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清明上河图》中的街景,亦不乏茶馆的身影。在宋代,茶馆经营甚至通宵达旦,在《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这样的盛景:“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汪曾祺曾在《寻常茶话》里写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联大的师生在茶馆里聊天、看书、写文章、可见茶馆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我们选择了业内茶文化内容创作领域,品牌深化领域、茶生活方式等颇有新意的青年创业者,深度挖掘他们的运营方式和底层逻辑
普洱杂志:云南古茶树知多少
口粮茶是什么?字面意思,如三餐一般作为口粮饮用的茶。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喝茶成为一种习惯,就势必需要找寻一些合适的茶品,满足自己日常饮用的需求。
过去,汤堆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手工黑陶跟随马帮销往藏区各地。尼西汤堆一带的制陶传统可上溯到公元前850年左右
2024年,《普洱》杂志社与昆明铁路传媒有限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从2024年1月开始,每月将有5000册《普洱》杂志在由昆明始发的10条高铁线路中铺刊发行。
就像今天故事的主角“绿大树”,在它之后,定制茶使得普洱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世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4年这段时间,简直就是大厂定制茶的天下。
2022年春4月,15架顺丰方舟X8型无人货机分别从班章村等5个普洱茶主产地,满载着新鲜采摘的春茶起飞。与此同时,西双版纳机场的茶叶包机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全货机也整装待发
普洱杂志:茶香从何而来——漫谈茶中主要的香气物质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性成就都是聚沙成塔,始于细微的。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过去逾200年后,“人工智能”这个词汇终于呼之欲出了。
普洱的茶马古道是以古代普洱府(今普洱市宁洱县)为中心延伸向四面八方的古通道。那柯里是当年出普洱府门关的驿站。过去,南来北往的马帮都会在此驻留休整。
山头古树茶在普洱茶的行业中逐渐构筑出普洱茶的新生态,成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对健康生活和绿色食品的追求,对良好生态环境和魅力大自然的向往,都在此间找到了答案。
唐诗宋词元曲,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诗句,为何进入了时光典藏的序列?因为它们凝结着几千年来的诗意。喝茶,是延续承接着这份诗意。
醒茶有度,不能省略却也不能过头,特别是对于好的茶,如果没醒好,反而对茶是种伤害。越是珍贵的好茶或老茶,越要耐心地慢慢去醒,多等待一段时间,品饮起来会有更多惊喜。
北京,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温暖的阳光翻阅着北京城厚厚的文字……遥远的云南,景迈山上,冬樱花摇曳在宁静的古茶林中,远处,阳光穿透云海,如诗如画。
金山丫口正好位于镇沅县和新平县交界处。分界线处的公路上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坊,进了这个牌坊就意味着进入了镇沅的地界。
最妙的是,人们在街上慢慢地走着,细细地挑着,像回到上个世纪一样,似乎蛮流行讨价还价,为了那一点点嘴上胜利的愉悦,满意的带着战利品欣然离去。
陆羽的《茶经》,这第一部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自它问世以后便流传世界千百年,并被每一个爱茶之人奉为不可不读的经典。
事实上,人们最早知道惠泉还是因为茶。古人喝茶很讲究用水,认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