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最早其实被称“平落”,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修水利、兴农桑,四面小山之中,自然形成一爿绿色小盆地,因此得名。后人感念此地的悠闲安逸,改“落”为“乐”,更添了几分雅致和俗
易武茶,村寨、山头林立,而随着整个易武茶区的热度升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持续关注着这片茶的领域。麻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田坝、高山、三合社、大漆树、刮风寨、杨家寨、三家
中俄万里茶路繁盛两百年,长长的商队川流不息,恰克图、张家口和汉口等集散地成为茶路上的“明珠”,茶饮带给了俄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同的文化在这条长路上交流……
当我们身处疫情发生后的时代,面临着与新的病毒博弈、共处的现实之时,我们会比从前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当我们身处疫情发生后的时代,面临着与新的病毒博弈、共处的现实之时,我们会比从前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以后几年蒙自海关茶叶出口的数字如下:1893年,2044担;1894年,1220担;1895年,2275担;1896年,1033担;1897年,898担;1898年,1291担。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发韧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它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做出过重大贡献,“它赋予中国人一种“温润如玉”的谨慎及高雅的能力”(日·冈仓天心)。
市场在不断分化,普洱茶的消费者也在不断细分,就连本刊一个编辑部的员工,对普洱茶喜好都有巨大的差别,生茶、熟茶、山头茶、新茶、中期茶都有各自拥趸。
《南广河船工号子》的曲调一定不会在古镇廊街上阴凉坝头嬉戏的小男孩、小女孩儿的脑海中回响起了。而“剪子、石头、布”的叫喊声却会从他们口中神气十足地崩出来。
如果连一杯茶都喝不好,想必面对倾国倾城的佳人亦欣赏不好,反之亦然。于苏公而言,佳茗、佳人、美食、美酒,无处不是道场,时刻都在修行。
古之雅士造园,或相傍山斋,或结庐人境,而动静得益,浓淡自若。然以今追古,惶不可及,但于人、器、空间的尺度,却是应承天然,若合符节。
普洱茶有两种形态,散茶和紧压茶。后者相较于前者更能体现出普洱茶的根本特征——后发酵。
熟茶自生产出来,从主要为外销茶到国人皆知的生活茶,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发端期(1975~1985年),成长期(1986~2002年),成熟期(2003年至今)。
大概,万千游客,万千重身份,去“一杯活法”所获,也是万千观感。观所谓“咫尺西天”,或是景由杯底生,或是眼底触,或因情而感。
1991年的云南边地,蜿蜒的盘山小路作为村落之间唯一的连接,泥泞的土路上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几辆车子,只有那些光着脚的少数民族走在路上,上山下山,每天往返十多公里。
1991年的云南边地,蜿蜒的盘山小路作为村落之间唯一的连接,泥泞的土路上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几辆车子,只有那些光着脚的少数民族走在路上,上山下山,每天往返十多公里。
2022年2月22日下午,《普洱》杂志十五周年全国联动昆明主会场品读会圆满举办。
我多年来出入这个村镇,留下过关于它的许多本釆访笔记,只在寥寥几位老者三十年前的叙说中能寻到他们专门提过的“阳温暾”这个名字。
喧闹是茶,那寂静呢?那年盛夏来到南昆山,晚饭吃完走地鸡、山坑螺和山坑鱼后,在溪边别墅阳台上泡铁观音。深山老林中,整夜大雨落在石头和树叶上,雨落山更幽,听雨好入眠。
中国茶类之丰富,工艺之多样早已冠绝世界,一片来自同一棵树上的茶叶,会因为不同的制作方式、发酵程度、干燥方式,而有了千变万化的滋味。