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作者:行愿者之歌  日期:07-16 来源:马明博

周重林茶之基本

以下文章来源于行愿者之歌,作者:马明博

如果没有遇到智积禅师,那个被遗弃在湖边的孩子未必名叫陆羽;如果陆羽不是自小寄身禅门,长大后他未必能开启一个“茶的世界”。

佛说“因果”,不说“如果”。

茶人陆羽,如是缘起。

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习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便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颇多。”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陆羽三岁。想来在陆羽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习惯了寺中僧人煎茶煮饮时清香四逸的氤氲茶气。

茶可提神。僧人嗜茶,是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在智积禅师身边慢慢长大,陆羽度过了多少清醒之夜?在禅茶一味的氛围中长大,陆羽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云游到湖州苕溪,他的目光一直为茶与茶事所牵引着。

对陆羽来说,茶是极自然的事。他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从“源”“具”“造”“器”“煮”“饮”等多个角度审视茶,集前人说茶之大成,著成《茶经》。

陆羽论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在当时属于前卫艺术。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惹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说到“茶道”,很多人以为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其实,“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出自陆羽好友僧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还宣称:“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看来自古至今,均是俗人饮酒、名士嗜茶。

在陆羽之前,中国人饮茶有两种方式:一为混饮(将茶与姜、盐、奶、蒜、葱、桂等混在一起煮),一为清饮(茶是唯一的主角)。

佛门将葱、蒜、韭、洋葱、蒜苗等列为“五荤”,僧人戒食之,在寺院长大的陆羽,自然养成了不食葱蒜的生活习惯,因此他倾向提倡清饮。

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成为历代茶人提升自我修养的必读书。当然,人人都可以喝茶,也没有谁规定喝茶之前必须要先读一遍《茶经》。

读到《茶之基本》,不得不承认,周重林是认真的。伟人曾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在写作《茶之基本》时,周重林认真地对《茶经》原文进行了译注,阐释陆羽提倡饮茶的智慧;又认真地把自己对茶的哲学认知一则则记录下来。

这本《茶之基本》,成为周重林向“茶神”陆羽致敬的一本书。他说之所以想重提陆羽,是因为茶是雅事,他想重拾断了很久的茶雅传统。

他引述了日本茶人冈仓天心有关茶与中国人生活的一段论述。近代中国茶不过是一个很美味的饮品而已,与人生理念毫无关系。中国人长久以来苦难深重,已经被剥夺了对生命探寻的意义,变得暮气沉沉,注重实际,不再拥有崇高的理想,失去青春与活力的想象,失去了唐代的浪漫色彩,宋代的礼仪也没有了,庸俗不堪。

佛说:“一花一世界。”对于茶人呢?何尝不是“一茶一世界”?

就像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说的,“当我坐在茶室喝茶的时候,我是把整个宇宙喝到肚子里,我举起杯子之刻即是超越时空的永恒。谁说不是呢?茶道所要告诉我们的,远比保持万物的平衡,使它们远离污染,或者单纯地陷入宁静深思的状态要多得多。”

在茶道降格为表演艺术的时代,《茶之基本》不教人喝茶的,也不教人理解茶,而是让人学会在饮茶时体验庄重的仪式感。

“喝茶是日常行为,仪式感很重要。很多人不清楚佛家体系的教义,佛经多难啊,但是不断地磕头,不断地转珠子,念阿弥陀佛,也能够成佛,所以形式大于教义,这是我的理解。喝茶也是这样,你端起杯子,不断端起杯子,茶味自在其中。”

周重林做庄重之论,却又不失诙谐幽默。

周重林茶之基本

图文转自茶业复兴,经“茶业复兴”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延伸阅读:+

首页 > 茶叶名家 > 茶业复兴 >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爱普茶网 爱普茶网,最新茶资讯网站,https://m.ipu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