来比较复杂。先把米放到锅里煮到半生不熟,再把夹生饭倒进筲箕里过滤,米是米、汤是汤。最后把筲箕里的夹生饭放到甑子里,继续通过蒸汽蒸熟,通常烧水的铁锅里还可以煮玉米、土豆什么的,在甑子里的米饭上面,还可以蒸包子、馒头。云南人把这一过程叫“煮饭”,真的是在“煮”上下了功夫,吃起来很丰盛,连喝的汤也一并准备了,不像现在,把米丢进电饭煲就一切万事大吉。想想,我都很久没有喝过米汤了。
现在用各种石磨压饼,各种造型在普洱茶界恢复得比较好,与生产力有着直接关系。大理过去进口不少机械设备,从来没有组装过,主要原因就是一旦用了机器,会造成大量劳动力闲置。
没有竹,茶要如何是好?
《茶经》里,除了茶之外,出现最多的就是竹。采茶,要用竹篮;装茶器,也要用竹篮。
竹的用处是显而易见的。
对陆羽来说,这些自然远远不够。
竹还意味着好。上好的茶,就如竹笋刚破土般,笋带泥,茶带鳞。竹还意味着香。青竹有助茶香。
竹还意味着美。那些器具,都讲究竹编艺术。竹还是饮茶道具,比如竹筒茶。
竹还是储藏道具。陆羽用了一个很妙的词,育茶。在云南,用竹藏茶的传统传到现在,把茶藏在大竹筒里,可以避免受潮,又容易塑形。美国学者艾梅霞推测,圆形就来自对竹子这种柱状物的切割,这倒是好理解,湖南现在还有千两茶,湖南茶人参加各地的茶博会时,都会现场表演切割,柱状茶横向切开就是一个圆形的茶饼。脱胎于竹子的柱状紧压茶,在过去也方便运输。装在箱子里的紧压茶,切割开就是砖茶形状,也是过去远程运输的主要形态。
紧压茶的方圆形态,影响了后来原产地的制作与包装美学,在唐宋大兴,明清境内受散茶冲击,边销与外销又带来了锡、铜、铁、银等包装材料的兴起。
杀青的艺术
用甑子蒸茶叶的杀青技术,今天叫作蒸汽杀青(蒸青),主要原理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茶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云南耿马有一种名茶叫“耿马蒸酶”,现在许多超市都有卖的,用的就是蒸青技术。除此之外,湖北名茶“恩施玉露”也是蒸青技术。蒸青最大的特点是茶叶色彩绿,茶汤也是绿色的,比较养眼,缺点是香气淡。日本人比较痴迷唐代的蒸青技术,所以现在他们的制茶法还以蒸青为主,“海苔味”是其主要特点。为了追求海苔味,许多茶园都做了遮阴处理。茶的涩感,很大程度上来自日照。
蒸青技术在中药领域比较成熟,青天葵、菊花等许多常用药品都是在蒸青后晒干保存。
制茶的“杀青”称谓,来源非常古老。《后汉书·吴佑传》里李贤注说:“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蠧,谓之杀青,亦谓汗简。”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便在竹简上刻字,但是竹简表面有油质,不易刻字,还经常遭虫蛀,在实践中他们就想到一个办法,把竹简放到火上烤,这道工序就叫“杀青”或“汗青”。后来不用刀刻,用毛笔写,完稿的时候也叫“杀青”。杀青也被广泛用来指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比如拍完一部电影,画完一幅画。所以啊,把一锅茶炒完,也是完成了杀青,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
本文选自《茶之基本》
作者:周重林,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